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京“90後”碩士創辦社工組織專管老舊社區,居民參與自治管理

核心提示:幾個“90後”社工專業碩士創辦了一家專注於老舊社區管理和社區工作的民辦非企業組織。6年後,這家組織贏得了政府和社區居民的雙重認可。專家認為,該組織所具有的“活力”“專業”“社會責任感”彰顯了未來社會組織發展的方向。

“淥渚鎮孝善平安工作室”現場調解一起民間糾紛。富公攝

《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 袁婷 報導

專業組織做專業管理

幾株綠色植物和幾幅手工刺繡作品被精心擺在北京市豐台區豐台街道社區活動中心會議室的窗臺上,

“這些花和畫都是社區居民送給我們的。”王科有些得意地說。王科是瑞豐社會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瑞豐中心)副總幹事,這間會議室是瑞豐中心的辦公室。對於這家專注於老舊社區管理和社區工作的民辦非企業組織來說,這些裝飾品和這間辦公室意義特殊——居民送來裝飾品意味著瑞豐中心贏得了居民的認可;豐台街道辦事處為瑞豐中心安排辦公室意味著中心得到了政府的認可。

得到這兩種“認可”並不容易。王科還記得5年前,她在一個社區給居民講“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時遭遇的尷尬。“那時候瑞豐中心剛成立,我們用大學裡學到的專業詞彙給居民講,他們一點也不感興趣。我們認為是很好的理念但他們聽不懂,他們認為我們是‘小毛孩’卻想指揮他們做事。這是一次慘痛的經歷,我們沒有得到居民的認可,

我們失敗了。”王科告訴民主與法制社記者。

痛定思痛,瑞豐中心的創辦人——幾個“90後”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畢業生決定放下身段,用北京大爺大媽熟悉的腔調、語言和活動來推廣他們的專業社工理念。之後幾年,瑞豐中心成功解決了東大街西裡社區停車管理問題,解決了豐台街道其他幾個社區的流浪貓擾民和狗糞污染問題。這讓社區居民對幾個“90後”刮目相看。曾被大爺大媽看成“小毛孩”的他們,

現在卻成為居民心中的“大軍師”,居民舉辦社區活動、擬定社區管理公約都要找他們商量。

與此同時,瑞豐中心也得到了政府的嘉獎。瑞豐中心在2015年民政部社會組織等級評估中被確定為5A級;2015年獲得首都第三屆尋找最美社工活動“首都優秀社工”獎;2016年獲評北京市優秀社工團隊;2017年年初受邀在北京市民政局主辦的社工助推社會組織1+1示範專案表彰會上進行經驗介紹。

“話說2011年冬天下第一場雪那天,我們5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畢業生坐在一家咖啡館裡,討論創業。”瑞豐中心總幹事鄭梓賡以一種“90後”特有的戲謔口吻向記者介紹“瑞豐”的故事。“我們想做一點對社會有意義的事,並且決定不辦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而是創辦一個社工組織。組織起什麼名字呢,大家沒什麼好主意。這時候忘了是誰忽然指著窗外說,今天下雪了,瑞雪兆豐年,就叫‘瑞豐’吧。”因為幾個創辦人都畢業于位於豐台區的首經貿大學,大家越想越覺得這個名字好,“瑞豐”的名字就這樣被確定下來。“瑞豐”成立後,果然和豐台區結下了不解之緣。“名字中的‘豐’字,在取名時僅是一個巧合,現在看來是一種緣分。”鄭梓賡笑著說。

讓居民充分參與自治管理

老舊社區停車難,寵物糞便無人清理,流浪貓擾民,這些都是社區管理頑疾,瑞豐中心到底有什麼“靈丹妙藥”能以根治?王科說:“我們用在學校裡學到的社會工作專業思維來考慮問題。治理社區要以問題為導向,首先要調研社區有哪些問題,分析導致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哪些問題容易解決,哪些問題最難解決,有哪些社會力量可以輔助解決問題。”

