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時政新聞看不懂不怪你,因為外交辭令是種加密暗語!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在Wezeit」

ID:wezeit-daily

作者 @烏潘潘

你也許聽過,我國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上經常有諸如“強烈抗議”“嚴重關注”“取得了積極進展”之類的外交辭令,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這些詞不痛不癢,

但是在外交領域,每一個字眼都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外交無小事”,在國與國交往的重要場合下,必須使用外交辭令。儘管外交辭令被稱為“沒有錯誤的廢話”,但實際上,外交辭令絕不是廢話,外交上有很多相對固定的習慣表述,就像是密碼一樣,

區別在於你能不能聽出弦外之音。

一|表達態度類

1.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字面意思;

2.我們讚賞——同意一部分;

3.我們尊重——不是很同意;

4.我們持保留態度——不同意;

5.雙方坦率交談——說了很多,但談不攏;

6.雙方交換了意見——各說各的,沒有達成協議;

7.雙方充分交換了意見——我們吵了一通;

8.雙方增進了瞭解——我們承認分歧很大;

9.會談是有益的——我們能坐下來談就很棒棒了;

10.遺憾——不滿;

11.不愉快——我們吵得很厲害;

12.表示極大的憤慨——暫時拿你沒轍;

13.嚴重關切——我們可能要干預哦;

14.不要惹是生非——我們知道你們要挑釁哦;

15.不能置之不理——我們即將干預;

16.保留做出進一步反應的權利——我們會報復哦;

17.我們將重新考慮這一問題的立場——我們的友誼走到了盡頭;

18.拭目以待——最後警告;

19.請於×月×日前予以答覆——×月×日後發生什麼就不一定了;

20.由此引起的後果將由×××負責——我們準備擼袖子;

21.這是我們萬萬不能容忍的——我們擼好袖子了;

22.這是不友好的行動——我們手上的關節按得啪啪響了;

23.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們要動手了;

24.懸崖勒馬——你們真的想被打嗎?

25.勿謂言之不預也——你們準備棺材吧。

以上都是官方媒體中出現過的外交詞彙。最近一些年來,第14條以後的措辭用得很少,18和19幾乎不用,其中18被看作最後警告,19就是大殺器了,自從中國開始韜光養晦、發展經濟之後就沒用過了。

第25條“勿謂言之不預也”就是中國的“阿瓦達索命”,中國政府使用過兩次:一次是1978年越南軍隊對中越邊境的侵犯;另一次是印度軍隊對中印邊境的侵犯。《人民日報》於1962年9月22日發表的社論《是可忍,孰不可忍》和1978年12月25日的《我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兩篇社論裡,都提到了“勿謂言之不預也”這句話,物件是印度和越南,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以《是可忍,孰不可忍》做標題,“勿謂言之不預也”做結尾

2016年7月,針對南海仲裁案,中國祭出一條“中國人民不怕事、不信邪”,也算夠有態度的放話了。

二|意味深長類

還有一些外交辭令,沒有明顯的態度,但是可以聽出弦外之音:

1.擱置爭議——這事兒先別談了;

2.自古以來——這事兒沒商量;

3.不針對有關國家——我說的就是你;

4.關於××問題,建議你向××瞭解——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

5.我不回答假設性問題——這事兒能跟你說嗎?!

6.我們對此不做評論——關我屁事!

三|親疏稱呼類

以下內容整理自鳳凰網@張寒寺,知乎用戶@白心子。

從1996年起,中國開始給建交國家分檔次,起步檔是“單純建交”,然後是“睦鄰友好”,更親密的是“夥伴”,最親密的是“傳統友好合作”。

中國之所以有這麼多夥伴,還分這麼多等級,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奉行的是“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所以中國沒有盟友。但沒有盟友,不代表來者不拒,也不代表一視同仁。

這些夥伴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簡單翻譯一下。

“夥伴”是指可以互相信任,遵守“求同存異”原則的朋友,翻譯一下就是,你愛怎樣是你的事,我愛怎樣也是我的事,我保證不在背後搞你,也相信你不會在背後陰我,要搞,咱就在明面上公開地搞。

“合作”一般專指經濟方面的合作,也就是在商言商,咱們之間,只談生意。你想看航母?自己造去。合作前面的詞綴越多,說明展開合作的經濟領域越廣,比如“全面合作”“深層次合作”,都只是個範圍問題。比“合作”更高級的是“協作”,雙方默契度更高。

“戰略”是指一個國家如何看待當前這個世界,並分配經濟、軍事、安全方面的利益,說白了就是利益分配。

圖:知乎@白心子

以下是中國的夥伴檔次:

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大人不宜的宇宙新聞

感天動地的超正三觀

有追求無節操的冷知識+新技能

4.關於××問題,建議你向××瞭解——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

5.我不回答假設性問題——這事兒能跟你說嗎?!

6.我們對此不做評論——關我屁事!

三|親疏稱呼類

以下內容整理自鳳凰網@張寒寺,知乎用戶@白心子。

從1996年起,中國開始給建交國家分檔次,起步檔是“單純建交”,然後是“睦鄰友好”,更親密的是“夥伴”,最親密的是“傳統友好合作”。

中國之所以有這麼多夥伴,還分這麼多等級,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奉行的是“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所以中國沒有盟友。但沒有盟友,不代表來者不拒,也不代表一視同仁。

這些夥伴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簡單翻譯一下。

“夥伴”是指可以互相信任,遵守“求同存異”原則的朋友,翻譯一下就是,你愛怎樣是你的事,我愛怎樣也是我的事,我保證不在背後搞你,也相信你不會在背後陰我,要搞,咱就在明面上公開地搞。

“合作”一般專指經濟方面的合作,也就是在商言商,咱們之間,只談生意。你想看航母?自己造去。合作前面的詞綴越多,說明展開合作的經濟領域越廣,比如“全面合作”“深層次合作”,都只是個範圍問題。比“合作”更高級的是“協作”,雙方默契度更高。

“戰略”是指一個國家如何看待當前這個世界,並分配經濟、軍事、安全方面的利益,說白了就是利益分配。

圖:知乎@白心子

以下是中國的夥伴檔次:

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大人不宜的宇宙新聞

感天動地的超正三觀

有追求無節操的冷知識+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