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博伊斯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無論你是否喜歡他的作品

“收藏界對博伊斯是很瘋狂的,有人說他生下來就是一件作品,去世後是另外一件。他一生留下的所有作品都有人收藏。”——王春辰

說到行為藝術,你也許會想到這樣一幅場景:舉止古怪的藝術家在眾目睽睽下做著令人匪夷所思的表演,

引得駐足的觀眾連連稱奇。或許你會覺得行為藝術與博物館中經典的作品相去甚遠,難登藝術史的殿堂。然而,有這麼一個人卻改變了我們的認知,他就是約瑟夫·博伊斯。

有一句話你一定聽過:人人都是藝術家。這正是博伊斯“社會雕塑”理論的核心。博伊斯作為雕塑家、事件美術家、“宗教頭頭”和幻想家,是後現代主義的歐洲美術世界中的最有影響的人物。

這位在曾在聯邦總理面前不肯脫帽的藝術家偏執的德國藝術家實在是難為了許多熱愛藝術的人。不只是一般的觀眾,就是所謂的專家,也對波伊斯的評價,意見不一,眾說紛紜。在藝術史上,博伊斯成為一種獨特的現象,從堅絕反對他到盲目崇拜他的各種人,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無論你是否喜歡他的作品。

約瑟夫·博伊斯

博伊斯傳奇的墜機事件

1921年5月博伊斯出生在德國北賴爾因的克列弗爾德, 父親是小商人,中學期間他曾到一家馬戲團打工,17歲他加入了阿道夫希特勒青年團。博伊斯本來想學醫,成為一個兒科醫生。不過,高中一畢業,1940年的入伍徵集令立刻來了,

博伊斯加入了空軍並被分配到波森的空軍通訊學校。

在1943年的冬天,發生了博伊斯傳奇的墜機事件。在攔截演習中被蘇聯的高射炮擊中,墜落在克裡米亞。夥伴當場死亡,顱骨、肋骨和四肢全部折斷的博伊斯被當地的韃靼人救了回來,並靠動物油脂、乳製品和毛氈恢復了健康。從此這些賦予他第二次生命的材料成為了他創作的源泉,也為他開啟了以“瘋狂”的藝術思考生命意義的序幕。

油脂椅

1945年,帶著切除了脾臟的身體和一枚金質傷患勳章,博伊斯在庫克斯港被英軍俘虜,結束了其軍人生涯。

1947年春天,博伊斯進入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學習。博伊斯被分配到雕塑家安瑟林的班上。不久以後他發現安瑟林是羅丹的學徒,

全然是學院派。對於經歷過戰爭看到過死亡的博伊斯,那簡直是個老掉牙的世界。於是他換到被納粹貶為“敗類”的馬塔雷班上。

馬塔雷是個頑固、不妥協的藝術家,從來不施惠學生。1950年馬塔雷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寫道:博伊斯會成為優秀的雕塑家,他有特別的韻律感,而且耐性頗強。這兩點是先決條件。不過兩人的關係卻並不融洽,馬塔雷對博伊斯的才華感到緊張,而博伊斯在班上也像一個外人。有人說這是一種仇恨性的愛。這種仇恨性的愛讓博伊斯在1951年結束了學業之後跟自己的老師形同陌路。這還沒完,1958年馬塔雷堅決反對博伊斯成為藝術學院的教授,使得他沒有受聘。不過,在與馬塔雷簡約主義藝術觀念的不妥協中,博伊斯調整確立了自己對於自然主義藝術觀念的吸收。

Eurasia Siberian Symphony

1959年38歲與艾娃·汪姆芭走入婚姻殿堂並育有一對兒女。1961年,40歲時他被母校聘為教授,然而他本人並不喜歡學院僵化的制度,72年被開除。

1978年由於學生們的支持又恢復了他的教授名譽,正是在這幾年中他積累起了國際聲譽。1980年,博伊斯59歲時,比利時藝術家馬塞爾和藝術史家傑明·布羅則對博伊斯的作品表示懷疑態度,發起了有力的攻擊 ,造成了他的“觀眾”的兩極分化。

