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種植戶朋友放心,明年水稻托市收購價不會大幅下調!

今年的中國糧油財富論壇會議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博士對水稻市場改革的一番話,激起我國農業圈“軒然大波”,主要是針對水稻托市收購改革提出了更加細緻的方案建議:一是水稻不分品種,

統一價格;二是調低價格,配套補貼;三是延遲托市時間。部分農民看到此消息可謂是“透心涼”。早前農民只是知道,近兩年國家將對稻穀收購進行改革,已分別在2016和2017年下調了水稻最低保護價。然而中國糧油資訊網分析師尹秀穎認為,結合當前市場行情,2018年水稻下調至2.4元/公斤的可能性不大,具體的理由如下。

首先,“價補分離”政策恐還不夠完善。近些年糧食的收儲制度已不再適應我國的國情,因此我國政策陸續對糧食實行“價補分離”的機制。其中大豆、玉米就是很好的例子。但近些年的改革中,此舉顯得並不是很完善。如果水稻最低保護價這樣大幅度下調,會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

若水稻托市價大幅度下調,在南方小麥和水稻輪作地區,將面臨土地收益的大幅度下降。

其次,水稻品種為口糧。相對於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籽等經濟作物,水稻和小麥屬於國家口糧,出於我國糧食的絕對安全考慮,2018年稻價也暫不會大幅度的下調。尹秀穎在近期的微信群裡和QQ群裡看到,如今的農戶對於2018年的種植也是顯得十分迷茫,不知該種什麼好。如果只向優質品種種植發展,

以東北為例,今年種植糯稻、黑水稻等品種的,並未達到理想的收益。

再次,近年自然災害頻繁。特別是2017年,我國水稻主產區江蘇、湖南、湖北等地在中晚秈稻上市前夕,連續長達近2個月的陰雨天氣,使得水稻大幅度減產,部分地區糧庫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了等外糧的托市政策。

最後,種植成本上升。相對于其他旱地,水田的種植成本要高於其他品種。並且今年以來我國針對環保檢查力度在不斷加大,特別是化工企業,開工率直線下降。化肥價格大幅上調後無疑增加了2018年水稻種植成本。特別是南方地區,並非是大面積的平原,即使土地流轉、大戶種植也不利於全面的機械化種植,人工成本只增不降也不利於保證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在我國老齡化日益嚴峻的今天,壯勞動力願意務農的可能已占少數。

根據上述4點原因,2018年水稻最低保護價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調,或將只是根據不同品種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調,晚粳稻在今年3元/公斤(國標三等)基礎上下調0.2元/公斤,中晚秈稻在2.72元/公斤基礎上下調0.12元/公斤。特別是早秈稻或將退出國儲的歷史舞臺,取消托市收購,主要是該品種在用途上已不再適用於口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博士只是給予了建議,真正政策公佈要等到2018年2月份正式發文公佈。不過,水稻價格市場化將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農戶要根據自身的情況發展種植。

原創作者:清風 江蘇農業科技報,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是早秈稻或將退出國儲的歷史舞臺,取消托市收購,主要是該品種在用途上已不再適用於口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博士只是給予了建議,真正政策公佈要等到2018年2月份正式發文公佈。不過,水稻價格市場化將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農戶要根據自身的情況發展種植。

原創作者:清風 江蘇農業科技報,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