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欣賞“古典音樂”?你無需專業知識,無需藝術細胞!

欣賞古典音樂無需專業知識,無需藝術細胞,沒有人是天生的音樂家,只要靜下心來聽就好。千萬不要試圖去理解或“聽懂”它,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耐心多聽上幾遍,

覺得悅耳動聽就足夠了。用美感給人們帶來愉悅才是音樂藝術的真諦,所以絕大多數古典作品都是為討好耳朵而作。歷史上大部分古典作曲家的主要收入均來自于給貴族/宮廷當樂師、開音樂會以及出版樂譜,所以精神正常的作曲家才不會故意讓人“聞爾生畏”,否則就是砸自己的飯碗。人類對新事物的正確認識過程永遠是從感性到理性,任何時候,任何方面都是如此。

當你開始單曲迴圈一首歌,你可能會認為是“聽懂了”,其實就是聽熟了。這是因為你潛意識裡熟悉了歌曲的結構,,比如主歌、副歌的旋律,不斷重複的主題和節奏等。因此許多流行歌曲為了迅速抓住聽眾,採取的方法就是用簡單而優美的兩三段小旋律,

通過各種結構組織起來,最後配以新穎悅耳的樂器潤色。然而,由於這類歌曲中的旋律素材很少,而且多是簡單重複,缺少變化,聽上幾十遍也就沒什麼新意了。

古典音樂的欣賞一般來說是有兩種思路的,一種是從感性上去體會,一種是欣賞它的理性美。個人建議從感性欣賞入門,先找一些諸如浪漫主義早期和中期,或者貝多芬晚期的作品,體會感官的享受,中期可以提升到巴赫亨德爾之類的巴羅克晚期的風格,

而且最好接觸一些曲式和配器的知識,逐漸學會感受音樂的構思和配器之美。之後便可以接觸巴羅克早期到文藝復興和浪漫主義晚期的作品了,象徵著絕對理性和感性的兩個極端,然後就要看個人的喜好了,我個人比較傾向於文藝復興的絕對理性的思維,但是也不反對浪漫晚期的作品,因為在裡面還是可以看到很多理性的痕跡的,
尤其是表現主義樂派。

為什麼沒有人會問這個問題‘‘我們如何欣賞流行音樂’’呢?

其實很簡單,因為流行音樂所使用的是相對簡單的音樂結構,使得我們能夠把握得住整個作品,並且很容易就能把整首作品的旋律和節奏記下來。

比如我們常聽的歌曲都是由主歌,副歌和間奏三個部分組成的,大多數的流行音樂,聽個兩遍,大概就能學會唱了。

而古典音樂,使用的曲式結構相對複雜,導致人們無法把握音樂的整體走向,讓我們常常出現‘‘跟不上’’,或者聽著聽著就走神,或者聽了好幾遍也記不住它的旋律這一類的狀況。而且,常常還會有人覺得交響曲很‘‘長’’,聽得都不耐煩了還沒結束。這一切都是因為人們無法把握古典音樂的基本結構。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而相對於視覺記憶,人類的聽覺記憶短的多,這是人們難以欣賞古典音樂的根本原因。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而相對於視覺記憶,人類的聽覺記憶短的多,這是人們難以欣賞古典音樂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