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宋江到底是怎麼樣?

一部《水滸傳》,裡面個性鮮明、好打不平的英雄人物故事,至今讓百姓膾炙人口。

書中的第一號人物,宋江(1073~1124),字公明,作為梁山泊的扛把子,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綽號呼保義,

又號及時雨,人稱孝義黑三郎。其人眼如丹鳳,眉似臥蠶,滴溜溜兩耳垂珠,明皎皎雙睛點漆。…… 坐定時渾如虎相,走動時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養濟萬人之度量;身軀六尺,懷掃除四海之心機。

在施耐庵筆下,宋江原為山東鄆城縣的一個公務員,後因私放鐵哥們晁蓋等人,

被小三閻婆惜捉住把柄,以至於殺了閻婆惜後連夜逃走,輾轉周折上了梁山。晁蓋死後繼任梁山扛把子,替天行道。宋朝當局剿滅不了,不得不採取招安措施平息叛亂。接連出征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等,屢立戰功,最後被高俅等設計用毒酒給做了。

真實的宋江是這樣的,

北宋末年,土地兼併十分劇烈,封建剝削也異常殘酷。農民起義次數很多。仁宗時代在西夏用兵之後,幾十人到數百人的小規模農民起義更是多得不勝枚舉。宋江正是在這樣一種情勢下舉起義旗的。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集36個人,在京東東路所管轄的黃河以北地區起義,專打抱不平不平,殺富濟貧,引起統治者的恐慌。

由於宋江“其才過人”,

屬下的36個人都是強悍猛勇之士,個個英雄,所以,朝廷不僅沒有消滅宋江起義軍,反而使其威名遠揚。隨後宋江等人沒有像《水滸傳》等文藝作品所描繪的那樣,入據八百里水泊梁山替天行道,而是“橫行齊魏”,馬不停蹄,千里轉戰于山東、河北一帶。攻陷十餘郡城池,懲治貪官,殺富濟貧,聲勢日盛。

宋江作戰也很勇敢,身先士卒,帶頭衝殺,打出了威風,令一些朝廷官吏也不得不承認其有勇有謀。

雖然宋江的起義軍英勇善戰,但終究寡不敵眾,最後還是被朝廷派來的張叔夜包圍招降。

不過,根據史料記載,宋江領導的這次農民起義,規模只有“三十六人”。孔德雨認為,官方記載的“三十六人,可能也是三十六個農民頭領,還有其他追隨者”。

不過,與同時期的方臘起義相比,規模要小得多。

最初,這支農民軍的活動區域的確是在梁山泊。不過由於真實的梁山並不像《水滸傳》中描寫的那樣在水中央,而是在湖泊最北端的邊緣位置。湖面只要稍有萎縮,梁山山體便會脫離水面。如果梁山周圍沒有湖水作為屏障,便無險可守,作為根據地的條件也就隨之喪失。

資料顯示,北宋宣和年初,梁山泊已經出現了萎縮現象,山寨屏障時有時無,難以抵抗官兵攻打,於是宋江不得不放棄梁山根據地。

《宋史·侯蒙傳》就提到了宋江離開梁山後的活動:“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兵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三敗高俅”

宋江沒有與高俅正面“交過手”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在宋江的帶領下,“兩贏童貫”、“三敗高俅”……在史學家看來,這對宋江的能力過於誇大。孔德雨曾統計過與宋江正面打過仗的宋朝官員,只有4個人,並不包含高俅。

第一個是武功大夫折可存。折可存的墓誌銘上記載,其在鎮壓了方臘反叛之後,奉命捕獲宋江。

第二個是沂州知府蔣圓。根據記載,他在山東做知府時,正趕上宋江起義。蔣圓以重兵把守交通要道,宋江無法前進,便要求在此“借路通過”。蔣圓假裝答應,意在拖延時間,暗中派人秘密偵察,發現宋江的隊伍已經沒有糧食可吃,趁機發起猛攻,宋江大敗。

第三個是王師心,當時的職位是海州沭陽縣尉,曾與宋江激戰。

最後一個就是海州知州張叔夜。在元朝人編纂的《宋史》中記載,是張叔夜打敗了宋江。這時候,距離宋江舉起反旗只有兩年多的時間。

歷史爭議

宋江的結局並無定論

按照正史的記載,宋江投降後也的確被招安了,並且成為征討方臘的馬前卒。

不過到了明清之後,關於宋江是否攻打方臘有了爭議。尤其是到了現代,出土的《折可存墓誌銘》中寫道:折可存是在征方臘勝利後才逮住宋江的。

在海州城南有一座小山,像一隻白虎蹲伏在那裡,人們叫它白虎山。白虎山北有座墳墓,人稱“好漢塋”。海州人代代相傳:“宋江並沒有投降,他同其他35名梁山好漢,一起被張叔夜殺害了,埋在這座墳墓裡。”當地還有一首詩:“白壁虎山陰,墳塚草木青。問是誰家墓?梁山好漢塋。”

山寨屏障時有時無,難以抵抗官兵攻打,於是宋江不得不放棄梁山根據地。

《宋史·侯蒙傳》就提到了宋江離開梁山後的活動:“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兵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三敗高俅”

宋江沒有與高俅正面“交過手”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在宋江的帶領下,“兩贏童貫”、“三敗高俅”……在史學家看來,這對宋江的能力過於誇大。孔德雨曾統計過與宋江正面打過仗的宋朝官員,只有4個人,並不包含高俅。

第一個是武功大夫折可存。折可存的墓誌銘上記載,其在鎮壓了方臘反叛之後,奉命捕獲宋江。

第二個是沂州知府蔣圓。根據記載,他在山東做知府時,正趕上宋江起義。蔣圓以重兵把守交通要道,宋江無法前進,便要求在此“借路通過”。蔣圓假裝答應,意在拖延時間,暗中派人秘密偵察,發現宋江的隊伍已經沒有糧食可吃,趁機發起猛攻,宋江大敗。

第三個是王師心,當時的職位是海州沭陽縣尉,曾與宋江激戰。

最後一個就是海州知州張叔夜。在元朝人編纂的《宋史》中記載,是張叔夜打敗了宋江。這時候,距離宋江舉起反旗只有兩年多的時間。

歷史爭議

宋江的結局並無定論

按照正史的記載,宋江投降後也的確被招安了,並且成為征討方臘的馬前卒。

不過到了明清之後,關於宋江是否攻打方臘有了爭議。尤其是到了現代,出土的《折可存墓誌銘》中寫道:折可存是在征方臘勝利後才逮住宋江的。

在海州城南有一座小山,像一隻白虎蹲伏在那裡,人們叫它白虎山。白虎山北有座墳墓,人稱“好漢塋”。海州人代代相傳:“宋江並沒有投降,他同其他35名梁山好漢,一起被張叔夜殺害了,埋在這座墳墓裡。”當地還有一首詩:“白壁虎山陰,墳塚草木青。問是誰家墓?梁山好漢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