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綜藝節目的“編劇”也越來越重要

新京報漫畫/高俊夫

【一家之言】

如今,編劇在綜藝節目中的靈魂地位已然得到認可。

尤其是在遊戲類綜藝大潮退去之後,一些依託于強故事性的劇本所打造的“粉絲”綜藝依然屹立不倒,甚至越來越多所謂的小眾綜藝,霸佔了綜藝大戰的一席之地。

好的綜藝劇本能把嘉賓塑造得立體

更早的時候,說真人秀綜藝有“劇本”,似乎是在質疑節目的真實性。但多年的綜藝經驗卻告訴觀眾,一檔能夠經過幾季考驗還讓觀眾念念不忘的綜藝,

一定有優秀的策劃團隊和核心的“編劇”。對於國內觀眾來說,對於除了選秀和競技類意外的節目,也欣然接受了這樣一個角色的存在。尤其是在遊戲類綜藝大潮退去之後,一些依託于強故事性的劇本所打造的“粉絲”綜藝依然屹立不倒,甚至越來越多所謂的小眾綜藝,霸佔了綜藝大戰的一席之地。

國內觀眾第一次強烈地感受到綜藝會講故事這件事,可能要追溯到幾年前的《了不起的挑戰》和《極限挑戰》。

當時《奔跑吧兄弟》正在風頭之上,聚集了各家大牌明星。但“挑戰”系列卻並沒有將節目的重點放在遊戲的比拼和嘉賓的對抗上,而是花了大工夫寫作劇本,與“發生在城市中的故事”巧妙結合。相較之於在每個旅遊景點都做著差不多的遊戲,玩著差不多的梗,“挑戰”系列通過任務和情節深挖嘉賓的人性心理和人生故事,既刻畫了每個嘉賓更加立體的人設,
也表現了他們普通人的那一面。比如《了不起的挑戰》中,經典的重慶棒棒父子塑造了沙溢“慈父”憨厚的形象,而嶽雲鵬下礦井的故事,則體現了以小岳岳為代表的普通人,身上的膽怯和無法克服的弱點。

好的綜藝劇本就像成功的電視劇一樣,能夠塑造嘉賓成為一個立體的人物。而一季又一季的節目更新也不僅僅只是換了幾個嘉賓和節目場景,

而是要能讓觀眾能夠代入其中,看到角色在時間線上的變化。在《極限挑戰》中,張藝興一開始被騙而輸了比賽會忍不住紅眼眶,到如今聰明、靈活、更成熟的形象,也和節目外的他所經歷的事業變化能夠有所呼應。在最新一季中“回到80年代”的主題中,幾位元人過中年的嘉賓,在節目中的真情流露,我們作為觀眾可以真實地看到他們作為普通人所經歷的心理變化——也會有對年紀和未來的擔憂,
也會困于孩子和老人的難題。

而觀眾之所以能夠看到這些,當然都是借助於綜藝節目的劇本。這些節目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話題往往不是依靠某位元明星的爆點,而是能夠在一群人中引發各種各樣的討論,就像好的電視劇能讓觀眾“各取所需”是一樣的。

近期國內綜藝有“影視劇化”的趨勢

上述的綜藝不妨叫做“IP化打造”,依託一組好演員和好劇本,打造屬於自己的風格,換了別的嘉賓和製作恐怕就不是這個原汁原味。想想看,是不是哪怕引進版權的節目,換了嘉賓就能夠讓觀眾忘記原版的風格?但還有一種綜藝本身就具有一定技術性,也就是說,劇本的創作難度大於嘉賓的作用。這個劇本一旦創作成功,節目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最典型的應該就是一季更比一季好的《明星大偵探》,每個嘉賓在抽角色卡時拿到的就是一個屬於自己角色的“劇本”,這可以說是非常接近影視劇的做法了。

《明星大偵探》每一集都結合了不少偵探小說的名家名篇,再加上創新的故事背景,已經做出口碑的系列包括“未來系列”、“No Zuo No Die系列”、“密室系列”。其實,該節目在第一季推出的時候也飽受原作粉的批評,包括“娛樂成分過多”、“探案邏輯不嚴密”等等,但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原因——“故事不過關”。在隨後兩季的調整中,節目組明星去掉了不必要的搞笑效果,故事的複雜性和探案遊戲的難度也被調高了一點,嘉賓在探案上的“專業化”,也就是與故事的融入程度,比起搞笑來說,更加被粉絲看重。

