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年年有“魚”海南儋州紅魚正在向你“遊來”

紅魚個體大,肉質厚,味道好,是南海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

蔚藍深洋海裡那一抹鮮豔的紅,一直為漁民和廣大食客所喜愛。漁民愛的是它的吉利吉祥,食客討的是那一份“鴻(紅)運當頭,年年有餘(魚)”的期盼。

綠色天然 來自海洋的饋贈

“長坡米爛洛基粽,王五狗肉香透胸,馬井紅魚香破釜,排浦薯香吃肚膨。

”這是一首在儋州流傳甚久甚廣的民歌。民歌中提到的“馬井紅魚”,就是儋州漁業大鎮白馬井出產的紅魚幹。

紅魚,學名叫紅鰭笛鯛,又名紅槽魚、紅雞,是暖水性中下層魚類。生活在水深50米~90米的南海海域,以北部灣水域為盛產區。這種魚體呈橢圓形,稍側扁,一般體長20釐米~40釐米、體重2公斤~3公斤左右。頭較大,體披中大櫛鱗,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眼間隔寬而突起,全身鮮紅色,故得紅魚之俗名。

紅魚之所以成為人們喜愛的美食,主要在於其豐富的營養保健價值。紅魚因掠食小型魚類而生得膘肥體壯,其肉質柔韌滑嫩,厚實少刺,色白味甜,食之異常鮮美。

儋州紅魚肉富含蛋白質,每500克魚中蛋白質的含量相當於600克雞蛋或850克豬肉中蛋白質的含量,且魚肉中的蛋白質結構鬆軟、肌肉纖維結構比較短、水分含量較高,吸收利用率高。

脂類含量低的儋州紅魚肉,

其所含的脂肪大多是不飽和脂肪酸,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紅魚體內還含有豐富的有利於人體智力系統的DHA,營養非常豐富。

儋州紅魚來自海洋捕撈,在生產加工過程中一般通過鹽焗工藝製作,屬於原生態產品,口味純正,健康養生,是無污染的綠色水產品。因為數量較少,得來不易,在眾多海產品中,紅魚是無可爭議的珍品。

釣船捕撈 保證紅魚外形完整

“儋耳龍門激浪千秋多記事,

紅魚灣海波濤萬丈幾經人。”這是儋州熟知紅魚捕撈過程的當地人士撰寫的對聯,揭示了儋州紅魚的來之不易。

千百年來,儋州白馬井、新英一帶的漁民耕海牧漁,在風口浪尖討生活。

紅魚喜歡生活在水深50米~90米處、底質為泥或沙泥的海區,它為肉食性魚類,個體細小的紅三魚、銀米魚等便是它們經常的食物。漁民根據紅魚的遊動習性和食性捕捉紅魚。

“紅魚一般冬季捕撈量比較大。

農曆的11、12月份到正月都是紅魚的豐產期。”49歲的麥民偉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白馬井人,為了生計,13歲便隨大人出海,1992年成為木船的船長。2015年,他加入儋州創華實業有限公司,成為一艘200多噸釣具船的船長,“我們一直採用延繩釣的辦法來捕捉海底的紅魚,就是漁民普遍說的‘刺釣’,即在一根幹線上系許多等距離的支線,利用末端的釣鉤和餌料捕魚。相比拖網的無區別捕撈,這樣對生態的影響較小,同時保證捕撈上來的紅魚新鮮性和外形的完整性。”

“11月份我剛帶著六七個船員從白馬井港出了一趟海,每天下釣三次,收穫了1000多斤紅魚。”麥民偉說,以前出海,一艘船一趟能捕撈四五千斤紅魚,現在一般捕撈量一兩千斤。產量沒有往年多,儋州的紅魚如今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儋州的新英、白馬井是古老而繁華的港口,同時也是海南紅魚盛產區,到深海捕撈漁船數量居全島之首。紅魚基本上一出水面就會死亡,在保鮮技術還非常原始的年代,漂泊在海上的漁民捕到紅魚後,直接在船上剖肚攤開,曬成板形的紅魚幹;或者在魚腹內塞滿海鹽,做成“鹹魚粽”,待靠岸後曬乾。無論是哪種方法製成的紅魚幹,都聞之清香,吃之鹹香,令人回味無窮。

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大漁船購置了大型製冷設備。漁民捕撈紅魚後立即冰凍起來,待靠岸後再解凍加工,人們已經可以吃到新鮮的紅魚了,但紅魚幹仍是大家的最愛。這不僅是一種懷舊的情結,更因紅魚幹醇厚的鹹香。

為了保證紅魚一年四季供應市場,作為紅魚龍頭企業的儋州創華實業有限公司,建設了多個保溫庫、速凍間和預冷庫,在漁汛期大量收購新鮮紅魚並利用冷藏技術進行保鮮,在陽光充足的季節分批醃制、晾曬、加工。

