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坑殺就是將敵人活埋?在真實的歷史之中絕非如此簡單!

古代有個屢見不鮮的詞語叫做“坑殺”,這是古代戰爭中專門用來對付投降或者被俘虜的敵人的。但“坑殺”這個詞語是否就是我們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挖坑活埋呢,對此古籍中也有記載,

據《史記》記載:“坑殺”一詞記作“阬殺”,該字,在古代典籍中解釋為:“阬,門也。”那個時候是還沒出來“坑”這個字的。但很明顯這裡的“阬”字明顯與“坑”不是一個含義,是指門的意思。

那麼阬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起一個大家都很熟悉人—公孫起,

又名白起,他是戰國時代的軍事家,曾為秦若昭王在六國的戰場上征戰。在我國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中,這位秦國猛將白起就曾經阬殺敵國已經投降450000名士兵,其殘忍程度實在是令人髮指!從意義上來講似乎雖然“阬”與“坑”的含義不同,但意思還有有些關聯的。

到了後來,據《漢書》的記載,王莽在篡位之後,就曾經下詔書將那些曾對他持反對意見的臣子,全部以“阬殺”的方式滅其九族。而在這裡他要求把這些人處死後,將屍體用厚土掩蓋,共計修築成為底面積為六丈,高度達到六尺的“京觀”。然後,再在土堆上面再插上六尺的旗杆,旗幟上寫著“反虜逆賊鯨鯢”字樣,以此來震懾其他想要反他的人,由此看來,“阬殺”一詞又與“京觀”是相同的,

這一說法在明朝時期文學家張岱的篇章中得到了驗證。

張岱在自己《夜航船》的篇目中記載有:古代的人殺死賊人之後,往往用黃土覆蓋屍體堆成高大得像門樓一樣的建築物,因此,“坑殺”與“阬殺”,還有“京觀”雖然字面意思不同,

但是本質是相同的。

不得不說,古代用來對待敵人的方式實在太過殘忍,想想把人殺了之後堆的像一座小山一樣,大概見過的人都會感覺到不寒而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