如何向一隻死兔子解釋繪畫

在藝術界,博伊斯是一個傳奇。你可以說他瘋狂,但他確實把“觀念藝術”玩到了極致。

1965年,在杜塞爾多夫的一家畫廊裡,博伊斯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頭上塗滿蜂蜜並粘上金箔,右腳鞋子上系著一片鋼鞋底,左腳鞋子上系著毛氈鞋底,懷裡抱著一隻死了的野兔,來回踱步,喃喃自語,所有人只能通過窗戶觀察他的行動。三個小時過去,門被打開,觀眾湧入房間,博伊斯卻抱著兔子背對觀眾坐下,一言不發。這是博伊斯最有名的作品《如何向一隻死兔子解釋繪畫》。

如何向一隻死兔子解釋繪畫

這件作品歷來被認為是博伊斯作品中幾件極為晦澀的作品之一,其中所使用的材料都極富象徵意義:蜂蜜和金粉構成了一個神聖的面具,象徵智慧和純粹的黃金也代表了源自太陽的力量;而蜂蜜在古德國及古印度則被視為一種獲得重生的媒介,鋼與氈的鞋底分別象徵著堅硬的理性和精神的溫暖,兔子在歐洲古代文化中代表的是一種收穫的富足,以及一種延續不斷的繁衍生息的力量,所以在他的藝術中兔子成為了超越人類,而與大地、自然關係更為密切的神物。

博伊斯說,這件作品借用一隻動物表達了人類的局限性。每個人都想解釋問題,但其實世間萬物無不包含某種神秘或質疑:“死掉的兔子也比固執的人類更有藝術感受力”。

荒原狼:我愛美國,美國愛我

1974年,博伊斯從德國來到紐約,在機場,他包裹著毛氈,並被一輛救護車運送到蘭尼·布洛克畫廊,雙腳從未踏上美國的土地(他強烈反對美國捲入越南戰爭)。在畫廊裡,他和一隻北美狼度過了三天,狼一開始表現出侵略性,然後是警惕,最後變得友好。每天會送來50份《華爾街日報》,狼則會在它們上撒尿,但博伊斯的眼睛從未離開過那只狼。這一作品,名字叫做《荒原狼:我愛美國,美國愛我》。

Like America, America Likes Me

這成為了博伊斯影響最大的一件作品,這件充滿神秘色彩和宗教儀式意味的作品中,博伊斯用了象徵生命包裹的毛氈,同時又使用了狼這種在美洲傳統習俗中被認為是神聖的動物,似乎是在探索人與動物之間的溝通和交融。也有批評家認為,野狼是美國印第安人的象徵(是他們圖騰崇拜的形象),但卻被白人捕獵殆盡,因此這件作品所表達的又是對現代化生活價值、消費社會中人的物質化墮落的批判。

7000棵橡樹 - 城市綠化代替城市管理

博伊斯在世界知名現代藝術展覽會卡塞爾文獻展上,將7000塊玄武石安放在卡塞爾Fridercianum藝術館前的弗裡德里希廣場上, 並將其擺成了巨型楔形三角形狀,目的在於,向人們展示,如何一步步剷除眼前由石頭堆砌出的大山。

“在這座石山的頂部博伊斯種植了第一批橡樹;就在橡樹的旁邊博伊斯將一個玄武石柱垂直固定在地面上。”每個人只要捐款500馬克,就可以移開一塊玄武石,並在原來的地方上種上一棵橡樹。博伊斯通過這個活動想要傳達這樣一個資訊,“所有這些留下的紀念都是由一個有生命的部分,即隨著時間不斷成長變化的樹木, 以及一個永恆不變的部分,即玄武石,其在外在形狀,數量,規模,重量上都不隨時間改變。”

