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年國家錄用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卷 省級以上 收藏版本

2018年公務員已經12月10日結束,為了便於大家收藏,特根據考生的記憶整編如下,具體內容為下:

2018年國家錄用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卷 省級以上(含副省級)綜合管理類

一、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資料和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8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5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30分鐘。滿分為100分。

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上填寫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並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填塗准考證號對應的數字欄。

3.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卡指定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4.待監考人員宣佈考試開始後,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5.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當監考人員宣佈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並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放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後,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二、給定資料

資料1

N市為推動“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在本地落地實施,組成調研組對本市製造業情況進行了調研。下面是調研所形成的材料。

我市已經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智慧製造政策框架體系,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工作穩步推進,智慧製造創新平臺和核心技術突破初見成效,龍頭企業智慧化轉型和區域集聚加快形成,以工業機器人為引領的智慧製造裝備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可以說,在以智慧製造為重心的方略下,智慧經濟之“核”初步形成。但仍面臨問題和不足:智慧製造的基礎有待夯實,物聯網、雲計算和大資料等基礎性關鍵環境要素的建設滯後于智慧製造發展需求。其中,智慧製造裝備缺“核”少“芯”問題最為突出,核心控制技術依賴進口,工業機器人等智慧製造核心產業研發投入大部分仍處於實驗室階段。這導致了我市智慧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示範引領有待加強、智慧製造標準指數缺位元、國際技術合作服務乏力等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

“要推進強基工程,打通智慧製造承載能力的‘卡口’。”調研組建議,要瞄準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的“四基”短板,著力在新材料、智慧裝備、新一代資訊技術等重點領域的“四基”工程化、產業化生產和應用上取得突破;要通過培育一批行業細分領域的“工匠型”企業,

積極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促進“產品”向“精品”轉變,並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訂,形成一批能夠代表“N市智造”、引領國內產業發展的技術標準。

傳統產業是我市目前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70%,是我市經濟整體轉型升級的主戰場,更是智慧製造推廣應用的大市場。

調研中發現,在東南亞國家低成本吸引力和發達國家製造業回歸雙面夾擊下,我市傳統產業渴望通過智慧化改造提升生產效率、產品品質、增強盈利能力的內生需求十分強烈。市委市政府也適時地把傳統產業智慧化改造列為建設“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的主要任務;建立了N市智慧製造產業研究院,在全國率先成立智慧製造協會。具有示範意義的項目也在不斷湧現。傳統產業智慧化改造的動力很強、基礎扎實。

但資料顯示:全市73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實施智慧化改造的比例不到30%,部分中小企業尚未開展智慧化改造。調研組認為,對於實施智慧化改造,傳統產業的絕大多數企業主存在不懂、不敢、不願三種態度,主體意識並不強。同時,智慧化改造的核心技術發展滯後、系統集成供給不足、人才和網路基礎設施支撐有待加強等問題,也延緩了傳統產業智慧化改造的步伐。

推進傳統產業進行智慧化改造,就要引導創新協同,構建最大限度發揮大中小微企業、產學研用各方優勢的協同創新創業共同體,集中攻克一批以軟硬體一體化為主要特徵、帶動性強的智慧裝備,自主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很強市場競爭力的系統集成、裝備研製、軟體發展與智慧製造新模式應用等領域的智慧裝備骨幹企業。要開展試點示範,在化工、汽車、紡織、家電、機械製造等重點行業中開展智慧化改造示範應用,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的“工匠型”企業。

生產性服務業是智慧製造發展的推動力,而我市在這方面發展相對滯後,成了發展“瓶頸”之一。當前我市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小、結構差等問題依然突出,主要表現在:製造企業普遍不能接受生產性服務外包這種模式,導致其發展遲緩;生產性服務業“重硬輕軟”,重視工藝技術服務而輕視管理、市場、人才服務;缺乏本土的全國性生產性服務企業;服務資源整合共用機制尚未建立。

要加快謀劃新增關鍵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平臺,如把電商經濟創新園區建成“N市定制製造和定制電商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整合現有製造業服務平臺,建設“N市生產服務業綜合對接平臺”等。要大力推進企業內生產性服務建設,積極鼓勵製造業企業成立生產性服務業公司,培育企業研究院和工程技術中心。要大力培育智慧製造生產性服務龍頭企業,重點引進和培育引領性智慧製造系統集成服務商、全國性的製造工業設計服務商,建立生產性服務應用技術創新聯盟。

