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似水流年(散文)

似水流年

時間象一條長長的河。這是人家的比喻,儘管不十分貼切,由於找不到更恰當的詞句,姑且借用一下。如此說來,我們人類就該是這時間河水裡浮游著的生物了。我們被時間的河水浸沒著,

以致於看不到時間的源頭,見不著時間的終點,甚至常常感覺不到時間存在於何處。

時間是什麼?或者時間又到底象什麼?能抓一把嗎,能抓一把的話就抓一把來捧在手裡瞧一瞧;能咬一口嗎,能咬一口的話就咬一口來細嚼慢嚥地嘗一嘗。

不知有誰聞到過時間的味道沒有,是香還是臭?也不知有誰見到過時間的色彩沒有,是妍還是媸?時間的腳步聲也許有人聽到過了,說是“滴答滴答”的。其實,這怎麼可能呢!人們對時間的印象,與其說是看見了時間本身,不如說是感受了萬物的變化運動。運動只是時間的載體、時間的軀殼。人的靈魂有誰見過嗎?人們見到的只是被靈魂支配著的肉體。時間是宇宙的靈魂,
時間同樣沒法看見。我們能看見的只是受時間主宰著的萬物的運動。靈魂的形象,只能在人們腦子裡塑造,同樣,時間的模樣也只是存在于人們的思維之中。因此,對於時間的體驗,各人的感受自有不同。

既然肉體是由靈魂支配著,那麼,瞭解靈魂的唯一途徑就只能是瞭解肉體的行為了。

同樣,我們對於時間的瞭解,也只能借助於對物質運動的理解了。假使我們生活在太空,不食人間煙火,感受不到日出日落,也沒有地球上的萬物生命為伴,那我們對時間的理解將是怎樣的一副情形呢?放開思緒仔細地想想看,想過之後,是不是有一種時間只相對於生命而言才有意義的感覺產生呢?應該是的。至少我就有這樣的感覺。
我不禁要問:時間是不是因生命的存在而存在,或者曾經是為創造生命而開始存在?如果沒有了生命或者創造不出生命,時間對於宇宙來說又有什麼價值呢?難道說人們的肉體死去之後,人的靈魂還存在嗎?我想,沒有生命也不創造生命的宇宙,時間是不配存在的,至少也是沒有意義的。

時間啊,你是不是為生命而來,再或者生命就是為賦予你存在的意義而得以誕生?時間應該是和生命血肉相連密不可分的了。生命就是時間,時間就是生命。如果撇開生命來談時間的話,那我們的先人孔夫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歎便顯得荒誕可笑了。按照哲學家的觀點,時間是無始無終的;無始無終的時間,應該是流不完逝不盡的,有什麼值得可惜的呢?這個邏輯顯然不對。孔子站在河邊面對流動的河水究竟在感歎什麼呢?不言而喻,孔子感歎的是人的壽命相對於生生不息的生命流程來說是短暫的,或者說人的壽命相對於流逝不盡的時間來說是短暫的。寫到這裡,我該為自己感到驚呼了。我到底知道時間有多長的了——時間的長度就是創造生命和繁衍生命的全過程。時間的源頭就該在宇宙準備孕育生命的那一刹那裡;時間的終結也該在宇宙中所有生命的終結之時。——這個命題,只算是我個人對時間的理解。我不是哲學家,不想把這個命題強加於人。

現在,我發現自己已立於時間之河的水面上了。我弄清了時間的源頭,也知道了時間未來的盡處。那麼,我是不是可以把時間捧在手裡數一數了呢?這我可辦不到。就象我沒法數清河裡的水一樣,況且江裡湖裡海裡還有更多的水呢!但我能從中提出一桶水來;一桶水有多少滴我還是可以數得清的。如果能把時間用容器盛裝起來的話,那屬於自己生命的全部時間,就應該只相當於一小桶了。我雖然無法計算出所有時間,但屬於自己生命的那“一桶”時間我還是該數得清楚的。先用年作單位算一算:30年、50年、80年、100年了不得了;年的零頭部分再用月日時分秒,秒的零頭再用瞬……,相當於水的一滴的時間是一瞬,相當於水的一桶的時間是一生。誰的一生會長生不老到數不清呢?一年就三百六十五天,只等於地球繞太陽一圈。儘管這種循環往復的轉圈在太空中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但我們卻感受到了地球的四季變化,也感受到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成長與衰老。

假使我們把眼光只遙望天空;看著雲彩看著太陽,看著月亮看著星星,那我們就只能獲得一種時間在流動的單調感覺,便失去了欣賞時間色彩的樂趣了——時間的色彩是美麗的,因為時間只屬於生命,難道有誰會否定生命的存在是一種美麗麼?生命的美,不單是青春的美、花兒的美,生命的一切形式都有是美麗的。豐富多彩的生命變化,便是時間的色彩。時間的味道又該如何呢?這可要請教耄耋之年的老人了,他們是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的。(本該請教千年不死的海龜,或萬年長青的松柏,遺憾的是它們聽不懂我們人類的語言。)只有耄耋之年的老人才真正懂得時間的味道是苦澀是甜蜜還是平淡。

時間可不可以抓得住呢?時間是抓不住的。不信,你捆一束陽光跪在我的面前,或者捉一隻樹影鎖在我的身邊。不行!我曾經拿著繩子和鐵鍊試過的,枉費了許多心機,的確不行。後來,我發現同時間賽跑是可以的。踏著時間的節拍,順著時間流動的方向——時間的節拍就是生命的節拍,時間的方向就是生命的方向。耕耘、播種、施肥、培育……這些都有是時間的節拍生命的節拍。該開花的時候就噴香吐蕊,該結果的時候就掛果懷胎,不要誤了生命的季節。這樣,又算得上是把抓不住的時間給抓住了。然而,人們不是生活在時間流動的模擬箱裡的,對時間的感知,終究要靠每個人自己去認真地體驗。時間啊,你到底是什麼?你這個鬼精靈!我簡直沒法明晰地把你介紹給別人,我只能告訴別人我對你那些膚淺的感覺。

