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類資產又現“集體躁動” 期債上漲或是多頭“奇襲”

中金網03月14日訊, 昨日,股票、商品、債券市場出現了幅度可觀的“集體躁動”,匯率重估或者央行再放水等邏輯層面的解釋都不太站得住腳,各類資產中債市反應“最慢”,可能只是期貨多頭“借勢奇襲”,

如果國債期貨反彈力度過大且沒有基本面“跟進”,需警惕期貨反向交易,甚至加劇現貨下跌的風險。

大類資產又現“集體躁動”。昨日,國內各大類資產出現了不太常見的“普漲”且力度十分可觀。以黑色系為代表的商品最先發力,開盤即大幅沖高,

全天震盪走強,截至收盤,鐵礦石、螺紋鋼、動力煤主力合約分別大漲(對前一天收盤價)4.34%、5.94%和4.13%,其中動力煤創出新高。股市開盤短暫下探,但自9:45左右開始強勢拉升,隨後一路走高,上證綜指、創業板指分別上漲0.76%和1.07%。債市表現起初“不溫不火”,國債期貨窄幅震盪,但尾盤“風雲突變”,國債期貨急劇拉升,連破數個阻力位,TF1706、T1706分別收漲0.41%和0.86%,再次站上60日均線。在期貨拉動下,現券收益率也出現回落,
但力度明顯弱於期貨,10Y國債、國開債均下行3bp左右。

股債商品“三牛”背後的邏輯。從傳統的基本面維度抑或風險偏好維度看,債市與股票、商品的支撐是相互背離的;能夠同時驅動股、債、商品三類資產走牛的“理性邏輯”,無外乎以下兩條:①人民幣匯率升值帶動本幣資產“重估”;②央行“再放水”帶動各類資產“水漲船高”。不過,對應到昨天的行情上,這兩條邏輯似乎都不太站得住腳。

首先,昨日人民幣匯率並未出現明顯的漲跌,美元指數在短暫“破位”後也迅速回拉,匯市“表現完全正常”顯然不會是驅動其他資產“異動”的核心原因。而且,在此前的報告中我們已經分析過匯率與利率的聯動機制,現階段主要是“基本面邏輯”(而非“流動性邏輯”)在起作用(詳見“外儲回升沒水分,但對債市未必利好_20170308”),匯率升值對債券市場來說並不是什麼好消息。

其次,“央行降准”是市場討論較多的一個猜想。

但仔細複盤可以發現,部分媒體披露的“銀監會官員擇機降准置換貨幣政策工具有利於匯率穩定”並不是新消息,而且理論上與央行操作聯繫“最密切”的債市反應反而“最滯後”,有些不太合乎情理。截至目前,尚未有與“降准”相關的資訊進一步公佈。考慮到基礎貨幣創造方式的不穩定性,以及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考核後銀行資金缺口走擴,儘管未來不排除降准的可能性,
但在美聯儲行將加息的“風口浪尖”上操作恐怕有些不太理性,而且考慮到房價“高燒不退”,經濟風險不大,變相降准替代全面降准的概率更大,目的是為了理順存量的貨幣供給,而不是釋放增量的流動性。

債市上漲或是期貨多頭“奇襲”。我們傾向於認為,昨日尾盤債市大漲是期貨市場資金博弈的結果(可以看到,昨日現券收益率下行的幅度要遠遠弱於期貨),未必能夠持續,勿需賦予其過多的“基本面解讀”。

近期債市的大環境是,“利空”不少且已經進入即將兌現的“敏感期”,例如3月美聯儲加息、季末MPA考核、國內經濟資料向好等抑制債市的因素都行將落地。市場的普遍想法是等待“利空坐實”再尋機會,對“逆勢做多”的力量明顯準備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期貨多頭“借勢”股市、商品暴漲的機會發動“奇襲”,連破數個阻力位,空頭易發生“踩踏”。從昨日盤面的情況看,尾盤“空單平倉”數量較大,且期債主力合約持倉量出現明顯下降。

期貨多逼空“細思極恐”。在缺乏基本面增量資訊支撐現貨上漲的情況下,利用資金優勢拉漲期貨的行情在期貨市場中稱為“多逼空”,如果期貨趨勢確立了,並不是沒有可能反向引導現貨,觸發期現共振行情。不過需要提示的是,“多逼空”一旦失敗,往往會引發力度超乎想像的下跌。前車之鑒可以參考14年底的“甲醇1501合約”,多頭利用資金優勢推高期貨價格,但隨後出現反向踩踏,甲醇1501合約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近乎“腰斬”。

此外,“多逼空”通常發生在近月合約距離交割月前1個月的時間內,因為此時逼倉可能會導致空頭無法交出足夠的貨進行交割。但期債主力合約在6月份才面臨交割,理論上5月份進行“多逼空”操作可能效果更佳,在當前基差修復行情接近尾聲的背景下,選擇在3月份利用資金優勢拉漲國債期貨性價比偏低。

總的來說,國債期貨與商品期貨在屬性上存在一些“天然”的區別,現貨市場體量過大,很難被單筆資金“控制”甚至影響,因此期貨向現貨反向傳導的力度本身有限。短期在諸多利空因素尚未完全出盡前,現貨市場的頹勢很難扭轉(詳見“生產擴張有限,讓補庫存在飛一會_利率周度觀點20170313”),如果國債期貨反彈力度過大且沒有基本面“跟進”,需警惕期貨反向交易,甚至加劇現貨下跌的風險。

未必能夠持續,勿需賦予其過多的“基本面解讀”。

近期債市的大環境是,“利空”不少且已經進入即將兌現的“敏感期”,例如3月美聯儲加息、季末MPA考核、國內經濟資料向好等抑制債市的因素都行將落地。市場的普遍想法是等待“利空坐實”再尋機會,對“逆勢做多”的力量明顯準備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期貨多頭“借勢”股市、商品暴漲的機會發動“奇襲”,連破數個阻力位,空頭易發生“踩踏”。從昨日盤面的情況看,尾盤“空單平倉”數量較大,且期債主力合約持倉量出現明顯下降。

期貨多逼空“細思極恐”。在缺乏基本面增量資訊支撐現貨上漲的情況下,利用資金優勢拉漲期貨的行情在期貨市場中稱為“多逼空”,如果期貨趨勢確立了,並不是沒有可能反向引導現貨,觸發期現共振行情。不過需要提示的是,“多逼空”一旦失敗,往往會引發力度超乎想像的下跌。前車之鑒可以參考14年底的“甲醇1501合約”,多頭利用資金優勢推高期貨價格,但隨後出現反向踩踏,甲醇1501合約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近乎“腰斬”。

此外,“多逼空”通常發生在近月合約距離交割月前1個月的時間內,因為此時逼倉可能會導致空頭無法交出足夠的貨進行交割。但期債主力合約在6月份才面臨交割,理論上5月份進行“多逼空”操作可能效果更佳,在當前基差修復行情接近尾聲的背景下,選擇在3月份利用資金優勢拉漲國債期貨性價比偏低。

總的來說,國債期貨與商品期貨在屬性上存在一些“天然”的區別,現貨市場體量過大,很難被單筆資金“控制”甚至影響,因此期貨向現貨反向傳導的力度本身有限。短期在諸多利空因素尚未完全出盡前,現貨市場的頹勢很難扭轉(詳見“生產擴張有限,讓補庫存在飛一會_利率周度觀點20170313”),如果國債期貨反彈力度過大且沒有基本面“跟進”,需警惕期貨反向交易,甚至加劇現貨下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