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京胡同兒裡的那些往事

點擊上方“吃喝玩樂大搜索”可以訂閱哦!

本文作者:世烹聯名廚委秘書長

崇占明

在《北京胡同志》裡對胡同的描述為“胡同,是城市中一種狹長的通道。它是由兩排院落牆體、宅門或倒座房、後罩房的屋牆連成的兩線建築物構成的。在兩排宅第之間,胡同形成了一條隔離空間帶,便於宅院的通風、採光和居民出入。”較為流行的說法是“胡同”來自于蒙古語,即“水井”的意思,或說是“有水井的地方”。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據史料記載,明代時期就多達千餘條,其中內城就有900多條,而外城有300多條。到了清代多達1800多條,民國時發展到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的胡同有2550多條。隨著時代的發展,合併了一些舊的、新命名(改名)了一些,加上拆遷改造,發展至今大約有4000多條胡同。

北京胡同命名很生活化,隨意性強。不像其他城市的胡同街道,有的喜歡用城市名命名,如“南京路”、“廣州路”、“北京路”等,或直接用經緯度命名,像“經十路”、“緯九路”等。而北京的胡同命名則五花八門,比如“柴棒胡同”、“大醬坊胡同”、“秀才胡同”、“米市胡同”、“醋章胡同”等等,還有許多胡同的名字是重複的,

讓許多外地來京的人摸不著門兒,如“扁擔胡同”在北京有11條,“井兒胡同”有10條,北京人自己都暈,就別說外地人了;再比如像“南小街”一在東城朝陽門,另一條在西城西直門;“黃亭子”分別在大紅門附近和京西“軍博”,您說差哪去了;還有些胡同的名字很莫名其妙,如“屎殼郎胡同”(蒙語“甜水井”),“墨河胡同”(蒙語“有滋味的井”)。

北京的歷史、北京的文化、北京的變遷、北京的生活都在北京的胡同裡。

說到胡同,有很多各種各樣的稱謂,從元朝起有“衡通”、“火弄”、“火膧”、“火巷”、“火衡”等說法,其意思就是指街巷、里弄等連接著居民院落的通道,

說白了就是一個街巷的專有名詞。

胡同裡會有很多做小買賣的、手藝人走街串巷,給住在胡同的人帶來了方便,也帶來了樂趣,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的改擴建,這些都消失了,只存留在老一輩人的記憶裡。

『 回家吃飯』

記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城樓房很少,多的是胡同裡的平房組成的大雜院,每到黃昏五六點左右,很多院子的門口便有“回家吃飯”的呼喚,大多是家庭主婦也就是媽媽的呼喚,為什麼中午沒有呢?

因為上學的孩子中午放學回家要趕緊吃飯,完後還要回學校去(那活兒都是就近入學,加上都不富裕,基本是回家吃飯),下午放學後,有閒工夫了,書包往家一放,就出去“瘋”了,那活兒可玩的東西很少,男孩兒一般在胡同裡踢球(小皮球)、玩彈球、拍三角、摔方寶、拍洋畫兒等等;女孩兒則是跳皮筋、跳房子、玩羊拐、翻繩兒、捉迷藏等等。

飯好了,各家的媽媽就會走到院門口喊自家的孩子(那活兒有一個孩子的家庭少),女孩一般取個“玲”、“鳳”、“珍”、“芳”啥的,叫起來還中聽,男孩就亂了,“大(小)軍”、“建國”、“愛國”、“剛子”還好,聽到“三蹦兒”、“狗子”、“三德子”、“二達子”就有點兒“悲催”了,我一個原來的同事小名叫“狗剩兒”,據說名賤好養活!有的家庭孩子多(我見過最多有九個孩子的),叫起來得有底氣,起碼得叫四五個數!

“你還記得嗎,年少的時候,媽媽站在家門口的呼喚,這一聲聲呼喚和媽媽的笑臉,呼喚著我們回家吃飯”。我們就會像小鳥歸巢一般,飛回家裡坐在桌前,無論碗裡盛的是什麼吃起來都無比香甜!

