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原創|OECD報告揭示未來教育趨勢,澳洲憑這項指標進入前10

經合組織(OECD)公佈了最新的《PISA合作解決問題報告》,澳大利亞學校在全球56個參與排名的國家中表現強勁,平均得分531,排在第10名。

該排名衡量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排名第一的國家是新加坡,雖然紐西蘭、加拿大也均排在澳大利亞的前邊。但在整個經合組織國家及地區中,只有8%的學生在合作解決問題上具備頂尖水準,而澳大利亞這一數字高達16%。

PISA的全稱是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s(國際學生評估程式),主要用於衡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分標準包括:探索與理解、計畫與執行、監測與反思等要素。

澳洲聯邦教育部長西蒙·伯明罕(Simon Birmingham)表示,這些資料表明,澳大利亞學校在培養學生未來工作所需技能方面,有著獨到之處,堪稱是全球最好的教育體系之一。

與傳統的考察學生閱讀、數學以及科學的成績相比,澳大利亞62%的學生更擅長團隊合作解決問題。

與此同時,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國家女生在團隊合作解決問題上要強過男生。

研究發現,在數學和科學學科方面表現優異的學生與合作解決問題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中國大陸此次排名令人意外,雖然中國學生數學和科學得分名列前茅,但是由於受到合作解決問題能力拖累,導致中國大陸在56個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26位。

要知道,本屆報告是PISA首次將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列入考察項,此前PISA主要注重孩子們核心領域的個人能力,比如:數學天賦。

研究員解釋道,這主要是為了應對未來由技術所驅動的工作場所產生的變化,今後員工之間需要進行更加緊密的合作完成工作。這頗有幾分耐人尋味,中國家長傳統教育孩子的那套方式或許真的落伍了。

未來的世界是個怎樣的世界?

當阿爾法狗擊敗李世石,我們或許就已經處於AI種族的時代前沿。

中國人的傳統教育觀念,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未來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誰能說的清楚?

PISA的這篇報告很好的給中國家長們敲響了警種,對於孩子的教育培養,並不是為了讓他們在小學、中學時期達到“人生巔峰”。

真正需要孩子學以致用的並不是高考,而是在30歲左右職業最頂峰的時期,最需要運用到一些:與人溝通的技能、與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技能。

因此,今天我們所謂的人才,是要適應30歲左右,而不是18歲高考時候的人才。

未來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當下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否適合他們將來的生存?

或許我們心心念地起跑線並不存在,未來實則是一場游泳比賽。家長們努力的讓孩子往一個起跑線上奔跑,到頭來竟是一個全新的規則。

30年後的工作環境應該是怎麼樣的?

機器學習、機器人等自動化技術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有存在感,未來它們對職場的影響也已成為研究機構和公眾關注的焦點。各行各業的工作者都感受到了威脅,迫切需要升級技能。

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一系列新科技的興起,似乎預示著資訊時代在逐漸向概念時代轉變。第四次工業革命或將到來,屆時數位、生物和物理技術正在融合,帶來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革。

資訊時代的核心是:邏輯分析能力。而概念時代是什麼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

資訊時代向概念時代的轉變,孩子們需要適應三種改變:

1

將會把那些原本僅靠知識和邏輯工作的人淘汰掉。比如:計算可以被人工智慧完全取代。只有那些唯有人能做的工作,才會繼續發展下去,比如:創意。

還記得之前文章我們用到的那個列表嗎,澳洲各行各業可被自動化取代的比例統計如下圖所示:

2

未來改變會更迅速、更徹底、更加變化多端。目前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是40年左右,世界1000強的企業平均壽命是30年左右,那人們的職業生涯時間有多久?

我們就算孩子25歲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65歲退休,滿打滿算也就40年時間。所以,未來已經完全顛覆了過去家長們在一個公司待一輩子的模式,孩子們不可能不換工作,一輩子至少會換5到7份工作,甚至換2到3個行業。因為不僅公司命短,行業的命運也是如此。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還在教的是死板的內容,豈不是在阻擋他們未來的發展?

