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歷史名人之孔子:學而優則仕,三十而立

孔子(前551-前479), 儒家學派創始人, 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中國的“千古聖人”。

上一節我們聊了孔子的早年經歷,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孔子的三十而立的仕途經歷。

在春秋亂世, 孔子到處奔走, 尋找參政機會, 所以有許多人便以為孔子是個官迷, 一心想得到權力。 孔子的確關心、也希望參與政治, 但是他參政的目的是實現政治理想, 使民眾安居樂業, 而且他參政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仕而優則學, 學而優則仕。 ”——《論語·子張》

孔子的弟子子夏說:“仕而優則學, 學而優則仕。 ”實際上孔子本人也是“學而優則仕”的踐行者。 只是, 孔子的“仕途”比較坎坷。

魯昭公十年(西元前532年), 亓官氏生子。 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 故給其子起名為鯉, 字伯魚。 孔子自20多歲起, 就想走仕途, 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 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 經常進行思考, 也常發表一些見解,

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 管理倉庫, 當時孔子20歲。

魯昭公十一年(西元前531年), 孔子改作乘田, 管理畜牧。 孔子小時候生活艱難, 所以會幹一些粗活。

“吾少也賤, 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

此“鄙事”當包括“委吏”、“乘田”, 當時孔子21歲。

魯昭公十七年(西元前525年), 郯子來到魯國朝見, 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 孔子開辦私人學校, 當在此前後,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開始創辦私人學校的人, 當時孔子27歲。

吾十有五, 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逾矩。 ——《論語·為政》

西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自十五歲有志于學至此時已逾15年, 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 故雲”三十而立”。 (《論語 為政》)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

齊景公會見孔子, 與孔子討論秦穆公何以稱霸的問題, 當時孔子30歲。

魯昭公二十四年(西元前518年), 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于孔子。 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聃, 問樂於萇弘, 當時孔子34歲。

三十歲以後, 孔子對參政的期待表現得更為明顯。

孔子曾自謂“三十而立”。 三十歲時的孔子, 經歷過了幼年喪父、少年喪母的人間悲苦, 也經歷了生活困頓的磨難, 然而, 他在此期間並未淪落、自棄, 而是加倍努力地學習各種知識。

因此, 到了三十歲, 孔子無論是從人生閱歷, 還是從知識儲備等方面, 都已漸趨成熟。 同時, 他的這些道德與知識, 也獲得了人們的尊重與認可, 在當時的魯國已經小有名氣。

因此, 這時候的孔子, 對從政表現得信心滿滿, 極為迫切。 他曾說:“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論語·子路》)

但是, 在世卿世祿制度依舊盛行的魯國, 國家的政治大權被完全操作在“三桓”和其他世卿手中。 出身低微的孔子, 怎會那麼容易就躋身仕途呢?預知後事如何, 且聽下回分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