最開始這件作品引發了公眾的不解,憤怒甚至是抵抗。1982年有人把紅漆澆在石堆上表示抗議,不少市民認為這樣的作品不能美化城市,反而會堆積落葉和鳥糞。當一位司機開車撞到石堆而導致身亡的事故發生後,人們的反抗變的更加強烈了。但是隨著樹木的增加,公眾也慢慢開始接受這個作品, 樹與石的組合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了整個市容的一部分。

這部被稱為“社會雕塑”的作品逐漸同這個城市的地貌以及社會相吻合,也開始受到人們積極主動的關照一直保持著活力。

從將第一塊最初同橡樹一起安置在Fridericianum廣場上的玄武石搬運到特定的地方,一直到最後一塊石頭的成功轉移,整個活動整整持續了5年之久。取代原有石塊栽種的樹除了細頸橡樹,美國沼澤橡樹和紅橡樹還有36棵其他種類的樹木,包括銀杏樹,歐洲白蠟樹以及美國鵝掌楸。然而博伊斯最終沒有親眼目睹種植活動全部結束。他於1986年一月去世。

1987年第八屆卡塞爾文獻展上,由他的遺孀艾娃•博伊斯和他們的兒子文策爾共同完成了他的作品。他的兒子于1987年6月12日將最後一棵橡樹種在了Fridericianum前的第一棵橡樹旁,這棵樹是他父親于1982年3月16栽種的。

社會雕塑

波伊斯提出了一個改造世界的具體方案,即所謂的“ 社會雕塑“ 。社會雕塑的宗旨是要恢復人失去的本性,平衡理智與感情、思辯與直覺之間的關係。人們應該從狹隘僵硬的思想中解放出來人,積極投身於創建充滿人性、充滿的“ 熱電“ 的社會的事業之中,把整個社會作為宏大藝術的“社會雕塑“ 品來創造,人人各盡所能地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因此“ 人人都是藝術家“ 。雖然從浪漫主義的英國花園到未來主義、達達主義都強調生活與藝術統一重要性,而從伊依斯和他的激浪藝術家們開始,生活本身才真正成為藝術,才打破了藝術和生活的不可逾越界限。

Iphigenia

波伊斯的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成為了當代藝術的一個里程碑。“ 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句經常被引用、常常被誤解的警句並不意味著波伊斯特意宣導毫無天賦的半吊子藝術家或工匠搞藝術創作,他的宗旨不過是想發掘每一個身上潛在的創造力,證明人的創造力是人類最大的資本。

其實真正理解波伊斯其實並不難,只要消除固有的偏見,做好接受他的世界觀的準備,就可以進入他的精神世界,至於他的的作品到底是否是藝術則取決於每個人對藝術的主觀理解。

波伊斯只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極具政治情懷的藝術家,常常被人當作成為瘋子。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藝術語言來改造這個世界:改變令人不滿的、充滿“冷電“的社會。他認為造成此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是十九世紀以來的理性思維為基礎的科學主義作怪。而正是這種理性思維限制和破壞了人們的想像力。由於受到理性思維的限制,人們對整體世界,如對自然、宇宙、時間認知變得支離破碎,對痛苦和死亡的認知也變得簡單而機戒。

In head and in pot

作者:約瑟夫·博伊斯

絲網版畫 | 75cm x 100cm | 1978

版數:24/30

博伊斯作為一個創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的發明家,把各種形象貫穿起來,在歐洲是無人能敵的。本次《海外版畫與紙本作品專場》精選了包括博伊斯、大衛·霍克尼、亨利·摩爾、基裡科、馬克思·恩斯特等多位元著名藝術大師的作品,且全場作品參加“首單返傭”活動,感興趣的朋友可下載大咖拍賣APP進入專場。

而博伊斯在班上也像一個外人。有人說這是一種仇恨性的愛。這種仇恨性的愛讓博伊斯在1951年結束了學業之後跟自己的老師形同陌路。這還沒完,1958年馬塔雷堅決反對博伊斯成為藝術學院的教授,使得他沒有受聘。不過,在與馬塔雷簡約主義藝術觀念的不妥協中,博伊斯調整確立了自己對於自然主義藝術觀念的吸收。