感受時間的方式很多。摸摸自己的脈搏,聽聽嬰兒的啼哭,留心路邊的小草……最直接的方法,莫如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眸子,看看自己的臉頰。其實,時間就寫在自己的臉頰上,刻劃在自己的眸子裡。

時間帶走的是生命,感知時間的也只能是生命。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能讀懂時間讀懂生命,但我相信人人都有會明曉這樣一個道理:人沒有兩次生命,時間彌足珍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見,黃金有價生命無價。明朝的文嘉先生(我不知道文嘉是誰,姑且稱為先生),作過兩首詩,一是“今日詩”,一是“明日詩”。這兩首詩,可謂對時間對生命有至高的領悟,我十多年前把它抄錄在自己的筆記本裡,一直受到很大的啟迪。不妨轉述如下:

今日複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流年似水。我們該如何面對真正屬於自己的那“一桶”為數不多的時間之水呢?看,它正在一刻不停地從我的筆尖下汩汩地流走呢……匆匆忙忙、忙忙匆匆的!

有什麼值得可惜的呢?這個邏輯顯然不對。孔子站在河邊面對流動的河水究竟在感歎什麼呢?不言而喻,孔子感歎的是人的壽命相對於生生不息的生命流程來說是短暫的,或者說人的壽命相對於流逝不盡的時間來說是短暫的。寫到這裡,我該為自己感到驚呼了。我到底知道時間有多長的了——時間的長度就是創造生命和繁衍生命的全過程。時間的源頭就該在宇宙準備孕育生命的那一刹那裡;時間的終結也該在宇宙中所有生命的終結之時。——這個命題,只算是我個人對時間的理解。我不是哲學家,不想把這個命題強加於人。

現在,我發現自己已立於時間之河的水面上了。我弄清了時間的源頭,也知道了時間未來的盡處。那麼,我是不是可以把時間捧在手裡數一數了呢?這我可辦不到。就象我沒法數清河裡的水一樣,況且江裡湖裡海裡還有更多的水呢!但我能從中提出一桶水來;一桶水有多少滴我還是可以數得清的。如果能把時間用容器盛裝起來的話,那屬於自己生命的全部時間,就應該只相當於一小桶了。我雖然無法計算出所有時間,但屬於自己生命的那“一桶”時間我還是該數得清楚的。先用年作單位算一算:30年、50年、80年、100年了不得了;年的零頭部分再用月日時分秒,秒的零頭再用瞬……,相當於水的一滴的時間是一瞬,相當於水的一桶的時間是一生。誰的一生會長生不老到數不清呢?一年就三百六十五天,只等於地球繞太陽一圈。儘管這種循環往復的轉圈在太空中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但我們卻感受到了地球的四季變化,也感受到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成長與衰老。

假使我們把眼光只遙望天空;看著雲彩看著太陽,看著月亮看著星星,那我們就只能獲得一種時間在流動的單調感覺,便失去了欣賞時間色彩的樂趣了——時間的色彩是美麗的,因為時間只屬於生命,難道有誰會否定生命的存在是一種美麗麼?生命的美,不單是青春的美、花兒的美,生命的一切形式都有是美麗的。豐富多彩的生命變化,便是時間的色彩。時間的味道又該如何呢?這可要請教耄耋之年的老人了,他們是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的。(本該請教千年不死的海龜,或萬年長青的松柏,遺憾的是它們聽不懂我們人類的語言。)只有耄耋之年的老人才真正懂得時間的味道是苦澀是甜蜜還是平淡。

時間可不可以抓得住呢?時間是抓不住的。不信,你捆一束陽光跪在我的面前,或者捉一隻樹影鎖在我的身邊。不行!我曾經拿著繩子和鐵鍊試過的,枉費了許多心機,的確不行。後來,我發現同時間賽跑是可以的。踏著時間的節拍,順著時間流動的方向——時間的節拍就是生命的節拍,時間的方向就是生命的方向。耕耘、播種、施肥、培育……這些都有是時間的節拍生命的節拍。該開花的時候就噴香吐蕊,該結果的時候就掛果懷胎,不要誤了生命的季節。這樣,又算得上是把抓不住的時間給抓住了。然而,人們不是生活在時間流動的模擬箱裡的,對時間的感知,終究要靠每個人自己去認真地體驗。時間啊,你到底是什麼?你這個鬼精靈!我簡直沒法明晰地把你介紹給別人,我只能告訴別人我對你那些膚淺的感覺。

感受時間的方式很多。摸摸自己的脈搏,聽聽嬰兒的啼哭,留心路邊的小草……最直接的方法,莫如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眸子,看看自己的臉頰。其實,時間就寫在自己的臉頰上,刻劃在自己的眸子裡。

時間帶走的是生命,感知時間的也只能是生命。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能讀懂時間讀懂生命,但我相信人人都有會明曉這樣一個道理:人沒有兩次生命,時間彌足珍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見,黃金有價生命無價。明朝的文嘉先生(我不知道文嘉是誰,姑且稱為先生),作過兩首詩,一是“今日詩”,一是“明日詩”。這兩首詩,可謂對時間對生命有至高的領悟,我十多年前把它抄錄在自己的筆記本裡,一直受到很大的啟迪。不妨轉述如下:

今日複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流年似水。我們該如何面對真正屬於自己的那“一桶”為數不多的時間之水呢?看,它正在一刻不停地從我的筆尖下汩汩地流走呢……匆匆忙忙、忙忙匆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