資料2

W市多次舉辦了中國機器人峰會。人工智慧等流行詞彙在這裡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W市民營經濟發達,但傳統產業占比超過70%。這樣一個傳統製造業占大頭的縣級市,經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在哪兒?W市的探索表明,發展智慧經濟或許是關鍵之招。

第四屆中國機器人峰會開幕前夕,記者深入W市的工業園區、企業生產車間,探尋和領略這座城市關於智慧製造的雄心。

在平板電腦上用手指點擊一個程式發出指令,只見一個身材高大的機器人,靈巧地揮舞著手臂,利索地把幾個玻璃杯疊放在一起,成了金字塔狀。這是智慧製造產業研究院以G為首的團隊最新研發的雙臂柔性機器人,也是國內自主研發的首個十四軸雙臂機器人。

在W市,人們意識到,在智慧經濟這一新形態下,誰能在智慧型機器人這一先導產業捷足先登,誰就能搶佔先機。因而,W市明確把機器人產業作為發展智慧經濟的切入點。

在W市採訪,記者接觸到的專家和企業家,均對即將開幕的中國機器人峰會充滿期待。這個業內盛會對W市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拉動作用明顯。智慧製造產業研究院的迅速成長,以及隨後一系列機器人企業的落戶,正是W市花大力氣舉辦中國機器人峰會結出的果實。

中國機器人峰會,只是W市佈局機器人產業和智慧經濟的“冰山一角”。W市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市發展機器人產業的一系列規劃,並不是一時興起的跟風,而是區域發展戰略的延續和深化。W市是經濟強市,製造業基礎較好,應用市場廣闊,發展機器人產業可謂水到渠成。

除了中國機器人峰會、智慧製造產業研究院,W市還在規劃建設機器人小鎮。眼下,一個擁有機器人產業製造基地、機器人產業學院、機器人展覽交易市場的機器人小鎮正拔地而起。目前小鎮已落戶智慧經濟專案21個,投資7.2億元。

機器人以及智慧經濟的魅力,不僅在其本身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強大帶動力--機器人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突破口和助力器。

一條自動化流水線上,近20個大大小小的配件經過自動組裝、檢測,成為一個個噴頭,這是記者日前在某自動技術有限公司看到的生產場景。這套生產線是為W市一噴霧器企業量身定制的,平均每分鐘可生產60多個噴頭,節省勞動力40人至60人。

噴霧器製造是W市的一大“塊狀經濟”,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機器換人”在業內廣受青睞。

在經信局局長的案頭,擺著一份長長的企業名單,那是W市傳統企業智慧化改造的進度表。傳統企業借助“機器換人”進行自動化、智慧化改造已形成高☆禁☆潮。記者瞭解到,2016年度W市以“機器換人”為突破口,組織開展“機器換人”重點專項182項,項目總投資21.06億元,實現企業核心生產設備工序(工位元)減員8411人,人均產值提高3倍以上。

不僅通過“機器換人”減少人員、提升效率,還要基於物聯網技術,用資料建模,用大資料分析的方法,為產品生產找到一個最合適、成本最低的製造模式。

在另一家公司的實驗車間,記者看到兩個機械手根據不同的零部件,自如地切換10餘套夾具,協同完成一個精密產品的組裝。整條流水線上機器人的所有操作都是通過後臺管理系統的精密測算來指示的,設備生產系統和業務管理系統無縫銜接。

從模仿到跟隨,再到自主創新,近年來W市湧現出一大批本土的系統集成和服務提供者,服務于傳統製造業的升級改造。

高端人才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方產業的發展走向。然而,對一個縣級市而言,吸引高端人才並不容易。一個人帶來一個產業,這句話是W市引才工作的生動寫照。10多年前,辭去國外公司高管職位的L帶著技術和人才來到W市。在L的帶領下,當年年底,該市第一塊靶材產品成功下線,這意味著中國結束了濺射靶材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

G是自動化領域全球首席科學家。雖然來到W市的時間不長,但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全球範圍內網羅智慧領城的高端人才,目前已引進機器人領域國家“千人計畫”專家18名,創辦相關企業14家,讓機器人“塊狀經濟”在W市初具雛形。