3

孩子們的觀念發生轉變,打造以幸福和自我實現為核心的人生。

中國與其他國家不一樣,改革開放僅40年左右,我們發展太快了。每代人都有著不同的追求,60後追求生存、尊重;70後追求浪漫、成功;80、90後追求房子、車子、安全感、自我價值實現;但我們都沒有真正的追求過幸福。

下一代人在物質基礎豐富的情況下,或許開始追求精神食糧,也就是我們這輩子覺得有點小奢侈的話題——幸福。

未來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教育?

對於經合組織此次公佈的報告,墨爾本教育系研究生院教授派翠克·格裡芬(Patrick Griffin)表示,新的調查結果反映了未來工作環境的變化,鼓勵團隊合作。

一枝獨秀式的工作模式正在逐漸消失。智慧化時代的來臨標誌著無技術含量勞動力的消失,能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上的將會是擁有某項技能的員工。

格裡芬教授說道:“我們需要工程師去建造橋樑,但前提是他們必須懂得團隊合作。誰也不知道到2050年,我們的工作會是什麼樣子。但我們能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具備團隊合作技能,而不是個人能力。”

既然如此,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才適合未來世界的主人翁呢?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被譽為“全世界的校長”)的TED演講中提到,未來學校需要加強對孩子四大方面能力的培養:知識、技能、品格、元認知。簡單來瞭解下:

知識

無論社會怎麼發展、教育怎麼變化。知識的學習永遠是第一位,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除了課本上的知識,知識被重新定位為五個重要組成部分構成:

讓學生形成系統性的思維,希望學生能像數學家一樣思考,同時他具備歷史學家的眼光,這樣系統性思維、跨學科思維是非常有意義的。

孩子學習知識需要具備設計思維,也就是我們前文中提到了高概念化,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設計思維來使得自己的學習或者是認知形成體系和系統。

具備資訊素養,可以使學生瞭解到究竟這麼多知識和學科當中基礎是什麼,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資訊處理事情。

全球化的趨勢意味著今日的教育需要培養學生國際性的視野,要讓他們懂得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思維、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

與此同時,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概率性的世界,這就要求學生要具備數字素養。

技能

包括孩子的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創新、協作、收集資料、溝通等能力。它是當今教育的一個重要基石,會對今後孩子在職場中產生重要影響。

品格

包括同理心、韌性、專注力和心智覺知、包容、好奇心、倫理道德、勇氣、領導力等。這個軟技能對孩子們未來的影響也會非常大。

元認知

除了上述三點外,未來孩子還需具備元認知能力。所謂元認知就是了解自己的能力,比如說要有相關的自我意識,要懂得去自律,要控制自己的行為,同時要經常進行相關的自我反思。

從以上的四大要素來看,不難推斷出為何說澳大利亞的教育是全球最好的教育之一。

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看孩子在畢業時的成績有多優異,而是要看他畢業的時候他是否可以成為終生學習的意識者,在未來的社會裡面更加地發展自己。

END

澳洲教育與中國教育最大的區別是,澳洲的教育是給孩子的人生做好準備,而中國的教育只關注一個高考,忽略了整個人生。

學校對於孩子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我們在思考孩子教育問題的時候,往往會潛意識的將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排除在外。

《澳洲財經見聞》專欄作家戶口本曾在《我琢磨出的澳洲教育真相》一文章中提到,在他看來教育應該分為三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

三者相輔相成,成功的教育是將那些人生所需要的東西交給孩子們,譬如自信,尊重,生存技能,禮節,涵養,溝通技巧,而這些,被中國的教育,被我們一再忽略的東西恰恰就是澳洲教育所最為看中的。

各行各業的工作者都感受到了威脅,迫切需要升級技能。

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一系列新科技的興起,似乎預示著資訊時代在逐漸向概念時代轉變。第四次工業革命或將到來,屆時數位、生物和物理技術正在融合,帶來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革。

資訊時代的核心是:邏輯分析能力。而概念時代是什麼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

資訊時代向概念時代的轉變,孩子們需要適應三種改變:

1

將會把那些原本僅靠知識和邏輯工作的人淘汰掉。比如:計算可以被人工智慧完全取代。只有那些唯有人能做的工作,才會繼續發展下去,比如:創意。

還記得之前文章我們用到的那個列表嗎,澳洲各行各業可被自動化取代的比例統計如下圖所示:

2

未來改變會更迅速、更徹底、更加變化多端。目前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是40年左右,世界1000強的企業平均壽命是30年左右,那人們的職業生涯時間有多久?

