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年國家錄用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卷 市(地)真題

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于昨日舉行,小編為了廣大考生第一時間查閱有關申論的資訊,特整理考生回憶,整理如下:

2018年國家錄用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卷 市(地)

一、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資料和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8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5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30分鐘。滿分為100分。

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上填寫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並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填塗准考證號對應的數字欄。

3.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卡指定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4.待監考人員宣佈考試開始後,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5.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當監考人員宣佈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並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放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後,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二、給定資料

資料1

位於R市郊西隅的沙壩村,總面積約10平方千米,山清水秀,歷史悠久。

1980年前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在中國廣大農村推行。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等有關“包產到戶”“包乾到戶”的文件一層層傳達下來,但沙壩村卻沒有變革的跡象,人們還在觀望。時任大隊書記的楊某回憶說:“那時候土地、山林還有各種財產都是國家(集體)的,

國家的東西,哪個敢隨便動!”

到了1981年底,沙壩村把耕地按好、中、差進行了搭配,然後按人口平均發包給村民,完成“分田到戶”,第一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沙壩村初步落實。從此,在土地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村民對於承包地有了經營權、使用權。當時的規定是:所有承包地土地,不許出租、買賣;不許在承包地上建房、燒磚瓦等。雖然承包時大隊已經確定承包期是3至5年,

但是,村民中仍有人懷疑分田到戶不長久,會不會“今天分下去,明天又收回來”。直到1984年的中央一號檔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十五年以上”,村民們的憂慮才初步解除。而後中央提出的“為了穩定土地承包關係,鼓勵農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產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後,再延長三十年不變”,算是給農民吃了“定心丸”。為了給農民穩定的土地承包經營預期,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

資料2

L村位於某省中北部沿海平原區,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冬小麥與夏玉米一年兩季輪作,經濟作物以蘋果為主。L村的土地分為兩類,一是“圍莊地”,在村莊周邊,有較好的水利條件;二是“窪子地”,離村莊遠,水利條件較差。與全國大多數村莊一樣,L村也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根據當時的政策完成了“二輪土地承包”。L村把全村土地分成兩份,一份為各戶承包的人口地;另一份為機動地。機動地主要用於給新增加的人口增地。

與其他村莊二輪承包普遍執行的“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土地政策不同的是,L村在機動地上實行“增人增地但減人不減地”的辦法。自二輪土地承包以來,L村的人口增減變化將近百人。L村給新增加的人口分配土地先從位置、水利條件較好的圍莊地開始,圍莊地分完之後,新增加的人口就只能分到窪子地了。到了2014年,預留的機動地全部分配完了,“增人增地但減人不減地”的辦法也就難以為繼了。

村民李某在二輪承包時家裡只有他們夫婦和未成年的兒子,多年後兒子娶妻生子,都沒趕上村裡分地,一家6個人種著3個人的地,收入窘迫。特別是每當看到鄰居張某家2個人種著9個人的地時,頗有怨言:“明顯不公平,就應收回重分。”但張某對他的話卻不完全認同:“我家地多人少是事實,可二輪續包的時候就是這樣,30年不變也是國家規定的。”

與李某、張某想要地、想種地不同,L村還有不想要、不想種地的人。76歲的萬老漢,家裡有6畝地,兒子和孫子都在外地打工、上學。每年的秋收季節都是萬老漢最發愁的時候,繁重的勞動都得雇人幫忙。他想把地流轉出去,但因為地比較零散,收益也不高,流轉也很困難。村裡和萬老漢情況差不多的還有二十多人。近幾年一直在外地打工的王某說:“種地費時費力不說,農忙時回家打理,請假還要被扣工資,不合算。這兩年一直是託付親戚來種地,沒什麼收益,明年也不想這麼幹了。”此外,村裡還有10戶完全脫離農業的家庭,因各種原因,他們承包的土地大多撂荒了。