欲致奇效,必出奇招。現如今,各地都在尋找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但培育智慧經濟,打造機器人產業,尋常路徑很難起到效果。單就引進人才一條,如果沒有政府層面大手筆推動,單憑企業的力量難免捉襟見肘。因而,政府的“有為之手”至關重要。

在W市,地方政府通過築巢引鳳,吸引海內外各類創新基因集聚,並輔以相應的生態,促進其相互碰撞、發酵,產生“化學反應”。在W市,企業家之間、企業家和政府之間這種密切的互動,讓企業成長多多。

資料3

日前,“D市杯”國際工業設計大獎賽舉行了頒獎典禮,共有海內外20多項設計從3000多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拿下各項大獎。

D市共舉辦了11屆國際工業設計大賽。本屆大賽更突出了設計資源與產業對接,開展了設計師對接會、工業設計成果展等系列活動,共徵集到參賽作品3255件,最後評出概念組金獎1名、銀獎3名、銅獎6名,以及產品組金獎1名、銀獎3名、銅獎6名。

一位教師此次拿到概念組金獎。這是一組適合中國人烹飪習慣的智慧炊具,名為“美味中國”。“中國人烹飪講究火候,蒸魚是蒸五分鐘還是八分鐘?這個時間往往不好把握,但溫度可以最直觀體現。”這個鍋的最大秘密是手柄一按就可以分離,能自動檢測鍋內溫度,不會讓蒸煮、炒菜出現“口感太老”“偏生”等問題。這位教師稱,這個手柄未來甚至可以與普通的蒸鍋、電磁爐等搭配,市場空間非常大,相比於概念複雜、功能冗余的各種智慧化產品,這種簡單而實用的設計才能真正改變生活。而產品組金獎作品是一套沙發,這套沙發的設計體現多功能,拼接組合適應各種戶型。

現場眾多專家認為,D市年年舉辦工業設計大賽,品牌效應已經很強,吸引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年輕設計師關注,不少實用化、智慧化的工業設計,堪稱驚豔,這是一筆有待進一步挖掘的寶貴財富。

“現在,已經不是科技推動設計的時代,而是設計推動科技的時代。”此次設計創新高峰論壇上,著名設計顧問H教授做了主題演講,談到了作為典型的工業大市,D市要學會用設計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借用人的“慧”,打造物的“智”,將工業技術和設計創新深度融合。H認為,好的設計師應該思考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改善人的生活品質。而更高明的設計師,則要關注人類,關注生存環境,應該思考人與產品、與大自然的關係。談到中國設計的發展,H指出,中國的設計師應該多研究吸收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比如在設計中國的傳統建築或傢俱時,應該更多地去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這並不意味著在一個現代物品上印幾個傳統圖案就行了,而是要真正去體味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智慧和美。

工業設計協會的Y教授說,此次獲獎作品很多都是智慧生活類產品的設計,這構成了工業設計的一種方向。中國如今的產品從外觀和結構設計上已經不錯了,可以說是“四肢發達”“體格健壯”,有很好的基礎,但就是缺點兒“腦子”,也就是智慧化水準較低。現在迫切需要的就是往這些健壯的鐵疙瘩身上植入“大腦”。智慧化、交互化成為人類生活的必須,也成為工業設計的關鍵字。比如,我們開發了一個核心智慧化系統,叫作“多行業嵌入式技術”。擁有了這種核心技術,再通過合理的設計,加上不同的外殼,就可以把它變成割草的、掃地的、清洗游泳池的全自動機器。只要你想得到,它甚至可以裝到任何產品當中去。這就是服務創新的發展方向。服務設計就是數位化與使用者體驗的交互,就是在產品中融入時間、情感等因素。未來真正的“智造”,一定需要智慧化、交互化的工業設計。

資料4

以下是專家意見摘錄。

人類經過了農業時代,工業時代,進入了現在的互聯網時代,接下來的時代應該是“想像力經濟時代”。設計師將是那一個時代的主人。

2016年,一場以“創造不可能”為主題的全球創新設計大會走入了人們的視野。數十位設計大咖通過對時代痛點與未來發展趨勢的解讀與暢想,讓我們第一次瞭解了“新物種”“爆款計畫”以及“想像力經濟”這些概念中隱含的巨大價值。中國領先的創新設計平臺,則以“眾創”的模式推動想像力向生產力轉化,致力於用設計創造更多經濟價值。

