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和輝光電:國產AMOLED需攜手打破國際壟斷

12月1-3日,為期三天的“2017重慶·國際手機展”在重慶南坪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辦。作為國內首屆手機專業展會,本次展會共吸引了國內外覆蓋手機全產業鏈的300多家企業參加。據瞭解,

本次展會是由重慶市經濟和資訊委員會主辦、手機報線上承辦。

展會期間,上海和輝光電有限公司總監梁曉在2日舉辦的“第三季‘全面屏’全面來襲”論壇上,做了“全面屏帶給AMOLED面板產業的機遇和挑戰”主題演講。

上海和輝光電有限公司總監梁曉在“第三季‘全面屏’全面來襲”論壇發言

AMOLED發展趨勢成強勢主流

目前,包括三星、蘋果、華為、Vivo、OPPO等在內的世界主流手機品牌都選擇在其旗艦機上採用AMOLED螢幕,隨著AMOLED成本降低,有機構預測,AMOLED未來很快將應用到中低端機型上,到時市場空間將是巨大的。

業內人士都知道,AMOLED屏在產品特性上,不僅具備廣色域、低功耗、超輕薄等優勢,其可彎曲、可延展的柔性特質也是一大亮點。此外,它能為智慧手機指紋識別、人臉識別、VR/AR等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更加優良的硬體環境,

因此更加符合智慧手機未來的發展趨勢。

對此,和輝光電總監梁曉也在本次論壇上提出,目前AMOLED的滲透率正在逐漸增長,尤其是今年手機行業的龍頭老大蘋果也是使用了三星的AMOLED,而三星和蘋果這兩家已經占到目前手機市場利潤的90%。所以AMOLED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從今年開始也正式成為強勢主流。

事實上,根據旭日大資料中心資料顯示,

預計到2020年全球AMOLED面板出貨量將由2016年的3.73億片增長到8.21億片;國內出貨量將由2016年的300萬片增長到9000萬片。此外,還有業內人士預計,2018年將是AMOLED全面爆發的年份。

由此可見,AMOLED的發展趨勢已經勢不可擋。在此情況下,三星,LGD,京東方,維信諾,信利,和輝光電等主要面板廠商產能都在擴張。據手機報線上瞭解到,其中和輝光電“第6代AMOLED顯示專案”已於2016年12月開工建設。二期專案總投資272.78億元,

預計產能可達3萬大板/月,該專案計畫2019年初試生產。

全面屏大勢下,AMOLED機遇與“屏”障並存

據梁總透露,在全面屏快速普及客觀上帶來螢幕面積增加的情況下,給面板企業帶來的將是一個非常大的機遇。因為按照出貨面積計算的話,相同數量的手機,螢幕增大的情況下,面板的出貨量會增加超過10%。毫無疑問,這是擺在面板企業面前一塊巨大的肥肉。

事實上,今年下半年不僅蘋果、三星等國際品牌廠商發佈採用 18:9 螢幕比例的新機,

國內品牌廠商也將加緊步伐緊緊跟隨,OPPO、Vivo、小米、華為、金立手機也已加速配備 18:9 螢幕的機型。而隨著全面屏爆發,未來不僅僅是會局限於18:9 的尺寸,甚至會有更高的屏占比,這樣勢必帶來螢幕面積的增加,從而給面板企業帶來巨大利潤空間。另一方面,AMOLED又成為面板發展的大勢所趨,所以,全面屏時代,AMOLED企業利潤可期。

與此同時,AMOLED面臨的實際狀況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據梁總介紹,在實踐的過程中,他們就遇到了不少的技術挑戰。例如,在全面屏螢幕規格標準化方面,各家品牌在螢幕的寬度、深度、凹槽等方面就有各家的想法,難以統一。關於顯示方面,凹槽顯示的均勻性,也面臨LTPS面板補償、驅動晶片補償,R角、C角顯示毛刺的問題的挑戰。

此外,在模組切割加工,尤其是關於是凹槽切割方案上也是不小的難題。另外,隨著螢幕越來越大,前置指紋擺佈的地方就越來越少,在後面安裝指紋或許會是一個發展方向等。由此可見,這些全面屏的設計給面板技術帶來的挑戰也是不容小覷的。

