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流傳至今的名門家訓,教育孩子的寶典秘笈

一個人的成敗得益於好的家教,父母的言傳身教遠勝於其他教育。所以一個人的品行如何當看齊父母和家規家訓。我國古代聖賢但凡成名者無不都有好的家教。我們後人當引以來教導自己的子女,

規範自己的言行。給社會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1、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旭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2、歐陽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

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

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3、宋·劉清之《戒子通錄》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

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饑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等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4、宋·司馬光《家范》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

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

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于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

5、宋·劉清之《戒子通錄》

教子有五:導其性,廣其志,養其才,鼓其氣,攻其病,廢一不可。養子弟如養芝蘭:既積學以培植之,又積善以滋潤之。

6、明末清初·朱柏廬《朱子家訓》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

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敬業篇

7、宋·包拯《包拯集》

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工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

8、清·李毓秀《弟子規》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謹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劄記,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牆壁淨,幾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非聖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處事篇

9、清·張履祥《張園先生全集》

忠信篤敬,是一生做人根本。若子弟在家庭,不敬信父兄;

在學堂,不敬信師友,欺詐傲慢,習以性成,望其讀書明義理,向後長進,難矣。

10、宋·朱熹《朱子文集》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

推此求之,亦自合見得五七分。見人嘉言善行,則敬慕而紀錄之。

見人好文字勝己者,則借來熟看,或傳錄之而諮問之,思與之齊而後已。不拘長短,惟善是取。

思與之齊而後已。不拘長短,惟善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