這裡面所體現的“共用設計”的理念,激發了個人創造力的覺醒,並由此引領設計新風潮。這一全新理念,意在打造一個集企業、用戶、設計師為一體的共用生態圈,同時將設計上升到了一個“眾創”的維度,賦予每個參與者以創造者和受益者的雙重身份,由此推動想像力的價值鏈實現最大化的延展。

讓想像力產生價值乘數效應,這正是“眾創”所希望的結果。共用價值的實現,激發了更多人加入共用設計生態圈。

設計師可以通過與用戶進行交流汲取全新的創意靈感,與企業溝通將設計轉變為惠及大眾的創新產品。企業家也有了機會向用戶展現自身的創意產品,聆聽他們的想像進而洞察他們的需求,讓具有創造力的設計師助力企業的產品創新,進而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當用戶需求被設計師解讀,並對產品進行重新創作,優秀的產品便產生了,這個產品再造並走向市場形成商業價值的過程,就是想像力經濟的落地體現。想像力經濟的本質正是將人的創新精神轉化為商業價值的一個過程。

想像力是消費升級的原動力,消費升級反映了消費水準和發展趨勢,讓消費者為內心的歸屬感買單,其突破口在於找到消費者真正的欲求。

每個時代都會出現某種經典產品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和變革,互聯網時代的是手機、電腦等終端產品,智慧時代的是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機器人普及後,對人類來說,想像力將會成為下一個時代的主導,設計師將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使萬物產生共聯,共用經濟的產生讓社會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個體創造力的連接與共用是想像力經濟發揮價值的基礎。個人創造力的覺醒、企業創新力的橫空出世推動想像力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驅動力。而創造力共用讓每一個天馬行空的創意設計變現,從而創造更多顛覆時代的爆款產品,充分挖掘設計師個體的價值。

只要擁有想像力,敢於創新,就有可能迎來想像力經濟的時代。

資料5

有學者認為:“人最偉大的特點和優勢不只是會學習,關鍵在於富有想像力,具有穿越未來的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重要。”

想像力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天賦。想像力是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像力也是一種創造力。培養想像力並非要拋棄知識,而是相反,需要更多元、更豐富、更深遠的知識集群。

人工智慧技術正在不斷推動移動互聯網形態完成新變化,完成更自主的資訊捕捉,更智慧的分析判斷。然而人工智慧無論如何先進,終究無法超越人類的審美和想像力,無法超越每一個人呼之欲出的創造能動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浩如煙海的知識網中,科學、藝術和古文化對於想像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構成了想像力的源泉。

提出了“證偽主義”的波普爾,在科學認識上刷新了人類的認識:敢於批判,不斷質疑,是科學精神的核心。這和傳統的科學認知“科學是經驗積累的產物,被證明或者被無數次重複驗證的科學理論就是永遠正確的”,很不一樣。

藝術,作為代表美的精神力量,貫穿於人類發展的全時空。有了它,人類可以無止境地向著無限美麗的世界前進。

歷經多少世紀而留存下來的古文化,蘊含著需要想像力才能充分挖掘的驚人智慧和秘密,它是保持想像力永不枯竭的源泉。不少思維活躍的前沿科學家都是人類學和古文化的愛好者。他們研究的科學決然不是宗教,但是,他們比任何人都敏感於那些古老民族的神秘文化和宗教,並從中大量汲取了養分。

而中國人的想像力則更有自己文化傳統的優勢可以依託,中國人的古典文學和傳統藝術催生了一代代中國人的東方式靈感,莊周的夢蝶,屈原的《天問》,敦煌的飛天,李白心中的皓月……,都蘊含著值得中國人真正去體味的傳統文化的智慧和美。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幾乎每一個當代在創新領域有所建樹的人,都可以捕捉到他們從科學、藝術和古文化中汲取想像力的痕跡。然而,想像力並不獨為創新者所佔有,在平凡的生活中,想像力能給每一個人以幸福感。