總體而言,全面屏大勢之下,AMOLED面臨的是機遇與“屏”障並存的狀況。

國產AMOLED欲打破國際壟斷還需攜手共進

有行業資料顯示,目前三星的良品率已經在90%以上,但國內良品率普遍只有60%左右。這也使得目前國產廠商的競爭力並不強。以三星為例,2016年,螢幕價格已降至與液晶屏相當,而國內廠商目前還很難做到。AMOLED光明的前景必然需要大量的產能,而要想突破這一“屏”障,梁總認為,或許實現國產AMOLED螢幕量產才是真正的出路。

對此,梁總在論壇上也自豪地宣稱,公司通過不懈地努力,在實現國產AMOLED量產的道路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自公司成立以來,一期已經實現了1.5億的量產線,完成了AMOLED顯示幕的量產,並且成功進入了一線品牌的產業鏈。明年還將會實現柔性手機、柔性手環、2K屏、全面屏的上市。

此外,據彭博社報導稱,蘋果已經測試京東方的OLED屏,計畫將其加入到iPhone螢幕的供應商隊伍中,為2018年某款iPhone供應螢幕。如果這個消息成真,對國產OLED螢幕市場的推動效果不言而喻。

由此可見,儘管國產AMOLED企業在全面屏強勢來襲的態勢下,同時面臨技術和產能的多重挑戰,但是也有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論壇的最後,梁總坦言,AMOLED上游產業無比封鎖,下游面對客戶要求量產倍感壓力。對此,梁總呼籲到:川渝地區作為國家AMOLED的扶持重鎮,借這次展會額溝通機會,國內的AMOLED產業應該一起攜手,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創造品質更好的AMOLED屏,打破國際的壟斷。

據梁總介紹,在實踐的過程中,他們就遇到了不少的技術挑戰。例如,在全面屏螢幕規格標準化方面,各家品牌在螢幕的寬度、深度、凹槽等方面就有各家的想法,難以統一。關於顯示方面,凹槽顯示的均勻性,也面臨LTPS面板補償、驅動晶片補償,R角、C角顯示毛刺的問題的挑戰。

此外,在模組切割加工,尤其是關於是凹槽切割方案上也是不小的難題。另外,隨著螢幕越來越大,前置指紋擺佈的地方就越來越少,在後面安裝指紋或許會是一個發展方向等。由此可見,這些全面屏的設計給面板技術帶來的挑戰也是不容小覷的。

總體而言,全面屏大勢之下,AMOLED面臨的是機遇與“屏”障並存的狀況。

國產AMOLED欲打破國際壟斷還需攜手共進

有行業資料顯示,目前三星的良品率已經在90%以上,但國內良品率普遍只有60%左右。這也使得目前國產廠商的競爭力並不強。以三星為例,2016年,螢幕價格已降至與液晶屏相當,而國內廠商目前還很難做到。AMOLED光明的前景必然需要大量的產能,而要想突破這一“屏”障,梁總認為,或許實現國產AMOLED螢幕量產才是真正的出路。

對此,梁總在論壇上也自豪地宣稱,公司通過不懈地努力,在實現國產AMOLED量產的道路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自公司成立以來,一期已經實現了1.5億的量產線,完成了AMOLED顯示幕的量產,並且成功進入了一線品牌的產業鏈。明年還將會實現柔性手機、柔性手環、2K屏、全面屏的上市。

此外,據彭博社報導稱,蘋果已經測試京東方的OLED屏,計畫將其加入到iPhone螢幕的供應商隊伍中,為2018年某款iPhone供應螢幕。如果這個消息成真,對國產OLED螢幕市場的推動效果不言而喻。

由此可見,儘管國產AMOLED企業在全面屏強勢來襲的態勢下,同時面臨技術和產能的多重挑戰,但是也有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論壇的最後,梁總坦言,AMOLED上游產業無比封鎖,下游面對客戶要求量產倍感壓力。對此,梁總呼籲到:川渝地區作為國家AMOLED的扶持重鎮,借這次展會額溝通機會,國內的AMOLED產業應該一起攜手,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創造品質更好的AMOLED屏,打破國際的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