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93年前,魯迅來西安都去了哪兒?

作者丨書房菌團隊·小松

字數:2200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93年前,魯迅在西安

1

1924年夏,國立西北大學和陝西教育廳聯合籌辦暑期學校,聘請學者名流來陝講學。此時的魯迅任教育部僉事(教育部處級公務員),分管社會教育工作,常會奔赴各地考察。同時,他還在北京大學等校兼任講師。經王品青介紹,魯迅等人受邀赴陝講學。7月7日,魯迅一行十餘人乘車南下。當時交通不比現在的便利,一路來自然車舟勞頓,終於14日下午抵達西安。

國立西北大學

到達西安後,暑期學校尚未正式開課,魯迅就和諸位友人同游碑林、薦福寺、大慈恩寺、南院門等古跡名勝,感受了下讓他遙想多年的漢唐風韻。21日,魯迅即在西北大學正式開講中國小說史課程。查魯迅日記,魯迅在暑期學校講學八天,十一次,共計十二小時。

暑期學校結束後,時任陝西督軍兼省長的劉振華,意欲沽名釣譽而請魯迅去講武堂演講。劉示意魯迅別再講小說史,而換個別的題目,吹捧吹捧下自己。不想,魯迅答覆自己只會講小說史,讓這位劉大督軍碰了個軟釘子。當時的《新秦日報》竟因報導此事時對劉大督軍措辭的不慎而被處罰停刊數日。為了紀念魯迅來西大講學,西北大學太白校區圖書館前即建有“1924年魯迅講學在西大”的紀念雕塑。

對於碑帖、古書之類,魯迅非常喜歡,就曾專門搜集整理過金石碑帖。所以在西安期間,講課之餘他幾乎每天都會去南院門等處“閱市”,搜集購買或受贈多部碑帖、古玩。當時就有一位古玩店的老闆帶著碑帖畫像慕名前來拜訪魯迅。

在離陝回京的路途中,他還去遊覽了多家古玩店鋪。這些在他的日記中都有非常詳細的記錄。可以說,魯迅的這次赴陝講學之行,收穫還是頗豐的。

西安書院門

2

當時的西安除過諸多的古跡名勝外,還有個地方特別引起了魯迅的注意與興趣。

那就是著名的秦腔班社易俗社。

易俗社

易俗社,初名為易俗伶學社,後改為易俗社。其于民國元年8月13日,由辛亥革命元老、同盟會會員、陝西修史局編撰李桐軒、孫仁玉等人,在共和革命的感召下,發起籌建。意欲以編演新戲,“輔助社會教育,啟迪民智,移風易俗”,這正是易俗社之名的來由。如今懸於門額上的楷書“易俗社”的匾額,是由當時易俗社文化教員洪子明所題寫。

李桐軒(左)、孫仁玉(右)

作為新式戲劇團體,易俗社分設評議、編輯等五部。並創辦有自己的白話月刊《易俗白話雜誌》,刊登戲劇理論、劇本,以及與易俗社相關的活動等方面的文章。

與舊式戲班不同,易俗社稱呼學員為學生,而非學徒。學員入社後,先學文史課程,合格畢業者方可開始學習戲曲,至六年戲曲學習結束,合格者即得畢業證書,這時才有機會登臺亮相或者吼上一嗓子。正是因為易俗社這種將教育、訓練與演出相結合的教育培養模式,造就出了大批優秀的戲曲人才。

易俗社章程

在西安講學期間,魯迅曾赴易俗社觀戲五次,一次是自己去看,另外四次是受邀。其中三次竟是在到西安後講學開始前。他還從暑期學校的課資中拿出五十元捐予易俗社。當然,還有至今廣為傳頌的給易俗社擬題“古調獨彈”的梨園美談。然而,讓人甚感惋惜的是,“古調獨彈”的匾額,後竟毀於戰火。如今的匾額乃是複製品。

前些年,有人對於易俗社“古調獨彈”匾額的真偽問題,發表不同看法。認為,作為梨園佳話的魯迅題匾之事,乃是事後杜撰追加,有廣告的嫌疑。再者,也有人認為,題匾之事為實,但“古調獨彈”四字並非魯迅親自題寫,而是事後集魯體四字而成。從質疑者所舉史料與論述邏輯來看,似乎有些道理。但由於對個別史料的忽略,從而使得有些推論難免失當,個別處甚至有猜測的成分在裡面。此外,有關匾額上題名人數等,也是有多種說法。其實這種種的爭議也正說明,人們對這段歷史的興趣還是很濃的。

3

單演義老先生是令人極為敬重的老輩學者。魯迅先生當年授課的講義《中國小說歷史的變遷》,就經老先生整理出版。前些年我曾有幸淘得《魯迅小說史大略》一書,內附單老先生的說明文章。單老先生在其編著的《魯迅在西安》一書對魯迅等人來陝講學的前前後後梳理得極為詳細,資料也極為豐富。其中對來陝講學的諸位學者,皆有扼要介紹。為後人瞭解這段珍貴的歷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但在單老先生列舉諸位學者職務時,卻有個小小的疏漏。他在介紹魯迅時說,魯迅是北京大學的教授。其實,若細考資料,則會發現,此時魯迅實非教授,而為兼職講師。因為,當時魯迅尚在教育部擔任僉事,而教育部是禁止公職人員擔任學校教授的,因此,魯迅此時為兼職講師,而非教授。不過,我想,單老先生學識淵博,治學也極嚴謹,所以這一疏漏當為筆誤。

關於魯迅來陝的原因,前人多解釋為,一是來講學;一是為創作長篇小說或戲劇《楊貴妃》做準備。作為教育部官員,關注各地教育發展,奔赴各校講學,是為職內之事,更何況他創作這部小說也是由來已久,想親身來感受下這漢唐文化的恢宏。