現任村支書告訴記者說,村裡二輪承包後一直沒進行土地調整,這是因為國家對土地調整有政策,明確提出“小調整、大穩定的前提是穩定”。“小調整”的間隔期最短不得少於5年,而且“小調整”只限於人地矛盾突出的個別農戶。2006年因為村民的承包地占用量與家庭人口不均衡,村裡曾有過一次調整的打算,村委會研究決定:凡是人口減少以及已經遷往城鎮落戶的農戶,其承包的土地份額一律收回,另行發包給新增人口的農戶。村民石某因妻子去世而被收回了2 畝地。石某不服,將村委會告上法庭,要求返還被收走的土地。法院經審理認為,2003年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確立了“承包土地以戶為單位,減人不減地”的原則。根據該法律,家庭承包經營權的主體是農戶整體,而不是家庭成員個體。只要承包方的家庭還有人在,土地就是不能收回。只有在承包經營的家庭消亡,或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並轉為非農戶口的情況下,發包方才可以收回承包地。如果承包方自願放棄承包地,則應提前半年提出申請。最後法院判決村委會返還石某土地。石某這一告,那次土地調整就沒往下進行。後來,國家對土地調整的限制越來越嚴格,多次強調“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承包地”“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

2016年春,李某和一些農戶以土地承包量有失公平為由找到了當地政府,要求調整。這一訴求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面對這種局面,村支書無奈地說:“這樣一來,我們的壓力很大,看來村裡的土地調整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

資料3

據有關部門統計,到2016年年底,中國大陸城鎮常住人口已達7億9298萬,比2015年末增加2182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57.35%。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

李奶奶是幾年前從農村來到X市的。離開了廣袤無垠的田野,住進了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單元樓的瑞麗花園社區。舒適的住所、單調的生活、陌生的鄰里,李奶奶過得並不開心,覺得自己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她幾乎每天都要坐公車穿過喧鬧的街區到城郊的公園裡活動活動筋骨,想法子找人說說話。

瑞麗花園社區是X市近年來新開發的商品房社區,位於市區兩大主要交通幹線的交匯處。因位置臨近商業中心,地價昂貴,住宅樓比較密集。為了體現其景觀的生態性,社區內有一條人工河道蜿蜒而過,把社區的空地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碎片。河邊花香草綠,綠柳成蔭,不少涼亭假山點綴其間。但仔細觀察便可發現,社區裡可供居民活動健身的空地卻十分有限,最大的一塊空地,只能容納30人共同活動。每次看到“芳草青青、留心腳下”的木牌時,李奶奶總免不了要叨嘮一句 “景有了,可人沒了”。事實上,社區內也建有設備完善、寬敞明亮的室內舞蹈室、羽毛球館及各類文體活動室。但羽毛球館和健身房是不對社區居民免費開放的,需要居民辦理會員卡。舞蹈室在有對外演出活動時用於排練使用,平時都上著鎖。其他文體活動室都有一定的開放時限,利用起來並不方便。

離瑞麗花園社區不遠的南平巷地區是一個具有完整元代胡同院落肌理、文化資源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迄今還有2萬多名居民生活在此。

已經在此生活20多年的康阿姨對記者說,當初這裡特別清淨,沒有商業化,更沒有這麼多的遊客。可是到了2006年進行商業開發以後,南平巷變了樣子,喧嘩的酒吧、隨意改建的建築物、各種小吃店、水果攤占道經營。人流量和車流量驟增,傳統的文化氣息蕩然無存。近兩年,因為這裡的居住環境條件每況愈下,商品價格攀升,老住戶紛紛外遷,老宅成了外來人口的聚集地。

在如何把握歷史文化保護、商業發展和居民人居環境三者之間的關係問題上,業內人士認為,徹底停止商業,或者遷走所有居民,都不是良策。因為,X市的“根”就在這些胡同裡,在這裡居民的身上。

