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書評|生死去來,棚頭傀儡,一線斷時,落落磊磊

現在我吃鴨蛋,都喜歡在鴨蛋上打一個孔,把筷子伸進去挖著吃。這是在初中語文課上,跟著課文《端午的鴨蛋》學會的。它的作者,是汪曾祺。

後來到了高中,發了一本語文課外讀本,

汪先生的《受戒》登於其上,在那本讀本中,唯有《受戒》被我反復的讀,只有它能平靜我躁動的心,而其餘那些小說散文,只適合在心情平靜時去讀。這可能正是汪先生小說的獨到之處。

若論情節,《受戒》基本沒有,活脫脫一篇流水帳,但是汪老先生硬是讓這樣的流水帳開出了花,在他的筆下,小英子和明子之間的愛情單純而美好,沒有矛盾衝突,沒有生離死別,也沒有在我們看來理所應當的開端,

發展,高☆禁☆潮,結尾。

在汪先生筆下,小說與散文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桃花源于這平凡的人間開遍,沸騰的熱血,豪情與壯志,呐喊與哭嚎統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單純平凡的小美好。

引用汪老先生在《小說筆談》中對自己小說結構的總結:隨便。

細微之處見真章,汪先生的小說功底,由此二字略可窺出一二:信手拈來,返璞歸真。這就是汪曾祺小說的特點:去情節化,散文化。

沒有什麼山盟海誓,沒有什麼愛恨情仇,這些“佐料”都是多餘的累贅,看汪先生的小說,就像聽老先生講故事,娓娓道來,不緊不慢,平淡卻也不乏點睛之筆,情節雖突轉卻也在情理之中,一遍遍的細品其滋味能夠不膩煩,這妙不可言的感覺,唯有汪先生能給我。

總而言之,汪先生的小說中,總是離不開平淡----我們現代人最缺少的一種味道。

我們總想著去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總想著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艱苦卓絕努力奮鬥,這並沒有錯,只不過我們忘記了問,為什麼?

於是我們奔波于現實生活而無法逃離,

我們被困於社會規則而無法脫身,忘記了為何出發,如何達到理想的終點?

酸甜苦辣,不得缺少,但是若要形容遍歷人生百態,嘗過悲與喜,哀與樂的汪先生,一杯白開水,最為恰當----平淡的外表下,流淌的是人生百味。

所以他愜意,悠閒,信馬由韁,

適意揮灑。

所以他寫下的,不是美麗的故事,而是美本身。

雖然他愛寫小人物,但是他寫下的不是柴米油鹽,不是家長里短,這位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留下的,是他眼中理想社會的樣子。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筆下的小人物雖平淡,但不市井。每一個都有一股超脫於俗世的精神,其餘作家皆在追憶魏晉名士之風流傲骨,感慨現代社會之信仰缺失,汪曾祺卻放下筆,到田間地頭,街頭巷尾,走走看看,突然一頓,拍手大叫:“嗨呀!你看那個賣鹵煮的老頭,有嵇康之風骨啊!”

這也是汪先生的可愛之處。

在他筆下,知識份子有其清高卻願意融入社會,平民百姓貧苦卻有其樸素純真,商人愛財卻不只知錢財,總之,所有人都有一股跟他一樣的可愛勁。

所以在汪先生的小說中,幾乎沒有明顯的矛盾衝突,哲學思辨是溫和的,人生探討是樂觀的,愛與恨都能得到化解,人們也過的舒適愉快,似乎在他的小說中沒有戰亂與紛爭,即使是悲傷與無奈也會有解決途徑。

所以汪先生愛吃就似乎理所當然了,在這樣純真的環境中,怎麼能缺少美食?他的文章裡很少有不寫吃的時候,而像《得意樓與如意樓》《茶幹》此類作品,全篇就像是在報菜名,卻能寫得簡單有趣富有哲理,且他的厲害之處便在於天南海北,所有菜系無所不包,讓人大開眼界。甚至在《老魯》中從吃薺菜開始,一直寫到吃甲蟲,居然也能讓人躍躍欲試,這由不得你不佩服。

更不用說那些本來就有吸引力的美食,這是我的切身體會:必先填飽肚子再看他的文章----唯有這樣才不至於被其中的美食擾亂心神。

也就是這篇《老魯》,汪先生少見的用第一人稱來寫,寫的很是有趣:

