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大六院院長:孩子心情老不好,原來是抑鬱症?|世界衛生日

圖片來自Pixabay

編者按:

“抑鬱症:我們聊聊吧!”

今天(4月7日),我們迎來了“世界衛生日”,

也迎來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無數人為其所困的主題——抑鬱症。我們知道太多因抑鬱症自殺離世的名人,但對抑鬱症缺乏真正的瞭解,從而導致診斷治療率過低。

值得警醒的是,其中的重災區是青少年抑鬱症。

人們總以為,孩子能有什麼煩惱?不開心只是鬧鬧小性子吧?病人、家庭、社會對青少年抑鬱症認識更加不足。為此,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認為有必要在這個日子,

聊一聊青少年抑鬱症的那些事。

撰文 | 陸林(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

責編 | 程莉

●●●

誰也想不到,原本活潑開朗的初三女生小瑛(化名)會拿刀劃向自己的手腕,更讓父母驚訝的是,在專科醫院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和心理評估後,精神心理科醫生診斷小瑛得了“抑鬱症”。

一般人印象裡,孩子都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怎麼會得抑鬱症呢?正是這樣的錯誤認知,

使家長和老師忽略了小瑛長時間獨自經歷著無法承受的痛苦。

小瑛平時是一個開朗外向、能言善辯的女孩子。由於學習成績優秀,今年年初參加了班幹部的競選,結果卻落選了。面對如此“沉重”的打擊,一向好勝的她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泥潭。每次看到別人高興地在一起玩遊戲時,她的內心卻充滿了孤獨感;晚上常常做惡夢,有時淩晨醒來就無法再次入睡;沒有胃口,體重半年內下降了10斤;常常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發脾氣,

也很難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最終變成了同學中的“另類”。她很痛苦,也努力嘗試過改變自己,但堅持不下來。精神萎靡,對生活缺乏熱情,不願意與人交往,甚至達到了自我封閉的狀態。後來病情進一步加重,自殺的想法在她腦海中出現,趁同學不在宿舍,拿刀劃手腕……同宿舍的同學回來發現事情不對,學校老師立即把她送到了醫院,
小瑛的父母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幸運的是,專科醫院給予小瑛藥物結合心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治療,她病情明顯好轉,又逐漸恢復成為原來那個活潑開朗、能言善辯的小女孩。

抑鬱症“魔爪”伸向青少年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疾病譜的轉變,抑鬱障礙的發病率逐漸增加,且發病年齡有降低的趨勢,越來越多地發生在青少年群體中。

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全球青少年健康問題》報告顯示,抑鬱症是青少年致病和致殘的首要原因。青少年處於個體生命過程中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從生理基礎看,青少年正經歷青春期發育,體內的激素水準變化很大,受激素的影響,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往往變化較大,但大腦和心理發育的速度則相對緩慢,使得青少年群體處在個體發展非平衡的狀態。另一方面,從社會因素看,青少年要經歷人生中多個重大抉擇和轉折,如中考、高考、參加工作等,諸多社會、生活的變化所導致的情緒上的波動、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等,都較易誘發抑鬱症。

《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Disease Burden)研究顯示中國10-24歲青少年抑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的發病率自2005年至2015年間顯著增加,接近全球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水準(1.3%),其中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且發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高,但我國青少年抑鬱症的發病率仍低於全人群抑鬱症的發病率。

目前我國缺乏針對青少年抑鬱症的全國範圍流行病學調查,依據多篇已發表的地區層面或者學校層面的、針對中學生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中學生中抑鬱症狀(Depressive Symptoms)的檢出率為23.7%-54.4%,其中重度抑鬱症狀檢出率為3.3%-9.68%,城市地區低於農村或城郊地區。值得注意的是,家庭不完整包括父母缺失、離異、外出打工等情況,都是導致抑鬱症的誘因。

大學也是青少年重要的過渡時期,面對生活環境、學習方式和社會角色等的轉變,大學生能否順利渡過大學生活,對其成長和成才至關重要。有些問題處理不當或認知錯誤,可能會導致抑鬱等症狀的出現,進而影響正常的學習、交往和生活,因抑鬱引發的自傷、他傷事件也屢見不鮮。

研究發現,大學生抑鬱症狀的檢出率從5.63%到25.67%不等,由於各研究採用的量表不同,檢出率差異較大。最新的一項針對山東省高校本科新生採用抑鬱自評量表進行抑鬱症狀篩查的研究發現,農村生源學生抑鬱檢出率明顯高於城市學生,但城市學生患重度抑鬱風險約為農村學生的2倍。

什麼樣的表現意味著孩子可能抑鬱了?