我們就算孩子25歲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65歲退休,滿打滿算也就40年時間。所以,未來已經完全顛覆了過去家長們在一個公司待一輩子的模式,孩子們不可能不換工作,一輩子至少會換5到7份工作,甚至換2到3個行業。因為不僅公司命短,行業的命運也是如此。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還在教的是死板的內容,豈不是在阻擋他們未來的發展?

3

孩子們的觀念發生轉變,打造以幸福和自我實現為核心的人生。

中國與其他國家不一樣,改革開放僅40年左右,我們發展太快了。每代人都有著不同的追求,60後追求生存、尊重;70後追求浪漫、成功;80、90後追求房子、車子、安全感、自我價值實現;但我們都沒有真正的追求過幸福。

下一代人在物質基礎豐富的情況下,或許開始追求精神食糧,也就是我們這輩子覺得有點小奢侈的話題——幸福。

未來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教育?

對於經合組織此次公佈的報告,墨爾本教育系研究生院教授派翠克·格裡芬(Patrick Griffin)表示,新的調查結果反映了未來工作環境的變化,鼓勵團隊合作。

一枝獨秀式的工作模式正在逐漸消失。智慧化時代的來臨標誌著無技術含量勞動力的消失,能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上的將會是擁有某項技能的員工。

格裡芬教授說道:“我們需要工程師去建造橋樑,但前提是他們必須懂得團隊合作。誰也不知道到2050年,我們的工作會是什麼樣子。但我們能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具備團隊合作技能,而不是個人能力。”

既然如此,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才適合未來世界的主人翁呢?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被譽為“全世界的校長”)的TED演講中提到,未來學校需要加強對孩子四大方面能力的培養:知識、技能、品格、元認知。簡單來瞭解下:

知識

無論社會怎麼發展、教育怎麼變化。知識的學習永遠是第一位,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除了課本上的知識,知識被重新定位為五個重要組成部分構成:

讓學生形成系統性的思維,希望學生能像數學家一樣思考,同時他具備歷史學家的眼光,這樣系統性思維、跨學科思維是非常有意義的。

孩子學習知識需要具備設計思維,也就是我們前文中提到了高概念化,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設計思維來使得自己的學習或者是認知形成體系和系統。

具備資訊素養,可以使學生瞭解到究竟這麼多知識和學科當中基礎是什麼,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資訊處理事情。

全球化的趨勢意味著今日的教育需要培養學生國際性的視野,要讓他們懂得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思維、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

與此同時,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概率性的世界,這就要求學生要具備數字素養。

技能

包括孩子的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創新、協作、收集資料、溝通等能力。它是當今教育的一個重要基石,會對今後孩子在職場中產生重要影響。

品格

包括同理心、韌性、專注力和心智覺知、包容、好奇心、倫理道德、勇氣、領導力等。這個軟技能對孩子們未來的影響也會非常大。

元認知

除了上述三點外,未來孩子還需具備元認知能力。所謂元認知就是了解自己的能力,比如說要有相關的自我意識,要懂得去自律,要控制自己的行為,同時要經常進行相關的自我反思。

從以上的四大要素來看,不難推斷出為何說澳大利亞的教育是全球最好的教育之一。

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看孩子在畢業時的成績有多優異,而是要看他畢業的時候他是否可以成為終生學習的意識者,在未來的社會裡面更加地發展自己。

END

澳洲教育與中國教育最大的區別是,澳洲的教育是給孩子的人生做好準備,而中國的教育只關注一個高考,忽略了整個人生。

學校對於孩子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我們在思考孩子教育問題的時候,往往會潛意識的將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排除在外。

《澳洲財經見聞》專欄作家戶口本曾在《我琢磨出的澳洲教育真相》一文章中提到,在他看來教育應該分為三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

三者相輔相成,成功的教育是將那些人生所需要的東西交給孩子們,譬如自信,尊重,生存技能,禮節,涵養,溝通技巧,而這些,被中國的教育,被我們一再忽略的東西恰恰就是澳洲教育所最為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