為了調研停車位數量和居民停車需求,在夏天最熱的日子裡,王科和鄭梓賡等人在烈日下站了好幾天,一戶一戶核對。“東大街西裡社區只有60個停車位,但有200多輛車有停車需求。我們先統計哪一戶需要晚上停車,哪一戶可以白天停車;哪一戶是每天停車,哪一戶是每週回來一次;哪一戶對停車位置有特別要求。將資料做成表格,用專業軟體計算出最佳分配方案。”王科說,在最大效能使用社區自有停車位之後,在豐台區政府和豐台街道辦事處的幫助下,他們和周邊單位協調了夜間停車位元和道路臨時停車位,基本解決了社區居民的停車需求。

鄭梓賡對於治理動物擾民問題的感受是,讓居民充分參與,發揮居民自治的能動性。這個社區的特點是喜愛動物的人很多,平均每3戶就有一戶養狗,居民也喜歡喂流浪貓,這引來更多流浪貓,再加上流浪貓繁殖,社區越來越被流浪貓雜訊、貓狗糞便污染所困。在調研之後,瑞豐中心的社工調整了思路——愛動物的人多既是引起問題的原因之一,也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力量。

王科首先聯繫了附近的寵物醫院,找到願意以成本價為流浪貓做絕育手術的醫院;她又聯繫了幾家動物保護組織,對方願意為手術出資。但接下來最大的難題出現了,誰來“捉貓”呢?“這時候就需要找‘關鍵少數’了。”鄭梓賡半開玩笑說。瑞豐中心社工在前期幾次調研中,對社區裡幾位“覺悟高、素質好”的居民格外留意,他們向這些“叔叔阿姨”詳細介紹了自己的想法,並謙虛地向他們求教。“叔叔阿姨”被社工的熱情打動,主動提出他們有和寵物打交道的經驗,可以安全地“捉貓”,他們還願意義務照顧做完手術的流浪貓。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在社區居民的協助下,社區內幾十隻流浪貓接受了絕育手術和狂犬病疫苗注射。

鄭梓賡認為,可以將治理流浪貓的成功經驗複製到治理狗糞上。與此同時,有了上述經歷,社區居民也想自發地組織起來為社區做事。熱心居民組成了治理狗糞巡邏隊,每天排班撿拾狗糞,同時制止隨意丟棄行為。瑞豐中心幫助他們製作了宣傳告示牌、狗糞收集袋,協助他們制定了社區環境保護公約,聯繫了寵物醫院和寵物美容機構進社區講課,並為遵守公約的養犬戶免費提供服務。

漸漸地,社區居民感受到社區環境的改善,隨意丟棄狗糞的人越來越少,居民從自治走向自律,從“主人翁”意識中受益。“以前你扔我也扔,誰也別說誰;現在有人出面管,誰也不願意被人指責,大家住在同一個社區,誰都覺得難為情。而且,大家輪流當巡邏員,發自心底認為自己是社區的一分子,社區的事和自己有關。”最令鄭梓賡感觸深的是,治理狗糞這件事不僅改善了社區的環境,也改變了居民的相處模式。以前居民之間的交流不多,現在居民在社區裡自發組織各種興趣活動,交往越密切,相互關心越多。

這正是瑞豐社會服務中心更深層的願景——從解決社區管理問題到協助社區居民創造和諧的相處模式。社會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心”的工作。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暨北京行政學院教授吳剛專注于北京市社區建設與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研究。他認為,瑞豐中心集合了“活力”“專業”“90後一代社會責任感”等標籤,從其發展和成績上可以看到未來社會組織的發展方向。

瑞雪兆豐年,就叫‘瑞豐’吧。”因為幾個創辦人都畢業于位於豐台區的首經貿大學,大家越想越覺得這個名字好,“瑞豐”的名字就這樣被確定下來。“瑞豐”成立後,果然和豐台區結下了不解之緣。“名字中的‘豐’字,在取名時僅是一個巧合,現在看來是一種緣分。”鄭梓賡笑著說。