青少年抑鬱症的臨床表現與成人基本相同,但還是略有差別。

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患病人群出現自殺企圖、功能損害的概率相應增大,自殺致死的成功率也隨之升高。在青少年中,反社會性行為、物質濫用、不滿、攻擊、退縮、家庭與學校問題、離家出走的願望、認為自己不被理解和贊許等症狀更多,同時青少年抑鬱症患者易出現幻覺或者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可能與其認知發育功能尚不成熟有關。

青少年抑鬱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和軀體症狀三個方面。

1、情感障礙

情感障礙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缺乏愉快感、悲傷、低自尊、哭鬧、易激惹、好發脾氣、對玩耍不感興趣、自責、自暴自棄、自殘和自殺意念及行為。部分青少年會出現個性突變,曾經熱情合群的人可能變得少言寡語,常常因為一點小事或一些偏執的想法而悲傷哭泣,或表現為越來越內向,甚至離群索居。父母也可能不會注意到這些症狀,甚至一些自傷和自殺行為導致的軀體傷害很容易在其他科室被誤診為意外事故。

2、行為障礙

行為障礙主要表現為外化性行為問題,如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不聽話、不守紀律、衝動、反擾、搗亂、翹課、打架、與同伴關係不良或其他違紀行為等。患者可能在童年時對父母的管教言聽計從,到青春期或走入社會後,不但不跟父母溝通交流,還出現叛逆或與父母對立的行為,或者表現為孤獨、退縮、不與朋友玩耍等內化性行為問題。

3、軀體症狀

年齡越小軀體症狀越多,常見的症狀有睡眠障礙、食欲下降或增加、頭痛、頭昏、胃痛、疲乏、胸悶、氣促、遺尿等。青少年抑鬱患者常會出現睡眠紊亂、精神緊張,這是抑鬱症患者早期的明顯症狀,主要表現為很早醒來或難以入睡、對即將來臨的事情過分緊張等。

如何診斷青少年抑鬱症?

由於對青少年抑鬱症診斷不足,尤其對高危組需要意識到亞臨床抑鬱的可能性,WHO建議青少年抑鬱症的診斷性篩查目標是針對高危人群,但對不同人群篩查的價值需認真評估。

目前我國精神科醫師常使用的抑鬱症診斷分類系統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nternational Category of Disease, ICD-10)和美國的《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V),來幫助評估和診斷青少年抑鬱症。研究還發現標準化的評估工具(量表和問卷等)可以幫助提高青少年抑鬱症的識別率。成功用於診斷和評估青少年抑鬱症的量表和問卷很多,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of United States, USPTF)推薦使用的青少年抑鬱症篩查量表變包括貝克抑鬱自評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同時我國目前常用篩查量表還包括流調用抑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 CES-D)、Kutcher青少年抑鬱量表(Kutcher Adolescent Depression Scale,KADS)、兒童抑鬱自評量表(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DSRSC)、兒童抑鬱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症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等。

對於高危個體,應進行全面的臨床評估以對抑鬱症作出可靠的診斷,評估應包括發病時間、症狀嚴重性和相關損害。父母或監護人提供的資訊非常重要,以增加診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時,應對青少年的自殺風險進行評估,某些預警信號如學習能力下降、貪玩、與同學或家庭關係緊張以及社會行為退縮等可以為診斷提供參考。

青少年抑鬱症首選心理治療

目前,中國抑鬱症的治療與發達國家類似,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及康復治療。由於不同國家的治療指南存在差異,抑鬱症的最佳治療策略存有爭議。相較于成人抑鬱症,目前青少年抑鬱症的治療多採用康復訓練、心理治療,必要時輔助藥物治療。

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的一項關於青少年抑鬱症治療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抑鬱症患者應首選心理治療,在無條件進行心理治療或心理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可考慮使用藥物治療,但應強調治療的個性化。