最近,一則消息讓X市居民頗為興奮。一座包含超大的綠地,融合生態、文化、休閒等多種功能的,面積近2平方千米的文化公園將在中心城區一塊被認為最具開發價值的“潛力板塊”破土動工。專業人士認為,公園不只是供市民休閒娛樂的實體,同時也包含豐富的人文意義和文化價值。對一個好的城市公共場所而言,“建設”只是一個基礎,其塑造和養成不只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隨著空間的變化,人們對城市的觀感會變,對城市的體驗度會變,相應地,城市治理的思路要變。拿出黃金地塊做公園,提供的是場所,面向的是全體市民,彰顯的是城市價值。每個在這裡生活、工作的市民,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帶給他們的幸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在強調“共用”發展理念的當下,這意味著城市治理觀念的一次重大轉變。

資料4

17世紀的巴黎,一座橋樑扮演了今天埃菲爾鐵塔的角色,這就是新橋。巴黎人,無論貧富,都很快接受了新橋。王公貴族們突破正統的束縛,在橋上縱情歡樂,貧困的巴黎人,也來這裡躲避夏日的炎熱,不同層次的人在這裡交流接觸,新橋成為社會平衡器。

新橋就好像是一個“新聞發佈中心”。當時的資料顯示,只要在新橋張貼消息廣告,很快就能聚攏大批人閱覽。巴黎人可以在這裡瞭解巴黎發生的大事小事,各種消息都會在人群中迅速傳開。此外,一些反映社會現象的歌曲也在此廣泛傳播,以至於產生了許多“新橋歌手”。作家賽維涅侯爵夫人認為“是新橋創作了這些歌”。而這些歌曲也只是冰山一角。在17世紀30年代專業劇場誕生之前,新橋還一直是巴黎戲劇的中心。正如一幅17世紀60年代的繪畫所示,演員們在臨時搭建的舞臺上表演,各行各業的人聚集在周圍,甚至湊到舞臺底下。露天表演是造成新橋交通擁堵的一個原因,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便是橋上的購物活動,新橋一竣工,街頭市場就出現了,各種新奇的東西這裡都可以找到。沒有人會預料到,這座橋會成為各色人為不同目的而爭奪的空間。

在十幾年前的聖保羅,經常可以看到富人區被高高的院牆和鐵絲網包圍、門口警衛森嚴的景象。其原因是貧富差異過大,富人為了尋求安全導致居住空間分異。貧困區稅收銳減,政府提供的警力、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品質下降,這又促使一些中等收入的家庭遷走,公共空間迅速衰敗。一些人為了生存針對富人下手,或偷或搶,富人只能選擇加強保安防範措施。這樣的治安環境,無人敢去投資。於是,政府借助城市設計,恢復城市公共領域的功能,讓市民在交往活動中逐漸消解對立情緒,進而吸引投資,重新複元。

近30年來,西方國家把大量工業化時代遺存的碼頭、廠房、礦場改造成為向公眾開放的公園和文化廣場。在城市中心區,“商業步行街”幾乎成為城市更新的“標準選項”;在城市邊緣地帶,提供大尺度、複合化、向公眾開放的商業空間,也成為地方政府和私人開發商最樂意採用的策略之一。這些購物中心、主題公園和廣告天地,被設計得優雅、別致、生機勃勃,成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最典型不過的展示空間。有研究者說,城市建設與管理的目的如果僅僅是為滿足經濟或某種美觀訴求,顯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視而危險的。

資料5

走進獨墅湖月亮灣商務區,你會發現,這裡的道路格外平整,找不到一條“馬路拉鍊”,天際線由棱角分明的建築物和綠樹組成,空中也看不到一張“蜘蛛網”。這是因為,這裡的自來水管、供電電纜、通信電纜全部“住”到了地下寬敞的“集體宿舍”裡。這就是S市第一條城市地下公共空間基礎設施--月亮灣地下綜合管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作為地下空間的“生命線”,是城市公共配套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月亮灣地下綜合管廊,自2011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已平穩運行多年。這是一個全長920米、斷面3.4×3米的“T”形長廊。長廊的一側是一排長長的鋼鐵支架,如同“超市貨架”,從上到下依次放著消防與監控線路橋架、電力線路橋架、兩層通信網路橋架,最下面三層空著的“貨架”是為未來管線預留的空間。管廊內另一側是上下兩根直徑70釐米的集中供冷管道。技術員介紹說:“附近商務區的寫字樓不用中央空調,夏天由這兩根管道集中供冷。”