讓居民充分參與自治管理

老舊社區停車難,寵物糞便無人清理,流浪貓擾民,這些都是社區管理頑疾,瑞豐中心到底有什麼“靈丹妙藥”能以根治?王科說:“我們用在學校裡學到的社會工作專業思維來考慮問題。治理社區要以問題為導向,首先要調研社區有哪些問題,分析導致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哪些問題容易解決,哪些問題最難解決,有哪些社會力量可以輔助解決問題。”

為了調研停車位數量和居民停車需求,在夏天最熱的日子裡,王科和鄭梓賡等人在烈日下站了好幾天,一戶一戶核對。“東大街西裡社區只有60個停車位,但有200多輛車有停車需求。我們先統計哪一戶需要晚上停車,哪一戶可以白天停車;哪一戶是每天停車,哪一戶是每週回來一次;哪一戶對停車位置有特別要求。將資料做成表格,用專業軟體計算出最佳分配方案。”王科說,在最大效能使用社區自有停車位之後,在豐台區政府和豐台街道辦事處的幫助下,他們和周邊單位協調了夜間停車位元和道路臨時停車位,基本解決了社區居民的停車需求。

鄭梓賡對於治理動物擾民問題的感受是,讓居民充分參與,發揮居民自治的能動性。這個社區的特點是喜愛動物的人很多,平均每3戶就有一戶養狗,居民也喜歡喂流浪貓,這引來更多流浪貓,再加上流浪貓繁殖,社區越來越被流浪貓雜訊、貓狗糞便污染所困。在調研之後,瑞豐中心的社工調整了思路——愛動物的人多既是引起問題的原因之一,也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力量。

王科首先聯繫了附近的寵物醫院,找到願意以成本價為流浪貓做絕育手術的醫院;她又聯繫了幾家動物保護組織,對方願意為手術出資。但接下來最大的難題出現了,誰來“捉貓”呢?“這時候就需要找‘關鍵少數’了。”鄭梓賡半開玩笑說。瑞豐中心社工在前期幾次調研中,對社區裡幾位“覺悟高、素質好”的居民格外留意,他們向這些“叔叔阿姨”詳細介紹了自己的想法,並謙虛地向他們求教。“叔叔阿姨”被社工的熱情打動,主動提出他們有和寵物打交道的經驗,可以安全地“捉貓”,他們還願意義務照顧做完手術的流浪貓。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在社區居民的協助下,社區內幾十隻流浪貓接受了絕育手術和狂犬病疫苗注射。

鄭梓賡認為,可以將治理流浪貓的成功經驗複製到治理狗糞上。與此同時,有了上述經歷,社區居民也想自發地組織起來為社區做事。熱心居民組成了治理狗糞巡邏隊,每天排班撿拾狗糞,同時制止隨意丟棄行為。瑞豐中心幫助他們製作了宣傳告示牌、狗糞收集袋,協助他們制定了社區環境保護公約,聯繫了寵物醫院和寵物美容機構進社區講課,並為遵守公約的養犬戶免費提供服務。

漸漸地,社區居民感受到社區環境的改善,隨意丟棄狗糞的人越來越少,居民從自治走向自律,從“主人翁”意識中受益。“以前你扔我也扔,誰也別說誰;現在有人出面管,誰也不願意被人指責,大家住在同一個社區,誰都覺得難為情。而且,大家輪流當巡邏員,發自心底認為自己是社區的一分子,社區的事和自己有關。”最令鄭梓賡感觸深的是,治理狗糞這件事不僅改善了社區的環境,也改變了居民的相處模式。以前居民之間的交流不多,現在居民在社區裡自發組織各種興趣活動,交往越密切,相互關心越多。

這正是瑞豐社會服務中心更深層的願景——從解決社區管理問題到協助社區居民創造和諧的相處模式。社會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心”的工作。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暨北京行政學院教授吳剛專注于北京市社區建設與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研究。他認為,瑞豐中心集合了“活力”“專業”“90後一代社會責任感”等標籤,從其發展和成績上可以看到未來社會組織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