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歷史名人之孔子:學而優則仕,三十而立

孔子(前551-前479),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中國的“千古聖人”。

上一節我們聊了孔子的早年經歷,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孔子的三十而立的仕途經歷。

在春秋亂世,孔子到處奔走,尋找參政機會,所以有許多人便以為孔子是個官迷,一心想得到權力。孔子的確關心、也希望參與政治,但是他參政的目的是實現政治理想,使民眾安居樂業,而且他參政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孔子的弟子子夏說:“仕而優則學,

學而優則仕。”實際上孔子本人也是“學而優則仕”的踐行者。只是,孔子的“仕途”比較坎坷。

魯昭公十年(西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當時孔子20歲。

魯昭公十一年(西元前531年),

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幹一些粗活。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

此“鄙事”當包括“委吏”、“乘田”,當時孔子21歲。

魯昭公十七年(西元前525年),郯子來到魯國朝見,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開始創辦私人學校的人,當時孔子27歲。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西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自十五歲有志于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故雲”三十而立”。(《論語 為政》)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秦穆公何以稱霸的問題,當時孔子30歲。

魯昭公二十四年(西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于孔子。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聃,

問樂於萇弘,當時孔子34歲。

三十歲以後,孔子對參政的期待表現得更為明顯。孔子曾自謂“三十而立”。三十歲時的孔子,經歷過了幼年喪父、少年喪母的人間悲苦,也經歷了生活困頓的磨難,然而,他在此期間並未淪落、自棄,而是加倍努力地學習各種知識。

因此,到了三十歲,孔子無論是從人生閱歷,還是從知識儲備等方面,都已漸趨成熟。同時,他的這些道德與知識,也獲得了人們的尊重與認可,在當時的魯國已經小有名氣。

因此,這時候的孔子,對從政表現得信心滿滿,極為迫切。他曾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子路》)

但是,在世卿世祿制度依舊盛行的魯國,國家的政治大權被完全操作在“三桓”和其他世卿手中。出身低微的孔子,怎會那麼容易就躋身仕途呢?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出身低微的孔子,怎會那麼容易就躋身仕途呢?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