S市管線管理所負責人在向記者介紹管廊建設的前期準備情況時說,由市長擔任組長的市地下綜合管廊工作領導小組起到了關鍵作用,領導小組成員有 39人之多,涵蓋了轄區各板塊、各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專門機構的設立,形成了多元主體的常態化溝通和快速推進機制,有效避免了推諉扯皮、難以協調等問題。在領導小組的組織下,相關部門編制完成了《S市地下空間專項規劃(2008~2020)》《S市地下空間規劃整合(2012~2020)》,今年6月又出臺了《S市地下管線管理辦法》,統籌加強對地下管廊規劃、建設和安全運行的管理。

“地下綜合管廊造價和維護可不是一般的昂貴”,管廊開發公司徐總經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使用壽命為50年及100年的地下綜合管廊,每公里建設運行成本分別為1.6億元及2億元。即使S市經濟實力不錯,但借力社會資本也是現實的必然選擇。”市政府授權S市城市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出資組建了S 市管廊開發公司,其中城建平臺占股45%,水務占股20%,4家弱電單位各占股5%,為供電預留股份15%。管廊開發公司,專門負責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事務,不僅解決了資金問題,也解決了建設主體的問題。

在記者參觀的時候,工作人員介紹:S市地處江南水網區域,地下工程施工難度大,精度要求高。為確保工程的順利推進和品質安全,S市在前期調研分析基礎上,根據國家《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範》,組織專家團隊反復論證,最終為專案設計施工提供了充分依據。S市在綜合管廊規劃設計階段,就確立了系統化、標準化、智慧化的目標,在鋪設管線時同步建設全面的監控、感知系統,並為資訊系統升級留有接入口,方便日後對大面積地下管線實施統一綜合管理。建成的綜合管廊囊括消防、照明、排水、通風、通訊、供電、監控感知、火災報警等系統,可以通過一個終端對所有管線進行即時監控和調度管理,並具有自動檢測、定位、提醒等多種功能,真正實現了資訊化、一體化、智慧化管理。

由於綜合管廊建設成本高,入廊管線大多具有公益性,且這一新生事物在使用過程中權、責、利還缺乏有效制衡和匹配,導致社會各方的投融資積極性都不高。為此,S市借鑒國內外經驗,特別規定除爭取國家試點和省財政支持外,如果項目建成後特許經營期內收費不能實現預期目標,市財政將進行一定補貼,確保股東投資安全且獲得基礎收益。

根據工程內容、建設成本、運營週期、物價水準等多重因素,制定收費專案和收費標準,明確各單位可以以入廊或租賃的方式獲得管線所有權、使用權,讓管線需求者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方式,調動其入廊積極性,增加管線使用效率和經濟收益。

管廊收費之所以困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缺乏調動入廊單位積極性的有效方式。S市創新性地以打造利益共同體的方式,吸引電力、給排水、通信等單位成為管廊建設主體--管廊開發公司的股東,讓各單位根據自身需求充分參與管廊的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在合理確定收費標準的基礎上,為盤活資產、提高綜合收益,這些單位均願以有償方式使用管線。

資料6

月亮灣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給人們以很大的啟示。那裡地上道路平整,天空沒有一張“蜘蛛網”,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潛力倍增。這讓人想到《老子》裡的話:“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以人們居住的屋子為喻,他說一間屋子,開鑿門窗,修建四壁,只有形成虛空部分,它才具有一間屋子的良好功能。據此,老子提出了“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觀點,強調“有”與“無”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瑞麗花園社區的李奶奶,離開廣袤的田野,住進了單元樓,總覺得“喘不過氣來”。看來,李奶奶雖不是哲學家,但在感覺上與老子“有”“無”之用的理念暗合。

三、作答要求

(一)給定資料1和給定資料2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發展過程,請你概述這一發展過程。(10分)