三、作答要求

(一)根據給定資料1,對調研組的調研材料,從成績、問題和建議三方面進行概述。(15分)

要求:(1)準確、全面;(2)恰當提煉,條理清晰;(3)不超過350字。

(二)上級部門來W市考察,請你根據給定資料2,就W市在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探索,寫一份彙報提綱。(20分)

要求:(1)緊扣資料,內容具體;(2)語言流暢,有邏輯性;(3)不超過400字。

(三)根據給定資料3,請你對畫線句子“借用人的‘慧’,打造物的“智””加以分析。(15分)

要求:(1)觀點明確,緊扣資料,有邏輯性;(2)不超過300字。

(四)根據給定資料4,談談你對“想像力經濟”的理解。(10分)

要求:(1)準確、全面;(2)不超過200字。

(五)請深入思考給定資料5畫線句子“科學、藝術和古文化對於想像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構成了想像力的源泉”,自擬題目,自選角度,聯繫實際,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觀點明確,見解深刻;(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4)字數1000~1200字。

在東南亞國家低成本吸引力和發達國家製造業回歸雙面夾擊下,我市傳統產業渴望通過智慧化改造提升生產效率、產品品質、增強盈利能力的內生需求十分強烈。市委市政府也適時地把傳統產業智慧化改造列為建設“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的主要任務;建立了N市智慧製造產業研究院,在全國率先成立智慧製造協會。具有示範意義的項目也在不斷湧現。傳統產業智慧化改造的動力很強、基礎扎實。

但資料顯示:全市73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實施智慧化改造的比例不到30%,部分中小企業尚未開展智慧化改造。調研組認為,對於實施智慧化改造,傳統產業的絕大多數企業主存在不懂、不敢、不願三種態度,主體意識並不強。同時,智慧化改造的核心技術發展滯後、系統集成供給不足、人才和網路基礎設施支撐有待加強等問題,也延緩了傳統產業智慧化改造的步伐。

推進傳統產業進行智慧化改造,就要引導創新協同,構建最大限度發揮大中小微企業、產學研用各方優勢的協同創新創業共同體,集中攻克一批以軟硬體一體化為主要特徵、帶動性強的智慧裝備,自主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很強市場競爭力的系統集成、裝備研製、軟體發展與智慧製造新模式應用等領域的智慧裝備骨幹企業。要開展試點示範,在化工、汽車、紡織、家電、機械製造等重點行業中開展智慧化改造示範應用,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的“工匠型”企業。

生產性服務業是智慧製造發展的推動力,而我市在這方面發展相對滯後,成了發展“瓶頸”之一。當前我市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小、結構差等問題依然突出,主要表現在:製造企業普遍不能接受生產性服務外包這種模式,導致其發展遲緩;生產性服務業“重硬輕軟”,重視工藝技術服務而輕視管理、市場、人才服務;缺乏本土的全國性生產性服務企業;服務資源整合共用機制尚未建立。

要加快謀劃新增關鍵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平臺,如把電商經濟創新園區建成“N市定制製造和定制電商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整合現有製造業服務平臺,建設“N市生產服務業綜合對接平臺”等。要大力推進企業內生產性服務建設,積極鼓勵製造業企業成立生產性服務業公司,培育企業研究院和工程技術中心。要大力培育智慧製造生產性服務龍頭企業,重點引進和培育引領性智慧製造系統集成服務商、全國性的製造工業設計服務商,建立生產性服務應用技術創新聯盟。

資料2

W市多次舉辦了中國機器人峰會。人工智慧等流行詞彙在這裡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W市民營經濟發達,但傳統產業占比超過70%。這樣一個傳統製造業占大頭的縣級市,經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在哪兒?W市的探索表明,發展智慧經濟或許是關鍵之招。

第四屆中國機器人峰會開幕前夕,記者深入W市的工業園區、企業生產車間,探尋和領略這座城市關於智慧製造的雄心。

在平板電腦上用手指點擊一個程式發出指令,只見一個身材高大的機器人,靈巧地揮舞著手臂,利索地把幾個玻璃杯疊放在一起,成了金字塔狀。這是智慧製造產業研究院以G為首的團隊最新研發的雙臂柔性機器人,也是國內自主研發的首個十四軸雙臂機器人。

