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足協新政深度解析:“政績工程”是誤讀,足球改革是全面系統工程

12月22日,在武漢舉行的“職業俱樂部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會議”上,足協公佈了多項改革措施,包括2018賽季的U23新政和外援新政,這兩項新政也成為焦點,不少球迷認為,足協的措施是胡鬧,

是政績工程,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相反,足協的各項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U23新政和外援新政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只不過事關聯賽,引發了球迷普遍的關注。

杜兆才全面負責中國足球改革

在這次會議上,足協披露的改革措施超過15項,涵蓋足協內部改革、2018中超聯賽政策、未來中超聯賽走向、青訓體系,

以及女足等5個大項,15個小項的措施。

大部分球迷的關注點被U23新政、外援新政,以及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等措施吸引,但實際上,足協改革的核心不止如此。

首先,足協此次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中國足球發展的方方面面,從基礎的青訓,到管理機構也就是足協的改革,然後才是聯賽的改革,而足協的發力點,就目前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

青訓是重中之重,是足球發展的最基礎工程,也是足協改革的最重點所在;其二,足協機構改革涵蓋範圍極廣,尤其是涉及青訓和聯賽的青少部和職業聯賽執行局,進行了細分,凸顯了足協的針對性;其三,在聯賽改革中,也不僅僅是U23新政和外援新政,比這兩項新政更重要的是控制泡沫化,當然,對於中國足協來說,這是最為艱難的一項任務;其四才是U23新政,
通過此項新政為奧運會預選賽和世界盃預選賽培養人才。

足協新政在武漢誕生

很多球迷把注意力放在U23新政方面,但實際上,它只不過是眾多措施中的一項,而且足協也認識到,U23新政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短期內,U23新政是為了應對青訓薄弱、年輕隊員培養困難而出臺的,

但這種強制性的措施畢竟是臨時措施,有消息顯示,等中國青訓體系完善之後,足協在年輕隊員培養方面的新政會趨於寬鬆,比如,通過一線隊報名名單、18人報名名單等非強制性措施來促進年輕隊員培養。

道理很簡單,目前一個賽季一支球隊會使用22名左右的隊員,如果足協規定一線隊報名25人(國際足聯一直建議中國足協實施一線隊報名25人的政策,

該隊註冊的21歲以下球員可以隨時徵調到一隊),其中包括6名U23球員、3名U21球員,意味著一個賽季下來,至少有3名年輕球員會獲得機會,如果年輕球員水準提高,俱樂部為了長遠的發展,年輕球員自然會獲得更多的機會。

青訓發展是根本之路

所以,U23新政固然會引發爭議,但它畢竟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或者說無奈之舉,未來幾年會繼續存在,但隨著青訓基礎的夯實,這項新政會逐漸趨於寬鬆。

總體而言,足協此次推動的多項改革非常系統,且有很好的前瞻性,但不可否認的是,落實是難點所在,尤為困難的是引援調節費的監管和落實。

所以,U23新政固然會引發爭議,但它畢竟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或者說無奈之舉,未來幾年會繼續存在,但隨著青訓基礎的夯實,這項新政會逐漸趨於寬鬆。

總體而言,足協此次推動的多項改革非常系統,且有很好的前瞻性,但不可否認的是,落實是難點所在,尤為困難的是引援調節費的監管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