要求:(1)準確、全面、有條理;(2)不超過200字。

(二)給定資料2中,L村村支書面對村民土地調整的要求,發出感慨:“這樣一來,我們的壓力很大,看來村裡的土地調整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請根據給定資料2,分析他為什麼感到壓力很大。(10分)

要求:(1)全面、準確、有條理;(2)不超過200字。

(三)給定資料4提到,“城市建設與管理的目的如果僅僅是為滿足經濟或某種美觀訴求,顯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視而危險的。”請根據給定資料3和給定資料4,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20分)

要求:(1)觀點明確,分析全面,有邏輯性;(2)不超過300字。

(四)S市將舉辦“城市樣板工程展示會”,請你根據給定資料5,就其中地下管廊建設情況撰寫一份講解稿。(20分)

要求:(1)緊扣資料,內容全面;(2)邏輯清晰,語言準確;(3)不超過400字。

(五)給定資料6中提到了老子關於“有”和“無”的觀點。請你圍繞給定資料反映的城市建設理念中的問題,聯繫實際,以“試談‘有’與‘無’” 為題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選角度,見解深刻;(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4)總字數1000字左右。

L村也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根據當時的政策完成了“二輪土地承包”。L村把全村土地分成兩份,一份為各戶承包的人口地;另一份為機動地。機動地主要用於給新增加的人口增地。

與其他村莊二輪承包普遍執行的“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土地政策不同的是,L村在機動地上實行“增人增地但減人不減地”的辦法。自二輪土地承包以來,L村的人口增減變化將近百人。L村給新增加的人口分配土地先從位置、水利條件較好的圍莊地開始,圍莊地分完之後,新增加的人口就只能分到窪子地了。到了2014年,預留的機動地全部分配完了,“增人增地但減人不減地”的辦法也就難以為繼了。

村民李某在二輪承包時家裡只有他們夫婦和未成年的兒子,多年後兒子娶妻生子,都沒趕上村裡分地,一家6個人種著3個人的地,收入窘迫。特別是每當看到鄰居張某家2個人種著9個人的地時,頗有怨言:“明顯不公平,就應收回重分。”但張某對他的話卻不完全認同:“我家地多人少是事實,可二輪續包的時候就是這樣,30年不變也是國家規定的。”

與李某、張某想要地、想種地不同,L村還有不想要、不想種地的人。76歲的萬老漢,家裡有6畝地,兒子和孫子都在外地打工、上學。每年的秋收季節都是萬老漢最發愁的時候,繁重的勞動都得雇人幫忙。他想把地流轉出去,但因為地比較零散,收益也不高,流轉也很困難。村裡和萬老漢情況差不多的還有二十多人。近幾年一直在外地打工的王某說:“種地費時費力不說,農忙時回家打理,請假還要被扣工資,不合算。這兩年一直是託付親戚來種地,沒什麼收益,明年也不想這麼幹了。”此外,村裡還有10戶完全脫離農業的家庭,因各種原因,他們承包的土地大多撂荒了。

現任村支書告訴記者說,村裡二輪承包後一直沒進行土地調整,這是因為國家對土地調整有政策,明確提出“小調整、大穩定的前提是穩定”。“小調整”的間隔期最短不得少於5年,而且“小調整”只限於人地矛盾突出的個別農戶。2006年因為村民的承包地占用量與家庭人口不均衡,村裡曾有過一次調整的打算,村委會研究決定:凡是人口減少以及已經遷往城鎮落戶的農戶,其承包的土地份額一律收回,另行發包給新增人口的農戶。村民石某因妻子去世而被收回了2 畝地。石某不服,將村委會告上法庭,要求返還被收走的土地。法院經審理認為,2003年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確立了“承包土地以戶為單位,減人不減地”的原則。根據該法律,家庭承包經營權的主體是農戶整體,而不是家庭成員個體。只要承包方的家庭還有人在,土地就是不能收回。只有在承包經營的家庭消亡,或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並轉為非農戶口的情況下,發包方才可以收回承包地。如果承包方自願放棄承包地,則應提前半年提出申請。最後法院判決村委會返還石某土地。石某這一告,那次土地調整就沒往下進行。後來,國家對土地調整的限制越來越嚴格,多次強調“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承包地”“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

