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唐朝時期,人們生活中如何健身

體育事業自春秋戰國時期就發展起來,到了唐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成為體育事業的黃金時代。無論皇親國戚還是平頭百姓,乃至軍隊士兵,體育運動成為唐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蹴鞠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約十萬年前的丁村文化遺址首先出土,四萬年前的許家窯文化遺址大量出現。石球最早是狩獵工具,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及鏤空的陶球。蹴鞠傳說為黃帝所作:“蹴鞠,傳言黃帝所作(劉向《別錄》)”。明《太平清話》也記載:“踏鞠始於軒後,軍中練武之劇,以革為元囊,實以毛髮”。是說蹴鞠始于黃帝,開始用於軍事訓練。

鞠是用皮子做成圓形,裡面裝滿毛髮。戰國帛書有黃帝殺死蚩尤以後,“充其胃以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的記載。

到了唐代蹴鞠運動進一步發展,有了很多玩法,包括:單球門和白打(不用球門的蹴鞠)。而且寒食節(古時節日,在清明節前一二日)幾乎成為唐代“法定踢球日”。

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裡。”

唐代上至皇帝朝臣下至平明百姓,無論是朝廷宴樂還是民間消閒,到處可見蹴鞠的身影,甚至常常出現“球不立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2、 踏歌

踏歌是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間,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興起,到了唐代更是風靡盛行。古代人們在勞動之餘,大家聚集在一起邊歌邊舞,

以調整疲勞的身心。

“踏歌”的得名和流行最早是從唐代起始的,當時,在上元等節日都會舉行盛大規模的踏歌活動。如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唐睿宗舉辦了一場千餘人參加的踏歌活動,人們於燈輪下踏歌三天三夜。張祜的《正月十五夜燈》也稱:“千門開鎖萬燈明,

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唐代民間百姓更是喜愛踏歌,因為這種舞蹈不拘場地,不限人數,各種場合都可以隨時聚在一起牽手踏地隨歌起舞,盡情地抒發感情。熱鬧時幾百人幾千人歡歌徹夜達旦,甚至接連幾天“踏歌”不散,盡興盡歡。“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反映的便是鄉間村民徹夜踏歌的歡快情景。

3、 拔河

拔河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拔河這項活動,不過在那時不叫拔河,而稱為“鉤強”或“牽鉤”,後演變為荊楚一帶民間流行的“施鉤之戲”。

拔河原本是軍隊中的一中訓練方式,在唐代,由於皇帝的提倡,拔河活動較多,開始盛行於民間。每年正月十五都會舉行拔河比賽,並且還進一步做了規範。《新唐書·兵志》載:“六軍宿衛皆市人,富者販繒采,食梁肉,壯者為角抵、拔河、翹木、扛鐵之戲。”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說明到了唐代,正式有了拔河之名,而且拔河已經成為廣泛流行的“風俗”活動,民間通常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拔河活動。

一次唐玄宗舉辦了一場拔河,有上千人參加,還特地邀請各國使節前來觀看。這次千人拔河活動開始後,鼓聲震天,喧聲雷動。圍觀的百姓和外蕃使節莫不驚駭。進士薛勝也被這種氣氛感染熱血沸騰,做了篇《拔河賦》,為記錄下了當時壯麗的場景。

千餘人拔河,武將擊鼓,文官裁判,兩邊壯士使盡全力,相持不下,場上塵土飛揚,官員們看得忘記了桌上的美食,將士們歡聲雷動,觀戰的匈奴使節嚇得一再下拜,曰:“君雄若此,吾國其亡。”

並且還進一步做了規範。《新唐書·兵志》載:“六軍宿衛皆市人,富者販繒采,食梁肉,壯者為角抵、拔河、翹木、扛鐵之戲。”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說明到了唐代,正式有了拔河之名,而且拔河已經成為廣泛流行的“風俗”活動,民間通常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拔河活動。

一次唐玄宗舉辦了一場拔河,有上千人參加,還特地邀請各國使節前來觀看。這次千人拔河活動開始後,鼓聲震天,喧聲雷動。圍觀的百姓和外蕃使節莫不驚駭。進士薛勝也被這種氣氛感染熱血沸騰,做了篇《拔河賦》,為記錄下了當時壯麗的場景。

千餘人拔河,武將擊鼓,文官裁判,兩邊壯士使盡全力,相持不下,場上塵土飛揚,官員們看得忘記了桌上的美食,將士們歡聲雷動,觀戰的匈奴使節嚇得一再下拜,曰:“君雄若此,吾國其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