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車企擁抱人工智慧,看好智慧駕駛,這可能只是假像

智慧駕駛的戰爭,打得正酣

不久前出門問問獲得大眾汽車集團(中國)1.8億美元的投資,完成了D輪融資。同時雙方共同出資成立一家企業,各持股50%。這是國內首次有人工智慧企業與傳統汽車製造商合作的案例。

不過,在國外就並不少見了。比如寶馬整合亞馬遜的Alexa語音助手,富豪與Uber,穀歌、蘋果的智慧駕駛也都從原來謀求自己整車製造,轉向與其它傳統汽車製造商合作,比如賓士、克萊斯勒等企業。

合作是一種方式,另一種則是通過並購、合併人工智慧初創企業。典型的如福特、通用這樣的汽車製造商大鱷。福特投資匹茲堡創業公司Argo AI 10億美金,收購拼車服務商Chartiot;而通用汽車2016年則用5.81億美元收購了自動駕駛初創企業Cruise Automation等。

在2009年,穀歌宣佈開始研發無人駕駛時,尚無對手,不過到今天,卻是對手林立。諸如蘋果、特斯拉、Uber這樣的企業不說,就是傳統汽車製造商也紛紛通過投資、並購,實現在無人駕駛領域的佈局。

這與它們起步晚,技術落後不無關係。與此同時,帶來的就是各大企業彼此之間的人才競爭、官司訴訟等。

傳統汽車製造商在這幾年動作頻頻,出手智慧駕駛,背後究竟是因為這一領域已經走向成熟,抑或只是傳統汽車製造商背後的焦慮,害怕成為汽車界的“諾基亞”?後者的可能性更強。

傳統汽車製造商擁抱AI,更可能是一種焦慮

智慧駕駛現在是否成熟,是否能夠上路,是否足夠安全,

其實並沒有任何人能夠打包票。雖然現在允許無人駕駛汽車進行路路測的國家地區在增加,但正如我以往的文章所說的,智慧駕駛的複雜性,並不在於演算法是否足夠好,而在於人與機器的交互的問題能否解決。

這種交互,並非只是語音能否識別這樣簡單,而是彼此的意圖能否被獲取。規則清楚是一回事,實際的駕駛行為則是另一回事。人可以判斷人的駕駛行為,

但人與機器呢?不知道。雖然現在智慧駕駛看似熱火朝天,但這可能只是一種假像。而這種假像的背後,則是諸如特斯拉、Uber這樣的企業攪動了這一市場。

如果就技術來說,穀歌與特斯拉誰的技術更牛,當然是穀歌的。但是現在誰的智慧駕駛更先上路、更先交付使用,

卻是特斯拉。特斯拉就像一條鯰魚,讓整個汽車領域變得不安。傳統汽車製造商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諾基亞,雖然沒犯什麼錯,卻因為時代變了,然後就硬生生地被淘汰了。

特斯拉會讓哪家車企淪為“諾基亞”

就像蘋果的iPhone改變了手機的發展軌跡,特斯拉的智慧駕駛汽車,雖然不夠好,但憑藉其CEO馬斯克的特殊技能,攪得汽車市場天翻地覆也未可知。而馬斯克因為足夠危言聳聽,足夠傳奇,被視為“約伯斯第二”,是否也不只是一種巧合呢。

現在來看,除了特斯拉始終堅持整車製作外,科技企業與傳統汽車製造商的合作,成為了一種典型模式,而這種模式則是汽車企業發展過程中對未來不可知的焦慮。

所以,不要看人工智慧創業似乎遍地都是,也不要看智慧駕駛現在新聞這麼多,動作這麼多,但虛虛實實之間,誰知道呢。

足夠傳奇,被視為“約伯斯第二”,是否也不只是一種巧合呢。

現在來看,除了特斯拉始終堅持整車製作外,科技企業與傳統汽車製造商的合作,成為了一種典型模式,而這種模式則是汽車企業發展過程中對未來不可知的焦慮。

所以,不要看人工智慧創業似乎遍地都是,也不要看智慧駕駛現在新聞這麼多,動作這麼多,但虛虛實實之間,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