在W市,人們意識到,在智慧經濟這一新形態下,誰能在智慧型機器人這一先導產業捷足先登,誰就能搶佔先機。因而,W市明確把機器人產業作為發展智慧經濟的切入點。

在W市採訪,記者接觸到的專家和企業家,均對即將開幕的中國機器人峰會充滿期待。這個業內盛會對W市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拉動作用明顯。智慧製造產業研究院的迅速成長,以及隨後一系列機器人企業的落戶,正是W市花大力氣舉辦中國機器人峰會結出的果實。

中國機器人峰會,只是W市佈局機器人產業和智慧經濟的“冰山一角”。W市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市發展機器人產業的一系列規劃,並不是一時興起的跟風,而是區域發展戰略的延續和深化。W市是經濟強市,製造業基礎較好,應用市場廣闊,發展機器人產業可謂水到渠成。

除了中國機器人峰會、智慧製造產業研究院,W市還在規劃建設機器人小鎮。眼下,一個擁有機器人產業製造基地、機器人產業學院、機器人展覽交易市場的機器人小鎮正拔地而起。目前小鎮已落戶智慧經濟專案21個,投資7.2億元。

機器人以及智慧經濟的魅力,不僅在其本身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強大帶動力--機器人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突破口和助力器。

一條自動化流水線上,近20個大大小小的配件經過自動組裝、檢測,成為一個個噴頭,這是記者日前在某自動技術有限公司看到的生產場景。這套生產線是為W市一噴霧器企業量身定制的,平均每分鐘可生產60多個噴頭,節省勞動力40人至60人。

噴霧器製造是W市的一大“塊狀經濟”,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機器換人”在業內廣受青睞。

在經信局局長的案頭,擺著一份長長的企業名單,那是W市傳統企業智慧化改造的進度表。傳統企業借助“機器換人”進行自動化、智慧化改造已形成高☆禁☆潮。記者瞭解到,2016年度W市以“機器換人”為突破口,組織開展“機器換人”重點專項182項,項目總投資21.06億元,實現企業核心生產設備工序(工位元)減員8411人,人均產值提高3倍以上。

不僅通過“機器換人”減少人員、提升效率,還要基於物聯網技術,用資料建模,用大資料分析的方法,為產品生產找到一個最合適、成本最低的製造模式。

在另一家公司的實驗車間,記者看到兩個機械手根據不同的零部件,自如地切換10餘套夾具,協同完成一個精密產品的組裝。整條流水線上機器人的所有操作都是通過後臺管理系統的精密測算來指示的,設備生產系統和業務管理系統無縫銜接。

從模仿到跟隨,再到自主創新,近年來W市湧現出一大批本土的系統集成和服務提供者,服務于傳統製造業的升級改造。

高端人才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方產業的發展走向。然而,對一個縣級市而言,吸引高端人才並不容易。一個人帶來一個產業,這句話是W市引才工作的生動寫照。10多年前,辭去國外公司高管職位的L帶著技術和人才來到W市。在L的帶領下,當年年底,該市第一塊靶材產品成功下線,這意味著中國結束了濺射靶材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

G是自動化領域全球首席科學家。雖然來到W市的時間不長,但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全球範圍內網羅智慧領城的高端人才,目前已引進機器人領域國家“千人計畫”專家18名,創辦相關企業14家,讓機器人“塊狀經濟”在W市初具雛形。

欲致奇效,必出奇招。現如今,各地都在尋找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但培育智慧經濟,打造機器人產業,尋常路徑很難起到效果。單就引進人才一條,如果沒有政府層面大手筆推動,單憑企業的力量難免捉襟見肘。因而,政府的“有為之手”至關重要。

在W市,地方政府通過築巢引鳳,吸引海內外各類創新基因集聚,並輔以相應的生態,促進其相互碰撞、發酵,產生“化學反應”。在W市,企業家之間、企業家和政府之間這種密切的互動,讓企業成長多多。

資料3

日前,“D市杯”國際工業設計大獎賽舉行了頒獎典禮,共有海內外20多項設計從3000多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拿下各項大獎。

