華文網

核心力量有多重要?看看這些你就知道了

現在流行講核心力量,但所謂“核心力量”到底指什麼,

很多人也是迷迷糊糊。

核心力量,最早叫核心穩定性,再往前,是從探討脊柱穩定性問題中引申出來的。這個脊柱穩定性的觀點,在上世紀60年代就有。有個“二柱理論”、“三柱理論”,後來,大約是1992年,發展出一個“三亞系模型”理論。這就類似現在俗稱的核心力量概念了。

但是,在學術界,“核心力量”的定義一直存在爭論,到底是哪些肌肉,學者們往往一人一個觀點。有些學者說,核心肌群就是人體膈肌以下,盆底肌以上的區域;有些學者說,是腰部腹部肌群;還有些學者說,核心肌群是指人體肋骨以下至骨盆的位置;還有更多學者認為,核心力量指人體肩關節以下,髖關節以上的區域。

總的來說,國外學者習慣把核心肌群界定為“腰椎-骨盆-髖關節”區域。

國內的學者,則偏向於把核心肌群定義為人體重心位置的肌群,比如傳統武術裡講的“丹田”附近。

如果按照主流觀點來說,那核心力量就是腰椎、骨盆、髖關節形成的整體。具體說,這部分涉及到29-33塊肌肉,很複雜。

實際上,核心力量不光是肌肉力量這麼簡單,還涉及到幾個大系統的配合。我舉個例子,便於大家理解。一個生雞蛋和一個熟雞蛋,放在桌子上一轉,生雞蛋轉不了多少圈就停了,熟雞蛋可以轉更多圈,比較穩定。原因就是因為,生雞蛋內部鬆散,旋轉時流失了不少能量。

同樣,一根棍子,兩頭硬中間軟,揮下去肯定難以發揮力量。人的核心區域也是軟連接,穩定性好,力量才能得以傳導。

【歡迎搜索關注下面廣告位,有趣、有用的健身乾貨,每夜十點,準時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