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增長最快的線上文娛產業不能成為“潘朵拉魔盒”

中國最受歡迎的線上娛樂方式之一

參考消息網12月22日報導2017年8月3日,

中國互聯網資訊中心發佈了第40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互聯網直播以3.43億的“線民使用率”進入統計榜單。這意味著在中國,每四位線民就有一位是直播用戶。

然而,2016年1月的報告中甚至還沒有出現“網路直播”的子類統計選項。

2015年,網路直播進入移動直播時期,主流平臺開始萌芽。短短兩年,網路直播——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直播,已成為繼網路視頻、網路音樂、網上購物、網路遊戲、網路文學之後的第六大線上文化娛樂生活方式。

《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資料截圖

其中遊戲直播使用者規模達1.8億,占線民總體的23.9%,較2016年年底增長23%。真人秀直播使用者規模達1.73億,占線民總體的23.1%,較2016年年底增長19.6%。

對比之下,除網上購物外,四位文娛“霸主”的半年增長率均未超過6%,以網路直播目前強勁的增長勢頭,明年此時有望挺入前三。

再過一個多月,就到了第41次報告發佈的時候。網路直播行業將呈現怎樣的形態?最近爆發在直播行業的兩個事件,給這一新興的文化娛樂形式蒙上了一層陰影。

技術不再中立

一是12月12日,一篇題為《一位92年女生致周鴻禕:別再盯著我們看了》將水滴直播捲入輿論漩渦。

文章聲稱,360公司旗下的水滴直播平臺驚現大量普通人吃飯、練瑜伽、逛街時的監控視頻,即時播放,供直播用戶觀看、窺私、評頭論足。

這位“92年女生”在文中表示,她曾實地考察了自己常去的消費場所,還在文中貼出直播平臺大量圖例,包括使用者評論視頻內陌生人長相、身材、舉止等損害人格的行為。作者指控奇虎360公司涉嫌助長商家侵害消費者隱私。

然而,諸如“技術中立”“平臺中立”的公關說法如今已沒有人願意聽了。畢竟,在預防和管控商家未經消費者允許私自上傳監控視頻方面,這家公司明顯做得太少。

12月14日清晨,新華社連發兩篇評論《直播亂象頻出何時休》、《直播平臺責任不可推卸》,表示平臺應盡到監管視頻內容的責任。在事件發酵一個星期後,奇虎360公司於12月20日宣佈永久關閉水滴直播平臺。

然而這樣簡單粗暴的關停也在一定意義上關閉了改進行業的討論空間。

12月22日,《工人日報》的一篇評論直指問題的關鍵:直播平臺關停後,“資料和網路或可彈指間灰飛煙滅”,使近期輿論的追問無的放矢。

文章認為,近一年類似“農村小夥直播種地月入10萬元”頻頻進入新聞——這側面印證直播行業是一個“未來三五年規模很有可能超過電影市場”的產業。與其全部下線關停、堵死發展出路,不如為直播行業立下權責的規矩,劃清法紀的邊界顯得更為關鍵。

從這個事件可看出,“技術中立”的言論可以休矣。當技術能帶來盈利時,就已喪失了所謂的獨立性。嚴格來說,當它不僅僅服務於終端使用者,而在研發、生產和使用的過程中產生文化,傳播價值,或者影響他人之時,便已處於法律和倫理約束之中。

流量帶來金錢,金錢導致鋌而走險

第二個稍早發生的事件更加不幸,但對於整治網路直播亂象則更有典型意義:

2017年12月6日下午,一段19分鐘的視頻出現在網路上。視頻中,湖南“爬樓”青年兼直播播主吳永甯在263米高的樓頂徒手引體向上,失手墜亡。墜落高度約15米。事件發生在一個月前。這段由吳永甯好友現場拍攝的視頻,一上傳便受到大量媒體報導。隨後,“最火爬樓播主”吳永寧在火山小視頻、美拍、快手等平臺經營的主頁一度被關停,其直播視頻、短視頻悉數下架,