2016年春,李某和一些農戶以土地承包量有失公平為由找到了當地政府,要求調整。這一訴求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面對這種局面,村支書無奈地說:“這樣一來,我們的壓力很大,看來村裡的土地調整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

資料3

據有關部門統計,到2016年年底,中國大陸城鎮常住人口已達7億9298萬,比2015年末增加2182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57.35%。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

李奶奶是幾年前從農村來到X市的。離開了廣袤無垠的田野,住進了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單元樓的瑞麗花園社區。舒適的住所、單調的生活、陌生的鄰里,李奶奶過得並不開心,覺得自己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她幾乎每天都要坐公車穿過喧鬧的街區到城郊的公園裡活動活動筋骨,想法子找人說說話。

瑞麗花園社區是X市近年來新開發的商品房社區,位於市區兩大主要交通幹線的交匯處。因位置臨近商業中心,地價昂貴,住宅樓比較密集。為了體現其景觀的生態性,社區內有一條人工河道蜿蜒而過,把社區的空地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碎片。河邊花香草綠,綠柳成蔭,不少涼亭假山點綴其間。但仔細觀察便可發現,社區裡可供居民活動健身的空地卻十分有限,最大的一塊空地,只能容納30人共同活動。每次看到“芳草青青、留心腳下”的木牌時,李奶奶總免不了要叨嘮一句 “景有了,可人沒了”。事實上,社區內也建有設備完善、寬敞明亮的室內舞蹈室、羽毛球館及各類文體活動室。但羽毛球館和健身房是不對社區居民免費開放的,需要居民辦理會員卡。舞蹈室在有對外演出活動時用於排練使用,平時都上著鎖。其他文體活動室都有一定的開放時限,利用起來並不方便。

離瑞麗花園社區不遠的南平巷地區是一個具有完整元代胡同院落肌理、文化資源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迄今還有2萬多名居民生活在此。

已經在此生活20多年的康阿姨對記者說,當初這裡特別清淨,沒有商業化,更沒有這麼多的遊客。可是到了2006年進行商業開發以後,南平巷變了樣子,喧嘩的酒吧、隨意改建的建築物、各種小吃店、水果攤占道經營。人流量和車流量驟增,傳統的文化氣息蕩然無存。近兩年,因為這裡的居住環境條件每況愈下,商品價格攀升,老住戶紛紛外遷,老宅成了外來人口的聚集地。

在如何把握歷史文化保護、商業發展和居民人居環境三者之間的關係問題上,業內人士認為,徹底停止商業,或者遷走所有居民,都不是良策。因為,X市的“根”就在這些胡同裡,在這裡居民的身上。

最近,一則消息讓X市居民頗為興奮。一座包含超大的綠地,融合生態、文化、休閒等多種功能的,面積近2平方千米的文化公園將在中心城區一塊被認為最具開發價值的“潛力板塊”破土動工。專業人士認為,公園不只是供市民休閒娛樂的實體,同時也包含豐富的人文意義和文化價值。對一個好的城市公共場所而言,“建設”只是一個基礎,其塑造和養成不只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隨著空間的變化,人們對城市的觀感會變,對城市的體驗度會變,相應地,城市治理的思路要變。拿出黃金地塊做公園,提供的是場所,面向的是全體市民,彰顯的是城市價值。每個在這裡生活、工作的市民,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帶給他們的幸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在強調“共用”發展理念的當下,這意味著城市治理觀念的一次重大轉變。

資料4

17世紀的巴黎,一座橋樑扮演了今天埃菲爾鐵塔的角色,這就是新橋。巴黎人,無論貧富,都很快接受了新橋。王公貴族們突破正統的束縛,在橋上縱情歡樂,貧困的巴黎人,也來這裡躲避夏日的炎熱,不同層次的人在這裡交流接觸,新橋成為社會平衡器。

