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探索本源僅僅是方法上有意義,本源非科學,科學的目的是什麼?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論述過科學,是一種經驗類認知,是人類意識工具化的結果。人類的經驗,源自生命對外界的應激性,是生命生存的需要,從一個大的角度說是智慧資訊的傳播。


探索本源,在追逐這個目標的這個過程中人類根據實際經驗總結了很多方法論,如還原論、系統論、辯證法,還包括數學,所有的方法論都成為科學研究的思維工具,或者從大的角度講成為人類探索經驗認知的思維工具。

一旦將目標鎖定在“本源”,所有的關於本源的概念都變得成為思維上的抽象,成為某種意識的固定化、系統化,本源本身似乎變得沒有任何意義。

人類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本源。如最早關於物質的本源,就有“原子”一說,後來的原子這個科學名詞與最早的物質本源還差的非常遙遠,物理學中的原子根本不是物質的本源。再例如牛頓理論中的“萬有引力”這個概念,這可以說僅僅是牛頓力學理論中一個觀念而已,作為一門經驗的認知,牛頓力學理論的核心在於其經驗部分,即原經驗和推導出來的數學公式,公式表達了各種觀念之間的聯繫,
這種聯繫是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應激性認知,或者說經驗只能感應到“互動”、“聯繫”,這是生命應激、經驗的內稟屬性,因為感應就需要互動、聯繫。

任何關於本源的論述,都不可能是經驗上的認知,因為經驗的內稟屬性是建立在互動與聯繫上的,單純的意識的固定化、系統化認知,都只能成為觀念認知的一種,可以從邏輯思考上證明這一點。經驗認知,

包括近現代科學,也包括遠古經驗認知,更包括動物的應激性反應,都是可證偽的,而任何本源概念都無法證偽,只能在對經驗認知的探索過程中起到思維工具化的作用。

因為有了牛頓的萬有引力概念,人們開始探索引力的本源,又有了愛因斯坦的彎曲時空的觀念。至今,用愛因斯坦的時空觀建立起來的經驗認知,更符合人類對宇觀尺度的觀測經驗。從認知資訊對人類影響的外部系統的熵減作用角度看,

“本源”並沒有實際意義,關於“本源”的概念都並不是科學,僅僅是科學理論中的“觀念”。這裡特別強調的是,科學是進化到高級階段的經驗認知,科學理論只是經驗認知工具,工具和經驗是不同的,不能把理論中的觀念部分認為是科學。也可以說,本源非科學。

科學的目標,或者把時間拉向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古代經驗認知的目標,

都是人類通過生命特有的對外部世界的應激感應獲得更強的生存能力,生命對外部世界的應激感應本身就是生存的能力。

所有的高尚詞彙在大自然面前都是渺小的,沒有經驗認知,想得再好(觀念),都無法生存。如果在未來,個體和群體再完美、再有秩序化(觀念認知資訊的作用,即:使得人體和群體更加有秩序化),一個小行星就可以毀滅整個地球生物,而經驗可以讓人類炸掉這顆小行星或者飛離地球。

之前相關文章連結:

科學與無神論有關係嗎?科學和有神論有關係嗎?

哲學是科學嗎?數學是科學嗎?科學產生的根源是什麼?

深度總結:科學的本質是什麼?從愛因斯坦、波普爾到中醫和數學

即:使得人體和群體更加有秩序化),一個小行星就可以毀滅整個地球生物,而經驗可以讓人類炸掉這顆小行星或者飛離地球。

之前相關文章連結:

科學與無神論有關係嗎?科學和有神論有關係嗎?

哲學是科學嗎?數學是科學嗎?科學產生的根源是什麼?

深度總結:科學的本質是什麼?從愛因斯坦、波普爾到中醫和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