Eurasia Siberian Symphony

1959年38歲與艾娃·汪姆芭走入婚姻殿堂並育有一對兒女。1961年,40歲時他被母校聘為教授,然而他本人並不喜歡學院僵化的制度,72年被開除。

1978年由於學生們的支持又恢復了他的教授名譽,正是在這幾年中他積累起了國際聲譽。1980年,博伊斯59歲時,比利時藝術家馬塞爾和藝術史家傑明·布羅則對博伊斯的作品表示懷疑態度,發起了有力的攻擊 ,造成了他的“觀眾”的兩極分化。

如何向一隻死兔子解釋繪畫

在藝術界,博伊斯是一個傳奇。你可以說他瘋狂,但他確實把“觀念藝術”玩到了極致。

1965年,在杜塞爾多夫的一家畫廊裡,博伊斯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頭上塗滿蜂蜜並粘上金箔,右腳鞋子上系著一片鋼鞋底,左腳鞋子上系著毛氈鞋底,懷裡抱著一隻死了的野兔,來回踱步,喃喃自語,所有人只能通過窗戶觀察他的行動。三個小時過去,門被打開,觀眾湧入房間,博伊斯卻抱著兔子背對觀眾坐下,一言不發。這是博伊斯最有名的作品《如何向一隻死兔子解釋繪畫》。

如何向一隻死兔子解釋繪畫

這件作品歷來被認為是博伊斯作品中幾件極為晦澀的作品之一,其中所使用的材料都極富象徵意義:蜂蜜和金粉構成了一個神聖的面具,象徵智慧和純粹的黃金也代表了源自太陽的力量;而蜂蜜在古德國及古印度則被視為一種獲得重生的媒介,鋼與氈的鞋底分別象徵著堅硬的理性和精神的溫暖,兔子在歐洲古代文化中代表的是一種收穫的富足,以及一種延續不斷的繁衍生息的力量,所以在他的藝術中兔子成為了超越人類,而與大地、自然關係更為密切的神物。

博伊斯說,這件作品借用一隻動物表達了人類的局限性。每個人都想解釋問題,但其實世間萬物無不包含某種神秘或質疑:“死掉的兔子也比固執的人類更有藝術感受力”。

荒原狼:我愛美國,美國愛我

1974年,博伊斯從德國來到紐約,在機場,他包裹著毛氈,並被一輛救護車運送到蘭尼·布洛克畫廊,雙腳從未踏上美國的土地(他強烈反對美國捲入越南戰爭)。在畫廊裡,他和一隻北美狼度過了三天,狼一開始表現出侵略性,然後是警惕,最後變得友好。每天會送來50份《華爾街日報》,狼則會在它們上撒尿,但博伊斯的眼睛從未離開過那只狼。這一作品,名字叫做《荒原狼:我愛美國,美國愛我》。

Like America, America Likes Me

這成為了博伊斯影響最大的一件作品,這件充滿神秘色彩和宗教儀式意味的作品中,博伊斯用了象徵生命包裹的毛氈,同時又使用了狼這種在美洲傳統習俗中被認為是神聖的動物,似乎是在探索人與動物之間的溝通和交融。也有批評家認為,野狼是美國印第安人的象徵(是他們圖騰崇拜的形象),但卻被白人捕獵殆盡,因此這件作品所表達的又是對現代化生活價值、消費社會中人的物質化墮落的批判。

7000棵橡樹 - 城市綠化代替城市管理

博伊斯在世界知名現代藝術展覽會卡塞爾文獻展上,將7000塊玄武石安放在卡塞爾Fridercianum藝術館前的弗裡德里希廣場上, 並將其擺成了巨型楔形三角形狀,目的在於,向人們展示,如何一步步剷除眼前由石頭堆砌出的大山。

“在這座石山的頂部博伊斯種植了第一批橡樹;就在橡樹的旁邊博伊斯將一個玄武石柱垂直固定在地面上。”每個人只要捐款500馬克,就可以移開一塊玄武石,並在原來的地方上種上一棵橡樹。博伊斯通過這個活動想要傳達這樣一個資訊,“所有這些留下的紀念都是由一個有生命的部分,即隨著時間不斷成長變化的樹木, 以及一個永恆不變的部分,即玄武石,其在外在形狀,數量,規模,重量上都不隨時間改變。”

