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包漿”什麼意思,包漿越多錢幣價值就越高嗎?

經常接觸錢幣收藏的藏友在學習的過程中,是不是經常會聽到“包漿”這個詞,還有“生坑”、“熟坑”等等聽著莫名其妙的術語?有收藏錢幣的藏友可能會問,既然大家如此注重“包漿”,

那麼有“包漿”的古幣是不是價值更高?說的俗一點,就是這樣的錢幣是不是能賣個更好的價錢?

這就要看“包漿”是什麼概念。“包漿”其實只是一種比較口語的說法,這指的是文玩藏品表面的氧化層。懂化學的都知道,金屬表面都是會氧化的,只是區別於氧化的程度。

不同材質的錢幣在不同時間段與不同的人為或自然損耗下,其所生成的包漿也不一樣。一般而言,錢幣有挖掘出土的錢幣和人手相傳的傳世錢幣,前者因各種化學反應而腐蝕而形成粗細均勻不一但分部均一的氧化物,稱之為“生坑包漿”;後者因人手把玩而使得氧化層相對具有一定的光澤,氧化層相對比較均勻,被稱為“傳世包漿”。一般從直觀上可以通過包漿看出錢幣是出土還是傳世,
前者通常顯青銅綠,後者則是像髒污漬的黑色鏽跡。

對包漿的重視一般出現在老銀元身上,因為銀元的收藏相對比較熱門。很多現在的年輕收藏者對傳世銀元上黑黑一層的老包漿顯得很抗拒,覺得很髒,於是就想辦法清洗掉。

這是不對的。包漿不僅不會對錢幣掉價,反而會提升其價值,因為這是其歷史的體現,同時也直觀展現其真偽的一面,畢竟老銀元的評級是根據流通磨損的程度來判定的,人為洗去反而會使銀元掉價。這就是為什麼如今還有人刻意給錢幣製造包漿,不管是真幣還是偽幣。但這種人為刻意形成的包漿很容易被去除,而真正的老包漿在一般清洗的情況下是不容易脫落的。

那麼我們在錢幣市場選購銀元這類錢幣藏品時,是不是那些包漿越多的越值錢呢?其實不是。包漿固然是錢幣價值的一個重要參考,但銀元的價值高低的考量是由很多方面構成的,比如款式、品種、年代、面值、品相等等。再好的包漿,也比不過那些未流通的原光老銀元,還有一種帶有脫模黃油氧化層的未流通銀元,其包漿更是被譽為收藏極品。因此,包漿也是有好壞之分,

好的包漿可以加分,但普通的包漿可能並不能給你的錢幣帶來價值的提升。但收藏還是要注意辨別假包漿,這種錢幣對收藏有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