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河猶在,常德安好,虎賁萬歲

穿芷河畔的大小河街是常德人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估計不會有多少人知道它們的來歷。在70多年前,大小河街以及麻陽街是真實存在的,它們蜿蜒在下南門一帶的沅江邊上,

是常德最繁華富庶的地方。1943年11月至12月,在抗擊日軍的常德會戰中,整個老城毀於一旦。所以作為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並沒有遺存多少古建築供我們瞻仰,不是這座城市缺乏文化底蘊,而是這種文化流淌在常德人的血液裡。
​那一年,山河破碎,
74軍五十七師余程萬部奉命堅守常德。此時距日本投降還有兩年,常德作為川黔門戶,是武漢失守後重慶大後方唯一的補給物資集結地,日軍急於佔領常德以動搖中國軍民抗日的決心。同年5月,日軍于距常德不遠的南縣廠窖鎮三天屠殺中國軍民3萬人,慘案震驚中外。有鑑於此,五十七師協助常德縣地方政府,將全城居民轉移出城,常德堅壁清野,城內房屋打通,以備巷戰。
11月18日,三萬日軍從城郊對常德進行合圍,五十七師開始了長達十六晝夜的常德守衛戰!

​現在常德人熟悉的水星樓,曾是我軍的機槍據點,它的怒火讓試圖從沅江強渡的日寇葬身魚腹。小西門,筆架城……一寸山河一寸血,我們腳下的常德,無處不是當年先烈浴血守衛的地方。
我無力描述當年境況的慘烈,只知道五十七師八千虎賁戰至彈盡糧絕,不足百人突圍。那些戰死的英魂,已融入了常德這座城!
​常德會戰抗日紀念碑已經矗立七十多年,陣亡將士在此長眠,也見證了常德的變遷。在上世紀那個癲狂的年代,
烈士陵園的週邊遭到人為損毀,核心區的紀念碑和牌坊也被水泥覆蓋。“兄弟倪于牆,外禦其辱”,時間證明他們不是政治上的敵人,而是中華民族的英雄,英雄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