而現在到了吃晚飯的時候,北京胡同裡的呼喚聲,無論在哪兒都已聽不見了,媽媽老了,喊不動了。我們的孩子玩的東西很多、走得很遠,聽不到媽媽的呼喚,得靠手機聯繫啦!

回家吃飯!現在我們已經長大,回家已成為媽媽遙遠的呼喚, 但家裡才有最初最真的溫暖, 那種滋味至今還常駐在舌尖,那聲呼喚永遠會徘徊在耳邊。

『胡同裡的'縫窮的'』

幾年前去揚州,在甘泉路--廣陵路那塊兒看見街邊有修鞋、縫補衣服的攤兒,想起了老北京曾有一種行當叫“縫窮的”。一般在胡同裡,從事這行當的基本都是婦女,以為當時的窮人縫補破舊的衣服為活計。而甘泉路--廣陵路上的縫補衣服的攤兒,則充滿著現代化的氣息,縫紉機、鎖邊機等一應俱全,也不是以補舊衣服為主(現在在街上哪見得到穿有補丁衣服的人啊!),而是改個褲長,修整一下新衣服了。

所謂“縫窮的”是老北京舊時的一個行當,不需要鋪面,一般是挎著一個裝有剪子、針線和零碎布頭等的東西的籃子,帶一把小凳子走街串胡同找活兒,也有坐在自己家門口或街頭小店(胡同裡的小雜貨鋪,亦稱“絨線鋪”)門口,手裡幹著針線活招攬生意,主要是為做力氣活的工匠們縫補衣服,如當時弄不好就會帶回去,第二天再來取。

從事這行當的人,一般都是些貧苦家庭的上歲數的婦女,找不到工作,也不願給家添累贅,靠著嫺熟的針線活,賺點小錢,補貼家用而已。收費也沒有個標準,都是窮人,就是瞧著給,給多少都隨便,來補衣服的工匠或打工的,借縫補衣服的功夫也找個歇腳的地兒,喝個水抽袋煙吾的。

要是趕上一時沒啥活兒,她們手裡也不會閑著,做些鞋墊兒、納個鞋底的,或用零碎布頭做些針線品啥的,雖是零碎布頭但縫合拼接的即合理還都又富有美感,結實耐用。現在這行當算是絕跡了,不信您瞪著眼睛可大街、胡同的找,也找不到穿帶補丁衣服的人,假若是有一個倆的,那是時髦!您沒見洗得發白的仔褲甚至膝蓋破倆大洞的牛仔褲,比新的褲子還貴。

沒有了需求,這行當也就消聲滅跡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修改衣服的店鋪和以前的“縫窮的”有著本質的區別。您要想去修改一件衣服,有時還真就比買件新的還貴!社會發展了,生活水準提高了,一些舊行當是被社會淘汰了。沒啥留戀的,只不過說出來,讓年輕人多知道點老北京胡同裡曾經的往事。

『 磨剪子磨刀的』

(劇照)

一提起磨剪子磨刀的,上年歲的人都會記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京劇【紅燈記】裡的磨刀人,著名的臺詞就是“磨剪子勒---戧菜刀!”。

小時候經常會聽到胡同裡傳來的吆喝聲,磨剪子磨刀的吆喝聲很是響亮,一般磨刀的會扛著一條板凳,板凳前端固定著一塊磨刀石,旁邊板凳腿上拴著一個小鐵桶,裡面有一個用布條做的“小墩布”似的刷子,用來磨刀時“上水”和磨完刀“洗淨”刀身。有的會在板凳的另一頭安一個手搖砂輪,更多的是用一個用“高碳鋼(所謂精鋼)”刀頭做的“戧”菜刀的“武器”,菜刀用久了,刀刃磨鈍了,要先“戧”一下再磨,關於“戧”字,字典裡也沒有合適的解釋,其實就是把刀刃粗“刨”一下的過程,再“細磨”使刀更快。磨刀師傅手裡會拿著一個用很多鐵片做的一個“響器”,晃蕩起來“呱啦,呱啦”的,也有的磨刀師傅會吹起小號,聲音會傳出幾條胡同。