周作人(左)、魯迅(右)

但在此,我想或許還有另外一層原因。查魯迅日記知,1923年7月19日,魯迅收到弟弟周作人的一封信,直言自己先前的夢虛幻,現在是要訂正,重入新的人生,並請魯迅不要到後院來等等,此後魯迅即搬住別處。這也就是著名的“兄弟失和”事件。1924年6月11日,魯迅又與弟弟周作人發生衝突。為此,魯迅心裡甚是憤懣傷感。再加上,當時教育部派系林立,狷介的魯迅也非過得如魚得水。而在此時節,適得陝西省邀約暑期講學,即在席間商定赴陝講學。想必,魯迅也想著借此西安之行,多少能消解些心中的鬱積吧。

西安城牆·西南城角 圖片選自《北京的城牆與城門》一書

今年,屈指算來,已是易俗社成立一百零五周年,魯迅來陝講學九十三周年,這兩件事無論是在陝西的文化史上,還是在中國的文化史上都算得上是兩件永遠值得紀念與大寫的大事。若得空了,你也不妨和家人或者朋友去易俗社再聽上一場秦腔戲,去西北大學再看一看魯迅講學的紀念雕像。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懷霜夜 ¥39.9 購買

移風易俗”,這正是易俗社之名的來由。如今懸於門額上的楷書“易俗社”的匾額,是由當時易俗社文化教員洪子明所題寫。

李桐軒(左)、孫仁玉(右)

作為新式戲劇團體,易俗社分設評議、編輯等五部。並創辦有自己的白話月刊《易俗白話雜誌》,刊登戲劇理論、劇本,以及與易俗社相關的活動等方面的文章。

與舊式戲班不同,易俗社稱呼學員為學生,而非學徒。學員入社後,先學文史課程,合格畢業者方可開始學習戲曲,至六年戲曲學習結束,合格者即得畢業證書,這時才有機會登臺亮相或者吼上一嗓子。正是因為易俗社這種將教育、訓練與演出相結合的教育培養模式,造就出了大批優秀的戲曲人才。

易俗社章程

在西安講學期間,魯迅曾赴易俗社觀戲五次,一次是自己去看,另外四次是受邀。其中三次竟是在到西安後講學開始前。他還從暑期學校的課資中拿出五十元捐予易俗社。當然,還有至今廣為傳頌的給易俗社擬題“古調獨彈”的梨園美談。然而,讓人甚感惋惜的是,“古調獨彈”的匾額,後竟毀於戰火。如今的匾額乃是複製品。

前些年,有人對於易俗社“古調獨彈”匾額的真偽問題,發表不同看法。認為,作為梨園佳話的魯迅題匾之事,乃是事後杜撰追加,有廣告的嫌疑。再者,也有人認為,題匾之事為實,但“古調獨彈”四字並非魯迅親自題寫,而是事後集魯體四字而成。從質疑者所舉史料與論述邏輯來看,似乎有些道理。但由於對個別史料的忽略,從而使得有些推論難免失當,個別處甚至有猜測的成分在裡面。此外,有關匾額上題名人數等,也是有多種說法。其實這種種的爭議也正說明,人們對這段歷史的興趣還是很濃的。

3

單演義老先生是令人極為敬重的老輩學者。魯迅先生當年授課的講義《中國小說歷史的變遷》,就經老先生整理出版。前些年我曾有幸淘得《魯迅小說史大略》一書,內附單老先生的說明文章。單老先生在其編著的《魯迅在西安》一書對魯迅等人來陝講學的前前後後梳理得極為詳細,資料也極為豐富。其中對來陝講學的諸位學者,皆有扼要介紹。為後人瞭解這段珍貴的歷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但在單老先生列舉諸位學者職務時,卻有個小小的疏漏。他在介紹魯迅時說,魯迅是北京大學的教授。其實,若細考資料,則會發現,此時魯迅實非教授,而為兼職講師。因為,當時魯迅尚在教育部擔任僉事,而教育部是禁止公職人員擔任學校教授的,因此,魯迅此時為兼職講師,而非教授。不過,我想,單老先生學識淵博,治學也極嚴謹,所以這一疏漏當為筆誤。

關於魯迅來陝的原因,前人多解釋為,一是來講學;一是為創作長篇小說或戲劇《楊貴妃》做準備。作為教育部官員,關注各地教育發展,奔赴各校講學,是為職內之事,更何況他創作這部小說也是由來已久,想親身來感受下這漢唐文化的恢宏。

周作人(左)、魯迅(右)

但在此,我想或許還有另外一層原因。查魯迅日記知,1923年7月19日,魯迅收到弟弟周作人的一封信,直言自己先前的夢虛幻,現在是要訂正,重入新的人生,並請魯迅不要到後院來等等,此後魯迅即搬住別處。這也就是著名的“兄弟失和”事件。1924年6月11日,魯迅又與弟弟周作人發生衝突。為此,魯迅心裡甚是憤懣傷感。再加上,當時教育部派系林立,狷介的魯迅也非過得如魚得水。而在此時節,適得陝西省邀約暑期講學,即在席間商定赴陝講學。想必,魯迅也想著借此西安之行,多少能消解些心中的鬱積吧。

西安城牆·西南城角 圖片選自《北京的城牆與城門》一書

今年,屈指算來,已是易俗社成立一百零五周年,魯迅來陝講學九十三周年,這兩件事無論是在陝西的文化史上,還是在中國的文化史上都算得上是兩件永遠值得紀念與大寫的大事。若得空了,你也不妨和家人或者朋友去易俗社再聽上一場秦腔戲,去西北大學再看一看魯迅講學的紀念雕像。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懷霜夜 ¥39.9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