出事前,他在各大平臺合計擁有幾百萬的粉絲。

然而真正讓他不斷鋌而走險的並不是點贊,而是金錢誘惑——用戶打賞和商家贊助。一開始自稱爬樓是為了賺賞錢的吳永甯,在商家的包裝下,成了“極限運動愛好者”,墜亡的那次爬樓便就是在商家8萬人民幣的贊助下進行的。

實際上,由直播或短視頻平臺、贊助公司、播主合作的“眼球經濟”中,存在許多不顧個人形象、健康、乃至危及生命的直播行為。但是,平臺和公司獲得的利益最多,而風險幾乎都由播主一人承擔。

許多媒體在後續報導中挖掘造成這一悲劇的側面因素:吳永甯出身貧困,曾是一位籍籍無名的群眾演員,他自稱“長相平凡又毫無演技”,只能當武替(危險動作戲的替身),自從接觸爬樓後,他發現這是改變個人命運、改善家境的唯一方式,鄰居稱“他把母親看得很重”,曾答應這次表演完後不再爬樓。

種種其他因素,無法抹殺金錢在這個事情中的催化作用,以及直播和短視頻平臺在意外發生之後撇清關係的冷血態度。

與其扼殺它,不如改變它

第一個事件中,平臺、拍攝者以及螢幕後的圍觀線民,讓被拍的人“很受傷”。第二個事件中,平臺、圍觀線民和讓自拍低俗危險視頻的播主“很受用”,最終卻付出慘痛的生命代價。

這兩個負面事件,並非孤立,背後巨大的商業利益才是那只看不見的操控手。同時也體現出互聯網在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後,一方面豐富了文化娛樂的方式,也因巨大的用戶體量和廣袤的資訊空間,給人性的陰暗面提供了一個光怪陸離的舞臺。

這讓人想起去年飽受好評的美國改編網劇《黑鏡》,其中就有幾集深度揭露隱私權洩露、網路暴力以及直播類社交媒體使人異化的故事。

當然,拷問人性的作品經過了藝術加工。在現實中更為迫切的問題是:如何讓處於快速成長期且還在探索發展方向的直播行業分出資源,來解決不良內容的問題?這必然有很大困難,卻也必須克服,尤其是相關的法律法規需要儘快合理地制定出來。

同樣從上面兩個例子可看出,一刀切式的刪除和關停有因噎廢食,抹殺整個行業之疑,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畢竟,直播的本質並非獵奇,小到直播唱歌、舞劍、遊戲攻略——基於互聯網分享文化的“傳播快樂”之舉,豐富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大到文化傳承,國防事業,也可以利用直播等方式,進入普通大眾視野。

2017年5月至今,多個平臺開通“非遺手藝人”直播頻道,用精巧繁複的傳統工藝製作過程吸引網友。在九零後、零零後紮堆的直播平臺上,“傳統”終於也年輕了一回,甚至在不經意間促成一段“師徒關係”,尋得手工藝文化的傳承人。

軍隊利用直播向網友展現諸如唱軍歌,吃大鍋飯,第一次打靶等軍旅日常,讓軍人的形象更加“原汁原味”,生動、立體、可感。“零零後”新兵們看到同齡人的點贊和評論,閒暇時線上參與國防知識普及,都更能堅定為國防事業奉獻的信念。

正如《解放軍報》微信公眾號“八一評論”12月10日發表的評論文章《網路直播進軍營,是跟進還是跟風?》所言:“網路直播到底是阿裡巴巴的寶盒,還是潘朵拉的魔盒?關鍵取決於如何運用、管理這一新鮮事物。”

劃清法紀的邊界顯得更為關鍵。

從這個事件可看出,“技術中立”的言論可以休矣。當技術能帶來盈利時,就已喪失了所謂的獨立性。嚴格來說,當它不僅僅服務於終端使用者,而在研發、生產和使用的過程中產生文化,傳播價值,或者影響他人之時,便已處於法律和倫理約束之中。

流量帶來金錢,金錢導致鋌而走險

第二個稍早發生的事件更加不幸,但對於整治網路直播亂象則更有典型意義:

2017年12月6日下午,一段19分鐘的視頻出現在網路上。視頻中,湖南“爬樓”青年兼直播播主吳永甯在263米高的樓頂徒手引體向上,失手墜亡。墜落高度約15米。事件發生在一個月前。這段由吳永甯好友現場拍攝的視頻,一上傳便受到大量媒體報導。隨後,“最火爬樓播主”吳永寧在火山小視頻、美拍、快手等平臺經營的主頁一度被關停,其直播視頻、短視頻悉數下架,

出事前,他在各大平臺合計擁有幾百萬的粉絲。

然而真正讓他不斷鋌而走險的並不是點贊,而是金錢誘惑——用戶打賞和商家贊助。一開始自稱爬樓是為了賺賞錢的吳永甯,在商家的包裝下,成了“極限運動愛好者”,墜亡的那次爬樓便就是在商家8萬人民幣的贊助下進行的。

實際上,由直播或短視頻平臺、贊助公司、播主合作的“眼球經濟”中,存在許多不顧個人形象、健康、乃至危及生命的直播行為。但是,平臺和公司獲得的利益最多,而風險幾乎都由播主一人承擔。

許多媒體在後續報導中挖掘造成這一悲劇的側面因素:吳永甯出身貧困,曾是一位籍籍無名的群眾演員,他自稱“長相平凡又毫無演技”,只能當武替(危險動作戲的替身),自從接觸爬樓後,他發現這是改變個人命運、改善家境的唯一方式,鄰居稱“他把母親看得很重”,曾答應這次表演完後不再爬樓。

種種其他因素,無法抹殺金錢在這個事情中的催化作用,以及直播和短視頻平臺在意外發生之後撇清關係的冷血態度。

與其扼殺它,不如改變它

第一個事件中,平臺、拍攝者以及螢幕後的圍觀線民,讓被拍的人“很受傷”。第二個事件中,平臺、圍觀線民和讓自拍低俗危險視頻的播主“很受用”,最終卻付出慘痛的生命代價。

這兩個負面事件,並非孤立,背後巨大的商業利益才是那只看不見的操控手。同時也體現出互聯網在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後,一方面豐富了文化娛樂的方式,也因巨大的用戶體量和廣袤的資訊空間,給人性的陰暗面提供了一個光怪陸離的舞臺。

這讓人想起去年飽受好評的美國改編網劇《黑鏡》,其中就有幾集深度揭露隱私權洩露、網路暴力以及直播類社交媒體使人異化的故事。

當然,拷問人性的作品經過了藝術加工。在現實中更為迫切的問題是:如何讓處於快速成長期且還在探索發展方向的直播行業分出資源,來解決不良內容的問題?這必然有很大困難,卻也必須克服,尤其是相關的法律法規需要儘快合理地制定出來。

同樣從上面兩個例子可看出,一刀切式的刪除和關停有因噎廢食,抹殺整個行業之疑,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畢竟,直播的本質並非獵奇,小到直播唱歌、舞劍、遊戲攻略——基於互聯網分享文化的“傳播快樂”之舉,豐富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大到文化傳承,國防事業,也可以利用直播等方式,進入普通大眾視野。

2017年5月至今,多個平臺開通“非遺手藝人”直播頻道,用精巧繁複的傳統工藝製作過程吸引網友。在九零後、零零後紮堆的直播平臺上,“傳統”終於也年輕了一回,甚至在不經意間促成一段“師徒關係”,尋得手工藝文化的傳承人。

軍隊利用直播向網友展現諸如唱軍歌,吃大鍋飯,第一次打靶等軍旅日常,讓軍人的形象更加“原汁原味”,生動、立體、可感。“零零後”新兵們看到同齡人的點贊和評論,閒暇時線上參與國防知識普及,都更能堅定為國防事業奉獻的信念。

正如《解放軍報》微信公眾號“八一評論”12月10日發表的評論文章《網路直播進軍營,是跟進還是跟風?》所言:“網路直播到底是阿裡巴巴的寶盒,還是潘朵拉的魔盒?關鍵取決於如何運用、管理這一新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