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餃子的發明竟是用來治病的!而冬至吃餃子也是為了紀念他

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人,一言不合就愛吃餃子。

不僅平時愛吃,春節、大年初一、入伏、立冬、冬至更要吃。

另有諺語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你知道為什麼要在冬至這天吃餃子麼?

在冬至當天吃餃子,其實是為了紀念張仲景在冬至這天舍藥救人而流傳下來的習俗。

東漢時,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他常為百姓除疾醫病。

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

後來,他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

此時正值冬季,當他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

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

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

此後,張仲景“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

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來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之恩。

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我們已用不著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北方人對於餃子的特殊感情,不僅是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習俗,象徵著團圓美滿,更是對家的一種情感寄託。它在北方人的心中,獨一無二,不可取代。

(責編:李兆年)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