D市共舉辦了11屆國際工業設計大賽。本屆大賽更突出了設計資源與產業對接,開展了設計師對接會、工業設計成果展等系列活動,共徵集到參賽作品3255件,最後評出概念組金獎1名、銀獎3名、銅獎6名,以及產品組金獎1名、銀獎3名、銅獎6名。

一位教師此次拿到概念組金獎。這是一組適合中國人烹飪習慣的智慧炊具,名為“美味中國”。“中國人烹飪講究火候,蒸魚是蒸五分鐘還是八分鐘?這個時間往往不好把握,但溫度可以最直觀體現。”這個鍋的最大秘密是手柄一按就可以分離,能自動檢測鍋內溫度,不會讓蒸煮、炒菜出現“口感太老”“偏生”等問題。這位教師稱,這個手柄未來甚至可以與普通的蒸鍋、電磁爐等搭配,市場空間非常大,相比於概念複雜、功能冗余的各種智慧化產品,這種簡單而實用的設計才能真正改變生活。而產品組金獎作品是一套沙發,這套沙發的設計體現多功能,拼接組合適應各種戶型。

現場眾多專家認為,D市年年舉辦工業設計大賽,品牌效應已經很強,吸引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年輕設計師關注,不少實用化、智慧化的工業設計,堪稱驚豔,這是一筆有待進一步挖掘的寶貴財富。

“現在,已經不是科技推動設計的時代,而是設計推動科技的時代。”此次設計創新高峰論壇上,著名設計顧問H教授做了主題演講,談到了作為典型的工業大市,D市要學會用設計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借用人的“慧”,打造物的“智”,將工業技術和設計創新深度融合。H認為,好的設計師應該思考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改善人的生活品質。而更高明的設計師,則要關注人類,關注生存環境,應該思考人與產品、與大自然的關係。談到中國設計的發展,H指出,中國的設計師應該多研究吸收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比如在設計中國的傳統建築或傢俱時,應該更多地去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這並不意味著在一個現代物品上印幾個傳統圖案就行了,而是要真正去體味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智慧和美。

工業設計協會的Y教授說,此次獲獎作品很多都是智慧生活類產品的設計,這構成了工業設計的一種方向。中國如今的產品從外觀和結構設計上已經不錯了,可以說是“四肢發達”“體格健壯”,有很好的基礎,但就是缺點兒“腦子”,也就是智慧化水準較低。現在迫切需要的就是往這些健壯的鐵疙瘩身上植入“大腦”。智慧化、交互化成為人類生活的必須,也成為工業設計的關鍵字。比如,我們開發了一個核心智慧化系統,叫作“多行業嵌入式技術”。擁有了這種核心技術,再通過合理的設計,加上不同的外殼,就可以把它變成割草的、掃地的、清洗游泳池的全自動機器。只要你想得到,它甚至可以裝到任何產品當中去。這就是服務創新的發展方向。服務設計就是數位化與使用者體驗的交互,就是在產品中融入時間、情感等因素。未來真正的“智造”,一定需要智慧化、交互化的工業設計。

資料4

以下是專家意見摘錄。

人類經過了農業時代,工業時代,進入了現在的互聯網時代,接下來的時代應該是“想像力經濟時代”。設計師將是那一個時代的主人。

2016年,一場以“創造不可能”為主題的全球創新設計大會走入了人們的視野。數十位設計大咖通過對時代痛點與未來發展趨勢的解讀與暢想,讓我們第一次瞭解了“新物種”“爆款計畫”以及“想像力經濟”這些概念中隱含的巨大價值。中國領先的創新設計平臺,則以“眾創”的模式推動想像力向生產力轉化,致力於用設計創造更多經濟價值。

這裡面所體現的“共用設計”的理念,激發了個人創造力的覺醒,並由此引領設計新風潮。這一全新理念,意在打造一個集企業、用戶、設計師為一體的共用生態圈,同時將設計上升到了一個“眾創”的維度,賦予每個參與者以創造者和受益者的雙重身份,由此推動想像力的價值鏈實現最大化的延展。