在使用抗抑鬱藥的過程中,臨床醫務工作者務必嚴密監控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和潛在的自殺風險,尤其是在用藥的初始階段。同時,有研究表明,多數抗抑鬱藥對青少年患者無效,且一些抗抑鬱藥還可能存在嚴重副作用和潛在自殺風險。在抗抑鬱藥物方面,比較了抗抑鬱藥和安慰劑對青少年重性抑鬱障礙的作用後發現,氟西汀明顯優於安慰劑。

2016年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優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制定的關於青少年抑鬱症指南也指出,針對輕度抑鬱的青少年,初始治療不使用抗抑鬱藥物,對輕度抑鬱且沒有嚴重合併症或自殺跡象的青少年,提供有限定時間(2到3個月)的單獨非指示性支持治療、小組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CBT),或有引導的自我救助。針對中重度抑鬱的青少年,提供特定的心理治療(單獨CBT,人際關係治療,家庭治療或精神動力心理療法);建議這種治療應至少持續三個月。除與心理治療聯用外,不要給青少年使用抗抑鬱藥。藥物治療一定要聯合心理治療,除非患者拒絕心理治療,同時需制定具體計畫密切監測藥物不良反應,此外還要評估精神狀態和總體進程。

《中國抑鬱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指出,青少年抑鬱症的治療,應堅持抗抑鬱藥物與心理治療並重的原則。心理治療適合不同嚴重程度的青少年抑鬱症患者,有助於改變認知,完善人格,增強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最終改善抑鬱症狀,降低自殺率,減少功能損害。

製版編輯:鄧志英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份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

青少年要經歷人生中多個重大抉擇和轉折,如中考、高考、參加工作等,諸多社會、生活的變化所導致的情緒上的波動、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等,都較易誘發抑鬱症。

《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Disease Burden)研究顯示中國10-24歲青少年抑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的發病率自2005年至2015年間顯著增加,接近全球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水準(1.3%),其中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且發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高,但我國青少年抑鬱症的發病率仍低於全人群抑鬱症的發病率。

目前我國缺乏針對青少年抑鬱症的全國範圍流行病學調查,依據多篇已發表的地區層面或者學校層面的、針對中學生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中學生中抑鬱症狀(Depressive Symptoms)的檢出率為23.7%-54.4%,其中重度抑鬱症狀檢出率為3.3%-9.68%,城市地區低於農村或城郊地區。值得注意的是,家庭不完整包括父母缺失、離異、外出打工等情況,都是導致抑鬱症的誘因。

大學也是青少年重要的過渡時期,面對生活環境、學習方式和社會角色等的轉變,大學生能否順利渡過大學生活,對其成長和成才至關重要。有些問題處理不當或認知錯誤,可能會導致抑鬱等症狀的出現,進而影響正常的學習、交往和生活,因抑鬱引發的自傷、他傷事件也屢見不鮮。

研究發現,大學生抑鬱症狀的檢出率從5.63%到25.67%不等,由於各研究採用的量表不同,檢出率差異較大。最新的一項針對山東省高校本科新生採用抑鬱自評量表進行抑鬱症狀篩查的研究發現,農村生源學生抑鬱檢出率明顯高於城市學生,但城市學生患重度抑鬱風險約為農村學生的2倍。

什麼樣的表現意味著孩子可能抑鬱了?

青少年抑鬱症的臨床表現與成人基本相同,但還是略有差別。

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患病人群出現自殺企圖、功能損害的概率相應增大,自殺致死的成功率也隨之升高。在青少年中,反社會性行為、物質濫用、不滿、攻擊、退縮、家庭與學校問題、離家出走的願望、認為自己不被理解和贊許等症狀更多,同時青少年抑鬱症患者易出現幻覺或者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可能與其認知發育功能尚不成熟有關。

青少年抑鬱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和軀體症狀三個方面。

1、情感障礙

情感障礙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缺乏愉快感、悲傷、低自尊、哭鬧、易激惹、好發脾氣、對玩耍不感興趣、自責、自暴自棄、自殘和自殺意念及行為。部分青少年會出現個性突變,曾經熱情合群的人可能變得少言寡語,常常因為一點小事或一些偏執的想法而悲傷哭泣,或表現為越來越內向,甚至離群索居。父母也可能不會注意到這些症狀,甚至一些自傷和自殺行為導致的軀體傷害很容易在其他科室被誤診為意外事故。