新橋就好像是一個“新聞發佈中心”。當時的資料顯示,只要在新橋張貼消息廣告,很快就能聚攏大批人閱覽。巴黎人可以在這裡瞭解巴黎發生的大事小事,各種消息都會在人群中迅速傳開。此外,一些反映社會現象的歌曲也在此廣泛傳播,以至於產生了許多“新橋歌手”。作家賽維涅侯爵夫人認為“是新橋創作了這些歌”。而這些歌曲也只是冰山一角。在17世紀30年代專業劇場誕生之前,新橋還一直是巴黎戲劇的中心。正如一幅17世紀60年代的繪畫所示,演員們在臨時搭建的舞臺上表演,各行各業的人聚集在周圍,甚至湊到舞臺底下。露天表演是造成新橋交通擁堵的一個原因,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便是橋上的購物活動,新橋一竣工,街頭市場就出現了,各種新奇的東西這裡都可以找到。沒有人會預料到,這座橋會成為各色人為不同目的而爭奪的空間。

在十幾年前的聖保羅,經常可以看到富人區被高高的院牆和鐵絲網包圍、門口警衛森嚴的景象。其原因是貧富差異過大,富人為了尋求安全導致居住空間分異。貧困區稅收銳減,政府提供的警力、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品質下降,這又促使一些中等收入的家庭遷走,公共空間迅速衰敗。一些人為了生存針對富人下手,或偷或搶,富人只能選擇加強保安防範措施。這樣的治安環境,無人敢去投資。於是,政府借助城市設計,恢復城市公共領域的功能,讓市民在交往活動中逐漸消解對立情緒,進而吸引投資,重新複元。

近30年來,西方國家把大量工業化時代遺存的碼頭、廠房、礦場改造成為向公眾開放的公園和文化廣場。在城市中心區,“商業步行街”幾乎成為城市更新的“標準選項”;在城市邊緣地帶,提供大尺度、複合化、向公眾開放的商業空間,也成為地方政府和私人開發商最樂意採用的策略之一。這些購物中心、主題公園和廣告天地,被設計得優雅、別致、生機勃勃,成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最典型不過的展示空間。有研究者說,城市建設與管理的目的如果僅僅是為滿足經濟或某種美觀訴求,顯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視而危險的。

資料5

走進獨墅湖月亮灣商務區,你會發現,這裡的道路格外平整,找不到一條“馬路拉鍊”,天際線由棱角分明的建築物和綠樹組成,空中也看不到一張“蜘蛛網”。這是因為,這裡的自來水管、供電電纜、通信電纜全部“住”到了地下寬敞的“集體宿舍”裡。這就是S市第一條城市地下公共空間基礎設施--月亮灣地下綜合管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作為地下空間的“生命線”,是城市公共配套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月亮灣地下綜合管廊,自2011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已平穩運行多年。這是一個全長920米、斷面3.4×3米的“T”形長廊。長廊的一側是一排長長的鋼鐵支架,如同“超市貨架”,從上到下依次放著消防與監控線路橋架、電力線路橋架、兩層通信網路橋架,最下面三層空著的“貨架”是為未來管線預留的空間。管廊內另一側是上下兩根直徑70釐米的集中供冷管道。技術員介紹說:“附近商務區的寫字樓不用中央空調,夏天由這兩根管道集中供冷。”

S市管線管理所負責人在向記者介紹管廊建設的前期準備情況時說,由市長擔任組長的市地下綜合管廊工作領導小組起到了關鍵作用,領導小組成員有 39人之多,涵蓋了轄區各板塊、各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專門機構的設立,形成了多元主體的常態化溝通和快速推進機制,有效避免了推諉扯皮、難以協調等問題。在領導小組的組織下,相關部門編制完成了《S市地下空間專項規劃(2008~2020)》《S市地下空間規劃整合(2012~2020)》,今年6月又出臺了《S市地下管線管理辦法》,統籌加強對地下管廊規劃、建設和安全運行的管理。