如今的儋州創華實業有限公司,除了組織闖深海、捕大魚,還積極拓展島外市場,讓儋州紅魚產業越做越紅火。

做法多樣 體味儋州味道

海南儋州出產的紅魚是海南的著名特產之一,與豬肉同煮,有山海締結之美稱。紅魚戲五花,即紅魚與五花肉搭配成佳餚,在南宋李光副相居儋六年,主要被當作下酒菜。同時,民間定親禮品,也非幹紅魚不可。儋州紅魚,已成為一種歷史文化的記憶和積澱。

紅魚煲飯,紅燒、清蒸紅魚都是絕美的舌尖體驗,是不可多得的純天然綠色海洋食品。“除紅燒、清蒸等吃法外,我們公司採用傳統的加工工藝,不添加任何食品防腐劑,採用第一時間收購的新鮮紅魚,清洗去鱗,從中間剖開,再用鹽水清洗,在28℃左右的陽光下晾曬三天而成,曬好後的紅魚會有自然的香味。”儋州創華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公司在包裝上下功夫,根據不同消費群體確定大小適宜的分裝產品,實行差異化競爭。分裝後的紅魚包裝更精美,攜帶更方便,為紅魚變身為旅遊產品“伴手禮”打下了基礎。

如今,作為海南省名牌產品,儋州九大農產品之一的儋州紅魚正被儋州市致力於打造成“儋州農業知名品牌”,通過制定生產標準、嚴控產品品質、優化包裝設計、加大宣傳力度等舉措,儋州紅魚的名氣愈發響亮,產品遠銷國內外。

這樣對生態的影響較小,同時保證捕撈上來的紅魚新鮮性和外形的完整性。”

“11月份我剛帶著六七個船員從白馬井港出了一趟海,每天下釣三次,收穫了1000多斤紅魚。”麥民偉說,以前出海,一艘船一趟能捕撈四五千斤紅魚,現在一般捕撈量一兩千斤。產量沒有往年多,儋州的紅魚如今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儋州的新英、白馬井是古老而繁華的港口,同時也是海南紅魚盛產區,到深海捕撈漁船數量居全島之首。紅魚基本上一出水面就會死亡,在保鮮技術還非常原始的年代,漂泊在海上的漁民捕到紅魚後,直接在船上剖肚攤開,曬成板形的紅魚幹;或者在魚腹內塞滿海鹽,做成“鹹魚粽”,待靠岸後曬乾。無論是哪種方法製成的紅魚幹,都聞之清香,吃之鹹香,令人回味無窮。

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大漁船購置了大型製冷設備。漁民捕撈紅魚後立即冰凍起來,待靠岸後再解凍加工,人們已經可以吃到新鮮的紅魚了,但紅魚幹仍是大家的最愛。這不僅是一種懷舊的情結,更因紅魚幹醇厚的鹹香。

為了保證紅魚一年四季供應市場,作為紅魚龍頭企業的儋州創華實業有限公司,建設了多個保溫庫、速凍間和預冷庫,在漁汛期大量收購新鮮紅魚並利用冷藏技術進行保鮮,在陽光充足的季節分批醃制、晾曬、加工。

如今的儋州創華實業有限公司,除了組織闖深海、捕大魚,還積極拓展島外市場,讓儋州紅魚產業越做越紅火。

做法多樣 體味儋州味道

海南儋州出產的紅魚是海南的著名特產之一,與豬肉同煮,有山海締結之美稱。紅魚戲五花,即紅魚與五花肉搭配成佳餚,在南宋李光副相居儋六年,主要被當作下酒菜。同時,民間定親禮品,也非幹紅魚不可。儋州紅魚,已成為一種歷史文化的記憶和積澱。

紅魚煲飯,紅燒、清蒸紅魚都是絕美的舌尖體驗,是不可多得的純天然綠色海洋食品。“除紅燒、清蒸等吃法外,我們公司採用傳統的加工工藝,不添加任何食品防腐劑,採用第一時間收購的新鮮紅魚,清洗去鱗,從中間剖開,再用鹽水清洗,在28℃左右的陽光下晾曬三天而成,曬好後的紅魚會有自然的香味。”儋州創華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公司在包裝上下功夫,根據不同消費群體確定大小適宜的分裝產品,實行差異化競爭。分裝後的紅魚包裝更精美,攜帶更方便,為紅魚變身為旅遊產品“伴手禮”打下了基礎。

如今,作為海南省名牌產品,儋州九大農產品之一的儋州紅魚正被儋州市致力於打造成“儋州農業知名品牌”,通過制定生產標準、嚴控產品品質、優化包裝設計、加大宣傳力度等舉措,儋州紅魚的名氣愈發響亮,產品遠銷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