2、行為障礙

行為障礙主要表現為外化性行為問題,如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不聽話、不守紀律、衝動、反擾、搗亂、翹課、打架、與同伴關係不良或其他違紀行為等。患者可能在童年時對父母的管教言聽計從,到青春期或走入社會後,不但不跟父母溝通交流,還出現叛逆或與父母對立的行為,或者表現為孤獨、退縮、不與朋友玩耍等內化性行為問題。

3、軀體症狀

年齡越小軀體症狀越多,常見的症狀有睡眠障礙、食欲下降或增加、頭痛、頭昏、胃痛、疲乏、胸悶、氣促、遺尿等。青少年抑鬱患者常會出現睡眠紊亂、精神緊張,這是抑鬱症患者早期的明顯症狀,主要表現為很早醒來或難以入睡、對即將來臨的事情過分緊張等。

如何診斷青少年抑鬱症?

由於對青少年抑鬱症診斷不足,尤其對高危組需要意識到亞臨床抑鬱的可能性,WHO建議青少年抑鬱症的診斷性篩查目標是針對高危人群,但對不同人群篩查的價值需認真評估。

目前我國精神科醫師常使用的抑鬱症診斷分類系統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nternational Category of Disease, ICD-10)和美國的《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V),來幫助評估和診斷青少年抑鬱症。研究還發現標準化的評估工具(量表和問卷等)可以幫助提高青少年抑鬱症的識別率。成功用於診斷和評估青少年抑鬱症的量表和問卷很多,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of United States, USPTF)推薦使用的青少年抑鬱症篩查量表變包括貝克抑鬱自評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同時我國目前常用篩查量表還包括流調用抑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 CES-D)、Kutcher青少年抑鬱量表(Kutcher Adolescent Depression Scale,KADS)、兒童抑鬱自評量表(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DSRSC)、兒童抑鬱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症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等。

對於高危個體,應進行全面的臨床評估以對抑鬱症作出可靠的診斷,評估應包括發病時間、症狀嚴重性和相關損害。父母或監護人提供的資訊非常重要,以增加診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時,應對青少年的自殺風險進行評估,某些預警信號如學習能力下降、貪玩、與同學或家庭關係緊張以及社會行為退縮等可以為診斷提供參考。

青少年抑鬱症首選心理治療

目前,中國抑鬱症的治療與發達國家類似,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及康復治療。由於不同國家的治療指南存在差異,抑鬱症的最佳治療策略存有爭議。相較于成人抑鬱症,目前青少年抑鬱症的治療多採用康復訓練、心理治療,必要時輔助藥物治療。

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的一項關於青少年抑鬱症治療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抑鬱症患者應首選心理治療,在無條件進行心理治療或心理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可考慮使用藥物治療,但應強調治療的個性化。

在使用抗抑鬱藥的過程中,臨床醫務工作者務必嚴密監控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和潛在的自殺風險,尤其是在用藥的初始階段。同時,有研究表明,多數抗抑鬱藥對青少年患者無效,且一些抗抑鬱藥還可能存在嚴重副作用和潛在自殺風險。在抗抑鬱藥物方面,比較了抗抑鬱藥和安慰劑對青少年重性抑鬱障礙的作用後發現,氟西汀明顯優於安慰劑。

2016年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優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制定的關於青少年抑鬱症指南也指出,針對輕度抑鬱的青少年,初始治療不使用抗抑鬱藥物,對輕度抑鬱且沒有嚴重合併症或自殺跡象的青少年,提供有限定時間(2到3個月)的單獨非指示性支持治療、小組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CBT),或有引導的自我救助。針對中重度抑鬱的青少年,提供特定的心理治療(單獨CBT,人際關係治療,家庭治療或精神動力心理療法);建議這種治療應至少持續三個月。除與心理治療聯用外,不要給青少年使用抗抑鬱藥。藥物治療一定要聯合心理治療,除非患者拒絕心理治療,同時需制定具體計畫密切監測藥物不良反應,此外還要評估精神狀態和總體進程。

《中國抑鬱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指出,青少年抑鬱症的治療,應堅持抗抑鬱藥物與心理治療並重的原則。心理治療適合不同嚴重程度的青少年抑鬱症患者,有助於改變認知,完善人格,增強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最終改善抑鬱症狀,降低自殺率,減少功能損害。

製版編輯:鄧志英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份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