讓想像力產生價值乘數效應,這正是“眾創”所希望的結果。共用價值的實現,激發了更多人加入共用設計生態圈。

設計師可以通過與用戶進行交流汲取全新的創意靈感,與企業溝通將設計轉變為惠及大眾的創新產品。企業家也有了機會向用戶展現自身的創意產品,聆聽他們的想像進而洞察他們的需求,讓具有創造力的設計師助力企業的產品創新,進而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當用戶需求被設計師解讀,並對產品進行重新創作,優秀的產品便產生了,這個產品再造並走向市場形成商業價值的過程,就是想像力經濟的落地體現。想像力經濟的本質正是將人的創新精神轉化為商業價值的一個過程。

想像力是消費升級的原動力,消費升級反映了消費水準和發展趨勢,讓消費者為內心的歸屬感買單,其突破口在於找到消費者真正的欲求。

每個時代都會出現某種經典產品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和變革,互聯網時代的是手機、電腦等終端產品,智慧時代的是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機器人普及後,對人類來說,想像力將會成為下一個時代的主導,設計師將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使萬物產生共聯,共用經濟的產生讓社會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個體創造力的連接與共用是想像力經濟發揮價值的基礎。個人創造力的覺醒、企業創新力的橫空出世推動想像力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驅動力。而創造力共用讓每一個天馬行空的創意設計變現,從而創造更多顛覆時代的爆款產品,充分挖掘設計師個體的價值。

只要擁有想像力,敢於創新,就有可能迎來想像力經濟的時代。

資料5

有學者認為:“人最偉大的特點和優勢不只是會學習,關鍵在於富有想像力,具有穿越未來的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重要。”

想像力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天賦。想像力是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像力也是一種創造力。培養想像力並非要拋棄知識,而是相反,需要更多元、更豐富、更深遠的知識集群。

人工智慧技術正在不斷推動移動互聯網形態完成新變化,完成更自主的資訊捕捉,更智慧的分析判斷。然而人工智慧無論如何先進,終究無法超越人類的審美和想像力,無法超越每一個人呼之欲出的創造能動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浩如煙海的知識網中,科學、藝術和古文化對於想像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構成了想像力的源泉。

提出了“證偽主義”的波普爾,在科學認識上刷新了人類的認識:敢於批判,不斷質疑,是科學精神的核心。這和傳統的科學認知“科學是經驗積累的產物,被證明或者被無數次重複驗證的科學理論就是永遠正確的”,很不一樣。

藝術,作為代表美的精神力量,貫穿於人類發展的全時空。有了它,人類可以無止境地向著無限美麗的世界前進。

歷經多少世紀而留存下來的古文化,蘊含著需要想像力才能充分挖掘的驚人智慧和秘密,它是保持想像力永不枯竭的源泉。不少思維活躍的前沿科學家都是人類學和古文化的愛好者。他們研究的科學決然不是宗教,但是,他們比任何人都敏感於那些古老民族的神秘文化和宗教,並從中大量汲取了養分。

而中國人的想像力則更有自己文化傳統的優勢可以依託,中國人的古典文學和傳統藝術催生了一代代中國人的東方式靈感,莊周的夢蝶,屈原的《天問》,敦煌的飛天,李白心中的皓月……,都蘊含著值得中國人真正去體味的傳統文化的智慧和美。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幾乎每一個當代在創新領域有所建樹的人,都可以捕捉到他們從科學、藝術和古文化中汲取想像力的痕跡。然而,想像力並不獨為創新者所佔有,在平凡的生活中,想像力能給每一個人以幸福感。

三、作答要求

(一)根據給定資料1,對調研組的調研材料,從成績、問題和建議三方面進行概述。(15分)

要求:(1)準確、全面;(2)恰當提煉,條理清晰;(3)不超過350字。

(二)上級部門來W市考察,請你根據給定資料2,就W市在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探索,寫一份彙報提綱。(20分)

要求:(1)緊扣資料,內容具體;(2)語言流暢,有邏輯性;(3)不超過400字。

(三)根據給定資料3,請你對畫線句子“借用人的‘慧’,打造物的“智””加以分析。(15分)

要求:(1)觀點明確,緊扣資料,有邏輯性;(2)不超過300字。

(四)根據給定資料4,談談你對“想像力經濟”的理解。(10分)

要求:(1)準確、全面;(2)不超過200字。

(五)請深入思考給定資料5畫線句子“科學、藝術和古文化對於想像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構成了想像力的源泉”,自擬題目,自選角度,聯繫實際,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觀點明確,見解深刻;(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4)字數1000~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