最開始這件作品引發了公眾的不解,憤怒甚至是抵抗。1982年有人把紅漆澆在石堆上表示抗議,不少市民認為這樣的作品不能美化城市,反而會堆積落葉和鳥糞。當一位司機開車撞到石堆而導致身亡的事故發生後,人們的反抗變的更加強烈了。但是隨著樹木的增加,公眾也慢慢開始接受這個作品, 樹與石的組合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了整個市容的一部分。

這部被稱為“社會雕塑”的作品逐漸同這個城市的地貌以及社會相吻合,也開始受到人們積極主動的關照一直保持著活力。

從將第一塊最初同橡樹一起安置在Fridericianum廣場上的玄武石搬運到特定的地方,一直到最後一塊石頭的成功轉移,整個活動整整持續了5年之久。取代原有石塊栽種的樹除了細頸橡樹,美國沼澤橡樹和紅橡樹還有36棵其他種類的樹木,包括銀杏樹,歐洲白蠟樹以及美國鵝掌楸。然而博伊斯最終沒有親眼目睹種植活動全部結束。他於1986年一月去世。

1987年第八屆卡塞爾文獻展上,由他的遺孀艾娃•博伊斯和他們的兒子文策爾共同完成了他的作品。他的兒子于1987年6月12日將最後一棵橡樹種在了Fridericianum前的第一棵橡樹旁,這棵樹是他父親于1982年3月16栽種的。

社會雕塑

波伊斯提出了一個改造世界的具體方案,即所謂的“ 社會雕塑“ 。社會雕塑的宗旨是要恢復人失去的本性,平衡理智與感情、思辯與直覺之間的關係。人們應該從狹隘僵硬的思想中解放出來人,積極投身於創建充滿人性、充滿的“ 熱電“ 的社會的事業之中,把整個社會作為宏大藝術的“社會雕塑“ 品來創造,人人各盡所能地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因此“ 人人都是藝術家“ 。雖然從浪漫主義的英國花園到未來主義、達達主義都強調生活與藝術統一重要性,而從伊依斯和他的激浪藝術家們開始,生活本身才真正成為藝術,才打破了藝術和生活的不可逾越界限。

Iphigenia

波伊斯的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成為了當代藝術的一個里程碑。“ 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句經常被引用、常常被誤解的警句並不意味著波伊斯特意宣導毫無天賦的半吊子藝術家或工匠搞藝術創作,他的宗旨不過是想發掘每一個身上潛在的創造力,證明人的創造力是人類最大的資本。

其實真正理解波伊斯其實並不難,只要消除固有的偏見,做好接受他的世界觀的準備,就可以進入他的精神世界,至於他的的作品到底是否是藝術則取決於每個人對藝術的主觀理解。

波伊斯只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極具政治情懷的藝術家,常常被人當作成為瘋子。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藝術語言來改造這個世界:改變令人不滿的、充滿“冷電“的社會。他認為造成此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是十九世紀以來的理性思維為基礎的科學主義作怪。而正是這種理性思維限制和破壞了人們的想像力。由於受到理性思維的限制,人們對整體世界,如對自然、宇宙、時間認知變得支離破碎,對痛苦和死亡的認知也變得簡單而機戒。

In head and in pot

作者:約瑟夫·博伊斯

絲網版畫 | 75cm x 100cm | 1978

版數:24/30

博伊斯作為一個創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的發明家,把各種形象貫穿起來,在歐洲是無人能敵的。本次《海外版畫與紙本作品專場》精選了包括博伊斯、大衛·霍克尼、亨利·摩爾、基裡科、馬克思·恩斯特等多位元著名藝術大師的作品,且全場作品參加“首單返傭”活動,感興趣的朋友可下載大咖拍賣APP進入專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