與此類似的還有《咱們穿越吧》,這個節目已經做到第三季了(第三季改名為《穿越吧》),基本上可以納入“文化綜藝”的範疇,有一定門檻所以似乎水花不大,但前兩季的豆瓣評分竟然高達8.9和8.5分。節目裡,嘉賓們需要“穿越”到歷史中去,借助對歷史情境的“體驗”來傳達歷史知識和歷史觀。比如穿越到初唐中體驗驛戶驛兵,感受唐六典,看到造紙和攻城的過程。模仿《琅琊榜》的戰爭場面時,旁白會說,數百萬將士浴血殺敵,才換來邊境和平。

而歷史文化故事進行了合理的改編演繹,這就要求編劇在寫臺本時必須對每一集的歷史情境有一定的瞭解,才能融會貫通,適時地科普又適時地抖包袱。最近大紅的《國家寶藏》,其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也是會“抖包袱”,比如王凱飾演的乾隆調侃自己的“農家樂審美”,就是合理的歷史演繹。既無傷大雅,又準確地戳中觀眾的笑點,以此形成了宣傳點。這些節目的成功背後,一個好的臺本至關重要,一個好的“編劇”至關重要。

這些綜藝節目能夠成長的核心要素是“劇本”,因此即使它經常更換嘉賓,但也不會傷其筋骨,只要嘉賓的陣容足以將劇本上的故事玩轉,那就足夠了。製作組應該也很清楚,節目的粉絲是為了節目的品質而來的,如果放棄核心競爭力,無疑是放棄忠實粉絲群體。

□豆包(傳播學碩士)

打造屬於自己的風格,換了別的嘉賓和製作恐怕就不是這個原汁原味。想想看,是不是哪怕引進版權的節目,換了嘉賓就能夠讓觀眾忘記原版的風格?但還有一種綜藝本身就具有一定技術性,也就是說,劇本的創作難度大於嘉賓的作用。這個劇本一旦創作成功,節目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最典型的應該就是一季更比一季好的《明星大偵探》,每個嘉賓在抽角色卡時拿到的就是一個屬於自己角色的“劇本”,這可以說是非常接近影視劇的做法了。

《明星大偵探》每一集都結合了不少偵探小說的名家名篇,再加上創新的故事背景,已經做出口碑的系列包括“未來系列”、“No Zuo No Die系列”、“密室系列”。其實,該節目在第一季推出的時候也飽受原作粉的批評,包括“娛樂成分過多”、“探案邏輯不嚴密”等等,但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原因——“故事不過關”。在隨後兩季的調整中,節目組明星去掉了不必要的搞笑效果,故事的複雜性和探案遊戲的難度也被調高了一點,嘉賓在探案上的“專業化”,也就是與故事的融入程度,比起搞笑來說,更加被粉絲看重。

與此類似的還有《咱們穿越吧》,這個節目已經做到第三季了(第三季改名為《穿越吧》),基本上可以納入“文化綜藝”的範疇,有一定門檻所以似乎水花不大,但前兩季的豆瓣評分竟然高達8.9和8.5分。節目裡,嘉賓們需要“穿越”到歷史中去,借助對歷史情境的“體驗”來傳達歷史知識和歷史觀。比如穿越到初唐中體驗驛戶驛兵,感受唐六典,看到造紙和攻城的過程。模仿《琅琊榜》的戰爭場面時,旁白會說,數百萬將士浴血殺敵,才換來邊境和平。

而歷史文化故事進行了合理的改編演繹,這就要求編劇在寫臺本時必須對每一集的歷史情境有一定的瞭解,才能融會貫通,適時地科普又適時地抖包袱。最近大紅的《國家寶藏》,其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也是會“抖包袱”,比如王凱飾演的乾隆調侃自己的“農家樂審美”,就是合理的歷史演繹。既無傷大雅,又準確地戳中觀眾的笑點,以此形成了宣傳點。這些節目的成功背後,一個好的臺本至關重要,一個好的“編劇”至關重要。

這些綜藝節目能夠成長的核心要素是“劇本”,因此即使它經常更換嘉賓,但也不會傷其筋骨,只要嘉賓的陣容足以將劇本上的故事玩轉,那就足夠了。製作組應該也很清楚,節目的粉絲是為了節目的品質而來的,如果放棄核心競爭力,無疑是放棄忠實粉絲群體。

□豆包(傳播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