去年夏天我們過的那一-段日子實在很好玩。我想不起別的恰當的詞兒,只有說它好玩。學校四個月發不出薪水,飯也是有一頓沒一頓的吃。

就是在這樣的連工資都發不起的學校中,教員們優哉遊哉,其樂融融,其中原因,既非家國情懷,也非無私奉獻于祖國教育事業。

到這裡來教書,只是因為找不到,或懶得找別的工作。這也算是一個可以棲身吃飯的去處。上這兒來,也無須通過什麼關係,說一句話,就來了。

在那些饑腸轆轆到挖野菜吃甲蟲的知識份子中,一個可愛的老先生的模樣,便躍然紙上了。

想來汪先生的故事大多如此,不論是怎樣的歷史事件,怎樣的思維衝突,於他看來無非只是一個背景,一個舞臺,不論是于山林,於鹵煮攤,於美國時代廣場,其上舞著的,都是一個個可愛的人。

這些也是為什麼他的小說越來越適合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原因,我們都夢想著能夠去到汪先生小說中的世界,都夢想著能成為他小說中描寫的那些人。

的確,這些美好的,純真的,質樸的生活,就像在夢裡,就像是在桃花源中。

如果你哪天迷失了方向,不如去他的書中尋找。

其餘作家皆在追憶魏晉名士之風流傲骨,感慨現代社會之信仰缺失,汪曾祺卻放下筆,到田間地頭,街頭巷尾,走走看看,突然一頓,拍手大叫:“嗨呀!你看那個賣鹵煮的老頭,有嵇康之風骨啊!”

這也是汪先生的可愛之處。

在他筆下,知識份子有其清高卻願意融入社會,平民百姓貧苦卻有其樸素純真,商人愛財卻不只知錢財,總之,所有人都有一股跟他一樣的可愛勁。

所以在汪先生的小說中,幾乎沒有明顯的矛盾衝突,哲學思辨是溫和的,人生探討是樂觀的,愛與恨都能得到化解,人們也過的舒適愉快,似乎在他的小說中沒有戰亂與紛爭,即使是悲傷與無奈也會有解決途徑。

所以汪先生愛吃就似乎理所當然了,在這樣純真的環境中,怎麼能缺少美食?他的文章裡很少有不寫吃的時候,而像《得意樓與如意樓》《茶幹》此類作品,全篇就像是在報菜名,卻能寫得簡單有趣富有哲理,且他的厲害之處便在於天南海北,所有菜系無所不包,讓人大開眼界。甚至在《老魯》中從吃薺菜開始,一直寫到吃甲蟲,居然也能讓人躍躍欲試,這由不得你不佩服。

更不用說那些本來就有吸引力的美食,這是我的切身體會:必先填飽肚子再看他的文章----唯有這樣才不至於被其中的美食擾亂心神。

也就是這篇《老魯》,汪先生少見的用第一人稱來寫,寫的很是有趣:

去年夏天我們過的那一-段日子實在很好玩。我想不起別的恰當的詞兒,只有說它好玩。學校四個月發不出薪水,飯也是有一頓沒一頓的吃。

就是在這樣的連工資都發不起的學校中,教員們優哉遊哉,其樂融融,其中原因,既非家國情懷,也非無私奉獻于祖國教育事業。

到這裡來教書,只是因為找不到,或懶得找別的工作。這也算是一個可以棲身吃飯的去處。上這兒來,也無須通過什麼關係,說一句話,就來了。

在那些饑腸轆轆到挖野菜吃甲蟲的知識份子中,一個可愛的老先生的模樣,便躍然紙上了。

想來汪先生的故事大多如此,不論是怎樣的歷史事件,怎樣的思維衝突,於他看來無非只是一個背景,一個舞臺,不論是于山林,於鹵煮攤,於美國時代廣場,其上舞著的,都是一個個可愛的人。

這些也是為什麼他的小說越來越適合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原因,我們都夢想著能夠去到汪先生小說中的世界,都夢想著能成為他小說中描寫的那些人。

的確,這些美好的,純真的,質樸的生活,就像在夢裡,就像是在桃花源中。

如果你哪天迷失了方向,不如去他的書中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