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的“州”是怎麼從省級行政單位降成市級行政單位的?

在中國現在的幾千個常用字中,“州”這個字幾乎只用於地名而不在其他方面使用。但對於中國人來說,“州”這個字卻是一點都不陌生,幾乎在每個省級行政單位都有帶“州”字的地名,

比如貴州、廣州、杭州、鄭州、蘭州、蘇州、通州等等。

不過說起來有意思的是,“州”在最開始的時候是省級行政單位,比如漢朝最小的州也相當於今天的一個省。可是在漢朝之後,“州”的面積和地位越來越小,基本上從省級行政單位降成市級行政單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漢朝之後,中國進入了幾百年的分裂時期,原來漢朝的有些大州就被不同的割據政權所瓜分,比如荊州、揚州在三國時期就被曹魏和東吳各自佔領一部分,因此很多州在某一時期可能會同時分成幾個,比如徐州、揚州、荊州等等。


其次,西晉末年發生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大量人口向南方移民。這些移民往往是以士族門閥為領導,以宗族同鄉的方式形成聚落,最初很難與當地居民融合。因此東晉便在北方移民所住的地方設置“僑州”,導致南方州的數量大幅增加。

同時的北方漢族以士族門閥為核心來抵禦戰亂,而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在漢化過程中,原來很多部落也逐漸演變為士族門閥。十六國的統治者為了安撫和統治這些士族門閥,在他們所住的地方設置州,導致北方州的數量也是大幅增加。

第三,在群雄爭霸的分裂時代,各個割據政權招降納叛、封官賞爵是家常便飯。可是人才很多,官職卻沒有那麼多,中央的核心官員又不能隨便給,這可如何是好?

於是割據政權們想了一個辦法:增加地方官數量。比如原來的一個州分成五個州,不就多出四個州的官職來安排人才嗎?

綜上所述,從漢朝末年到隋朝初年,州的數量從十三個增加到了幾百個。但隋朝的領土面積與漢朝相差卻不大,所以隋朝的“州”就要比漢朝的“州”小很多,“州”自然也就從省級行政單位降成市級行政單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