北京的磨刀師傅以河北省河間、交河、獻縣、冀縣人為最多,過去北京磨刀師傅的生意還是不錯的,因為那會兒絕大多數的居民住在胡同裡,居民家、餐飲店、肉鋪、理髮店都是磨刀師傅的主顧,走街串巷進胡同一天磨個十把二十把的不是事。現在磨剪子磨刀的基本見不到了,偶爾碰到的都是一些上了歲數的老師傅,在一些社區門口、餐館門口定點服務,等主顧上門,走街串巷的基本基本見不到了。

『 焊洋鐵壺的』

舊時北京老百姓家裡的生活用品,有很多都會帶一個“洋”字,像“洋火”、“洋蠟”、“洋煙”、“洋車”、“洋灰”等等,家裡燒水的壺叫“洋鐵壺”,因為舊時我們工業不發達,很多鐵製品如鐵壺、水舀子、水汆兒等大多是用進口的“洋鐵皮”(一種白色的薄鐵皮)做的,加上鍋、盆一類的,用久了難免會漏,隨之就出現了專門修修補補的行業,俗稱“焊洋鐵壺的”,這些師傅不只是焊個鐵壺,還修理臉盆、水舀子、各種鐵鍋、鋁鍋等。

解放後,經過公私合營出現了“黑白鐵加工服務部”,增添了“打”煙筒、定制各種煙罩、做鐵皮爐子等各種薄鐵皮加工定制服務。這一行業也納入了國家工種序列裡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不銹鋼的普及以及各種新型材料出現,這一行業已基本退出市場。這裡所說的是就是走街串巷的手藝人。

過去“焊洋鐵壺”的工匠,簡單的就騎輛自行車,後車架綁兩個木頭箱子,裡面裝有工具、鐵皮等,上門服務,補個漏洞、換個壺底、盆底的,會借用戶家的爐子燒個烙鐵。複雜一點不光是“小打小鬧”,還會定制水舀子、水汆、鐵皮煙筒、土簸箕等,出來時推一雙輪小推車,前頭是一方形的木盤,上面有一悶著火的火爐,邊上有幾張白鐵皮,車上掛著幾個水舀子、水汆兒等物件,旁邊有個鐵皮箱子裡面裝著各種工具用具,車子後方是一個風箱,用來吹火用。在車把上倒扣一隻破鐵壺,匠人會邊走邊用木棒有節奏的敲打破鐵壺,喊一聲“有鋼籠鍋換底------”。

有生意時,匠人就會隨地放好車,找個不礙事的地方,擺上傢伙事兒開幹了,不論是補鍋、換底兒還是其他黑白鐵的活,只要到了工匠手裡都不在話下,我喜歡看師傅幹換底兒的手藝,先把舊壺底剪掉,然後用白鐵皮剪個比舊壺底略大的圓,在鐵砧子上用鐵錘慢慢的敲出一個窩起的邊,和舊鐵壺的底嚴絲合縫,用鐵錘敲打咬合,抹上“鉛灰”,滴水不漏,這樣就又能使上幾年。

老百姓的日子就是這樣,新三年,舊三年,修理修理又三年。在手藝人的技能裡、生活中充滿了無限的創造!

本文為吃喝玩樂大搜索特邀崇占明原創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

- 吃喝玩樂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17:00-19:00 北京文藝廣播FM87.6

商務合作電話:18801318005

多的是胡同裡的平房組成的大雜院,每到黃昏五六點左右,很多院子的門口便有“回家吃飯”的呼喚,大多是家庭主婦也就是媽媽的呼喚,為什麼中午沒有呢?

因為上學的孩子中午放學回家要趕緊吃飯,完後還要回學校去(那活兒都是就近入學,加上都不富裕,基本是回家吃飯),下午放學後,有閒工夫了,書包往家一放,就出去“瘋”了,那活兒可玩的東西很少,男孩兒一般在胡同裡踢球(小皮球)、玩彈球、拍三角、摔方寶、拍洋畫兒等等;女孩兒則是跳皮筋、跳房子、玩羊拐、翻繩兒、捉迷藏等等。

飯好了,各家的媽媽就會走到院門口喊自家的孩子(那活兒有一個孩子的家庭少),女孩一般取個“玲”、“鳳”、“珍”、“芳”啥的,叫起來還中聽,男孩就亂了,“大(小)軍”、“建國”、“愛國”、“剛子”還好,聽到“三蹦兒”、“狗子”、“三德子”、“二達子”就有點兒“悲催”了,我一個原來的同事小名叫“狗剩兒”,據說名賤好養活!有的家庭孩子多(我見過最多有九個孩子的),叫起來得有底氣,起碼得叫四五個數!

