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東北,那一碗濃濃的臭大醬

東北人偏愛臭大醬。

這種單純用黃豆發酵製成的大醬在東北已有百年歷史,如今正在逐漸失傳。

臭醬的製作過程是很有講究的,無論是在原料的選擇和還是時間的選擇。

做醬的日期要選擇在臘月,

也是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日子,還要是雙日。用的黃豆也必須是顆粒飽滿,沒有蟲眼和爛豆。用的黃豆斤數也得是雙數。黃豆的發酵時間至少三個月,選在最冷的時間主要防止醬塊變質生蛆。臘月初八做醬塊來年天氣轉暖三月初八下醬缸裡。再經過一個月的曬醬,打耙,過濾,沉澱,發酵歷經四個月才能完成一次制醬過程。

選好的黃豆放到鍋裡烀熟後搗碎,做成長方體的醬塊反復拍打夯實,用稻草包裹吊掛在房梁上。發酵好的醬塊會通體長一層黴毛。下醬時的心情是忐忑的,一旦發酵不好大醬做不成會當成不吉利的信號。所以下醬時往往系一塊紅布用於辟邪。沒滿月的醬更不能讓四眼人(懷孕的人)不乾淨的人(流產或來例假的人)看,

也不允許炸醬。

下完的醬要在陽光下暴曬,每天用醬杵子自上而下搗,這是一個長期而又漫長的工作,醬塊會越搗越細,大醬逐漸變得越發粘稠,長期的發酵使大醬散發一股濃烈臭味,大醬的顏色也是一種可疑的黃色,

但是味道卻是無比的鮮香。許多東北人只吃自己家的大醬,對別人家的敬而遠之。

在最艱苦的年代裡大醬成為一種奢侈品,老人們長講“井裡的蛤蟆醬缸裡的蛆。”意思是很正常沒什麼大驚小怪的。醬缸裡極易生蛆,但沒有人家會因為這把一整缸醬倒掉,

不僅僅是因為那是辛辛苦苦四個月釀制而成,更是因為那是一家人至少要吃上兩年餐桌上的必備品。小時候家裡醬缸掉進一隻老鼠,媽媽偷偷把它撈出來,許多年過去了才當笑話講起。她實在捨不得那一缸醬,說起來都是心酸!

如今會做臭大醬,愛做臭大醬的人越來越少了。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臭大醬是什麼,無人傳承的文化必然會消失,但在老東北人的記憶裡永遠都有那麼一口醬缸,散發著濃濃的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