“地下綜合管廊造價和維護可不是一般的昂貴”,管廊開發公司徐總經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使用壽命為50年及100年的地下綜合管廊,每公里建設運行成本分別為1.6億元及2億元。即使S市經濟實力不錯,但借力社會資本也是現實的必然選擇。”市政府授權S市城市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出資組建了S 市管廊開發公司,其中城建平臺占股45%,水務占股20%,4家弱電單位各占股5%,為供電預留股份15%。管廊開發公司,專門負責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事務,不僅解決了資金問題,也解決了建設主體的問題。

在記者參觀的時候,工作人員介紹:S市地處江南水網區域,地下工程施工難度大,精度要求高。為確保工程的順利推進和品質安全,S市在前期調研分析基礎上,根據國家《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範》,組織專家團隊反復論證,最終為專案設計施工提供了充分依據。S市在綜合管廊規劃設計階段,就確立了系統化、標準化、智慧化的目標,在鋪設管線時同步建設全面的監控、感知系統,並為資訊系統升級留有接入口,方便日後對大面積地下管線實施統一綜合管理。建成的綜合管廊囊括消防、照明、排水、通風、通訊、供電、監控感知、火災報警等系統,可以通過一個終端對所有管線進行即時監控和調度管理,並具有自動檢測、定位、提醒等多種功能,真正實現了資訊化、一體化、智慧化管理。

由於綜合管廊建設成本高,入廊管線大多具有公益性,且這一新生事物在使用過程中權、責、利還缺乏有效制衡和匹配,導致社會各方的投融資積極性都不高。為此,S市借鑒國內外經驗,特別規定除爭取國家試點和省財政支持外,如果項目建成後特許經營期內收費不能實現預期目標,市財政將進行一定補貼,確保股東投資安全且獲得基礎收益。

根據工程內容、建設成本、運營週期、物價水準等多重因素,制定收費專案和收費標準,明確各單位可以以入廊或租賃的方式獲得管線所有權、使用權,讓管線需求者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方式,調動其入廊積極性,增加管線使用效率和經濟收益。

管廊收費之所以困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缺乏調動入廊單位積極性的有效方式。S市創新性地以打造利益共同體的方式,吸引電力、給排水、通信等單位成為管廊建設主體--管廊開發公司的股東,讓各單位根據自身需求充分參與管廊的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在合理確定收費標準的基礎上,為盤活資產、提高綜合收益,這些單位均願以有償方式使用管線。

資料6

月亮灣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給人們以很大的啟示。那裡地上道路平整,天空沒有一張“蜘蛛網”,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潛力倍增。這讓人想到《老子》裡的話:“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以人們居住的屋子為喻,他說一間屋子,開鑿門窗,修建四壁,只有形成虛空部分,它才具有一間屋子的良好功能。據此,老子提出了“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觀點,強調“有”與“無”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瑞麗花園社區的李奶奶,離開廣袤的田野,住進了單元樓,總覺得“喘不過氣來”。看來,李奶奶雖不是哲學家,但在感覺上與老子“有”“無”之用的理念暗合。

三、作答要求

(一)給定資料1和給定資料2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發展過程,請你概述這一發展過程。(10分)

要求:(1)準確、全面、有條理;(2)不超過200字。

(二)給定資料2中,L村村支書面對村民土地調整的要求,發出感慨:“這樣一來,我們的壓力很大,看來村裡的土地調整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請根據給定資料2,分析他為什麼感到壓力很大。(10分)

要求:(1)全面、準確、有條理;(2)不超過200字。

(三)給定資料4提到,“城市建設與管理的目的如果僅僅是為滿足經濟或某種美觀訴求,顯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視而危險的。”請根據給定資料3和給定資料4,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20分)

要求:(1)觀點明確,分析全面,有邏輯性;(2)不超過300字。

(四)S市將舉辦“城市樣板工程展示會”,請你根據給定資料5,就其中地下管廊建設情況撰寫一份講解稿。(20分)

要求:(1)緊扣資料,內容全面;(2)邏輯清晰,語言準確;(3)不超過400字。

(五)給定資料6中提到了老子關於“有”和“無”的觀點。請你圍繞給定資料反映的城市建設理念中的問題,聯繫實際,以“試談‘有’與‘無’” 為題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選角度,見解深刻;(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4)總字數1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