“你還記得嗎,年少的時候,媽媽站在家門口的呼喚,這一聲聲呼喚和媽媽的笑臉,呼喚著我們回家吃飯”。我們就會像小鳥歸巢一般,飛回家裡坐在桌前,無論碗裡盛的是什麼吃起來都無比香甜!

而現在到了吃晚飯的時候,北京胡同裡的呼喚聲,無論在哪兒都已聽不見了,媽媽老了,喊不動了。我們的孩子玩的東西很多、走得很遠,聽不到媽媽的呼喚,得靠手機聯繫啦!

回家吃飯!現在我們已經長大,回家已成為媽媽遙遠的呼喚, 但家裡才有最初最真的溫暖, 那種滋味至今還常駐在舌尖,那聲呼喚永遠會徘徊在耳邊。

『胡同裡的'縫窮的'』

幾年前去揚州,在甘泉路--廣陵路那塊兒看見街邊有修鞋、縫補衣服的攤兒,想起了老北京曾有一種行當叫“縫窮的”。一般在胡同裡,從事這行當的基本都是婦女,以為當時的窮人縫補破舊的衣服為活計。而甘泉路--廣陵路上的縫補衣服的攤兒,則充滿著現代化的氣息,縫紉機、鎖邊機等一應俱全,也不是以補舊衣服為主(現在在街上哪見得到穿有補丁衣服的人啊!),而是改個褲長,修整一下新衣服了。

所謂“縫窮的”是老北京舊時的一個行當,不需要鋪面,一般是挎著一個裝有剪子、針線和零碎布頭等的東西的籃子,帶一把小凳子走街串胡同找活兒,也有坐在自己家門口或街頭小店(胡同裡的小雜貨鋪,亦稱“絨線鋪”)門口,手裡幹著針線活招攬生意,主要是為做力氣活的工匠們縫補衣服,如當時弄不好就會帶回去,第二天再來取。

從事這行當的人,一般都是些貧苦家庭的上歲數的婦女,找不到工作,也不願給家添累贅,靠著嫺熟的針線活,賺點小錢,補貼家用而已。收費也沒有個標準,都是窮人,就是瞧著給,給多少都隨便,來補衣服的工匠或打工的,借縫補衣服的功夫也找個歇腳的地兒,喝個水抽袋煙吾的。

要是趕上一時沒啥活兒,她們手裡也不會閑著,做些鞋墊兒、納個鞋底的,或用零碎布頭做些針線品啥的,雖是零碎布頭但縫合拼接的即合理還都又富有美感,結實耐用。現在這行當算是絕跡了,不信您瞪著眼睛可大街、胡同的找,也找不到穿帶補丁衣服的人,假若是有一個倆的,那是時髦!您沒見洗得發白的仔褲甚至膝蓋破倆大洞的牛仔褲,比新的褲子還貴。

沒有了需求,這行當也就消聲滅跡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修改衣服的店鋪和以前的“縫窮的”有著本質的區別。您要想去修改一件衣服,有時還真就比買件新的還貴!社會發展了,生活水準提高了,一些舊行當是被社會淘汰了。沒啥留戀的,只不過說出來,讓年輕人多知道點老北京胡同裡曾經的往事。

『 磨剪子磨刀的』

(劇照)

一提起磨剪子磨刀的,上年歲的人都會記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京劇【紅燈記】裡的磨刀人,著名的臺詞就是“磨剪子勒---戧菜刀!”。

