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曾經消失在我們身邊的“打花棍”

如果近幾周您去過王串場公園的話,就會發現有幾個人在玩一種新的遊戲——用手中的兩根小棍兒,去挑撥空中的一根粗棍兒。粗棍兒上兩頭綁有毛線球,飛舞起來在空中劃出一條條不同的弧線,

極具觀賞性。

打花棍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少數民族傳統的山寨打花棍;另一種打花棍則是源于北宋都城東京,如今成為北京、武漢、成都、唐山、東北等地盛行的健身運動。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北宋的打花棍。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打花棍也幾多沉浮。輝煌時,曾是京城皇宮貴族的娛樂消遣項目。蕭條時,只得淪落街頭,成為雜耍藝人養家糊口的工具。在老北京燈市口、廠甸、天橋等廟會上,都可以看到打花棍的身影。那些雜耍藝人、撂地攤的,在開始打場子時,先用打花棍招攬觀眾和控制場地大小,

然後再演其他節目。

王串場公園最早打花棍的是張金泉老先生,他是無錫人。這次是來照顧九十餘歲高齡的老母親。張金泉在無錫當地已組織了兩個花棍兒群,沒想到來天津第一天開始玩兒,就有人過來和他學習,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在這裡已經有二十余位愛好者開始練習。

打花棍花樣很多,需要大腦發出複雜的動作指令,指揮身體各個部位,相互配合來完成動作。這樣,我們的大腦,就得到了充分鍛煉,使思維敏捷、頭腦聰明。打花棍還可提高人的“本體感知能力”,也就是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通過左右手的運動,使左右腦得到鍛煉,能預防小腦萎縮,防止老年癡呆症的發生,提高生活品質。

“打花棍兒完全不受場地限制,沒有危險性,甚至在家裡也可以玩。”張金泉說:“最關鍵的是它很容易上手,很快就能看到訓練效果,非常適合推廣。”

如果您也對打花棍感興趣的話,可以來王串場公園來看看,他們每天上午都會在這裡練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