小時候經常會聽到胡同裡傳來的吆喝聲,磨剪子磨刀的吆喝聲很是響亮,一般磨刀的會扛著一條板凳,板凳前端固定著一塊磨刀石,旁邊板凳腿上拴著一個小鐵桶,裡面有一個用布條做的“小墩布”似的刷子,用來磨刀時“上水”和磨完刀“洗淨”刀身。有的會在板凳的另一頭安一個手搖砂輪,更多的是用一個用“高碳鋼(所謂精鋼)”刀頭做的“戧”菜刀的“武器”,菜刀用久了,刀刃磨鈍了,要先“戧”一下再磨,關於“戧”字,字典裡也沒有合適的解釋,其實就是把刀刃粗“刨”一下的過程,再“細磨”使刀更快。磨刀師傅手裡會拿著一個用很多鐵片做的一個“響器”,晃蕩起來“呱啦,呱啦”的,也有的磨刀師傅會吹起小號,聲音會傳出幾條胡同。

北京的磨刀師傅以河北省河間、交河、獻縣、冀縣人為最多,過去北京磨刀師傅的生意還是不錯的,因為那會兒絕大多數的居民住在胡同裡,居民家、餐飲店、肉鋪、理髮店都是磨刀師傅的主顧,走街串巷進胡同一天磨個十把二十把的不是事。現在磨剪子磨刀的基本見不到了,偶爾碰到的都是一些上了歲數的老師傅,在一些社區門口、餐館門口定點服務,等主顧上門,走街串巷的基本基本見不到了。

『 焊洋鐵壺的』

舊時北京老百姓家裡的生活用品,有很多都會帶一個“洋”字,像“洋火”、“洋蠟”、“洋煙”、“洋車”、“洋灰”等等,家裡燒水的壺叫“洋鐵壺”,因為舊時我們工業不發達,很多鐵製品如鐵壺、水舀子、水汆兒等大多是用進口的“洋鐵皮”(一種白色的薄鐵皮)做的,加上鍋、盆一類的,用久了難免會漏,隨之就出現了專門修修補補的行業,俗稱“焊洋鐵壺的”,這些師傅不只是焊個鐵壺,還修理臉盆、水舀子、各種鐵鍋、鋁鍋等。

解放後,經過公私合營出現了“黑白鐵加工服務部”,增添了“打”煙筒、定制各種煙罩、做鐵皮爐子等各種薄鐵皮加工定制服務。這一行業也納入了國家工種序列裡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不銹鋼的普及以及各種新型材料出現,這一行業已基本退出市場。這裡所說的是就是走街串巷的手藝人。

過去“焊洋鐵壺”的工匠,簡單的就騎輛自行車,後車架綁兩個木頭箱子,裡面裝有工具、鐵皮等,上門服務,補個漏洞、換個壺底、盆底的,會借用戶家的爐子燒個烙鐵。複雜一點不光是“小打小鬧”,還會定制水舀子、水汆、鐵皮煙筒、土簸箕等,出來時推一雙輪小推車,前頭是一方形的木盤,上面有一悶著火的火爐,邊上有幾張白鐵皮,車上掛著幾個水舀子、水汆兒等物件,旁邊有個鐵皮箱子裡面裝著各種工具用具,車子後方是一個風箱,用來吹火用。在車把上倒扣一隻破鐵壺,匠人會邊走邊用木棒有節奏的敲打破鐵壺,喊一聲“有鋼籠鍋換底------”。

有生意時,匠人就會隨地放好車,找個不礙事的地方,擺上傢伙事兒開幹了,不論是補鍋、換底兒還是其他黑白鐵的活,只要到了工匠手裡都不在話下,我喜歡看師傅幹換底兒的手藝,先把舊壺底剪掉,然後用白鐵皮剪個比舊壺底略大的圓,在鐵砧子上用鐵錘慢慢的敲出一個窩起的邊,和舊鐵壺的底嚴絲合縫,用鐵錘敲打咬合,抹上“鉛灰”,滴水不漏,這樣就又能使上幾年。

老百姓的日子就是這樣,新三年,舊三年,修理修理又三年。在手藝人的技能裡、生活中充滿了無限的創造!

本文為吃喝玩樂大搜索特邀崇占明原創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

- 吃喝玩樂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17:00-19:00 北京文藝廣播FM87.6

商務合作電話:1880131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