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7對老年麻友住一起,“抱團養老”會是一個烏托邦嗎?

文 | 張豐

杭州余杭瓶窯的王阿姨,和老伴一起住在200平米以上的農家小別墅內,由於子女工作太忙,老兩口感到很冷清,他們邀請了其餘6對會打麻將的老人一起居住,目前已經在一起生活了5個月。

對陷入養老焦慮的城市居民來說,這是讓人興奮的烏托邦。其實,這並不是典型的城市故事,“鄉村小別墅”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別墅,而是鄉鎮上像別墅一樣的房子。

王阿姨和她的老朋友們過的也是一種田園生活,自己養雞鴨魚,吃飯聊天打麻將,七家人“抱團養老”的方式,很讓人羡慕。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值得借鑒的養老方案嗎?首先你或者你的一個朋友得有一個夠大的居所;其次,

在經濟上還要做好準備。王阿姨生活在富裕的余杭,參與“抱團養老”的幾家人看起來也比較有錢,大家都沒那麼在乎錢,其樂融融才能出現。

這樣的老年生活對普通白領來說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但是,拋開住別墅、打麻將的具體生活細節,這種“抱團養老”的方式,在精神內核上還是有值得借鑒的地方。那些喜歡炒作概念的,可以把它命名為“共用養老”或者“互助養老”。

▲圖片@都市快報

不管怎樣,這種與朋友們群居的老年生活,都是一種值得嘗試的生活方式。人到晚年,最怕的是淒涼,而和相好的朋友一起,則可以有效地克服這一點。

中國傳統的養老方式是依靠子女,但是在奔向“現代”的過程中,

大家庭的分裂不可避免。

年輕人被工業社會奪走了時間,即便能在同一個城市,也不太可能和年老的父母長時間生活在一起。這不再是一個趨勢,已經變成了現實。

我們必須考慮,自己會怎麼應對老年局面。目前主流的看法是,大家會住進養老院裡,靠著自己的養老金還有大半生的積蓄,度過最後的時光。

在養老院裡,你不得不和那些陌生老年人居住在一起,等待子女週末有空的時候前來探視。

這種境況,可能會解決基本的物質生活(吃飯、居住),但是也有可能會讓人變得更為孤獨,“晚景淒涼”會加倍呈現。

我參觀過上海一個規範的養老院,那裡環境非常好。養老院裡有非常多的長椅,老人們坐在椅子上曬太陽,但是,幾乎所有的長椅上,最多只坐了兩個人。那是老夫妻,他們在這裡仍然相依為命。很少有人和別的老人聊天。

這個場景,讓養老院看上去溫馨而又孤獨——養老院只是一個把老人集中在一起的空間,

老人之間沒有互動,也就無法形成交流,無法形成一個真正的社區。

▲張阿姨擬定了一份居家養老協議;圖片@都市快報

杭州的王阿姨,則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他們的養老方式,既不同于傳統的鄉村養老模式(和子女在一起),又不同於城市的養老院。他們仍然居住在一個由熟人居住的共同體中。

他們有交流,有互助,當然也可能存在老年人之間的勾心鬥角。不過和養老院相比,這裡似乎有著更強的生命力,換一個大眾化的詞就是,他們過得更“幸福”。

在老年社會中,如何形成真正的“老年社區”是一個重要課題。讓老年人和年輕人雜居在一起,或者讓老年人單獨住在一起,都不是太大的問題,問題的關鍵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社會的原子化,形成那種讓人感到溫暖的共同體。

這方面,王阿姨確實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發。比如,有著相似價值觀的朋友們,能否想辦法居住在一個社區裡?除了打麻將,還有哪些生活方式能夠把老年人團結在一起?

老年社會即將到來,但是我們卻還沒有太多適合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呈現出來,年輕人在嘲諷廣場舞的時候,也許需要考慮,當你老了,你應該怎麼辦。

編輯:新吾 實習生:李瀚偉 校對: 郭利琴

既不同于傳統的鄉村養老模式(和子女在一起),又不同於城市的養老院。他們仍然居住在一個由熟人居住的共同體中。

他們有交流,有互助,當然也可能存在老年人之間的勾心鬥角。不過和養老院相比,這裡似乎有著更強的生命力,換一個大眾化的詞就是,他們過得更“幸福”。

在老年社會中,如何形成真正的“老年社區”是一個重要課題。讓老年人和年輕人雜居在一起,或者讓老年人單獨住在一起,都不是太大的問題,問題的關鍵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社會的原子化,形成那種讓人感到溫暖的共同體。

這方面,王阿姨確實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發。比如,有著相似價值觀的朋友們,能否想辦法居住在一個社區裡?除了打麻將,還有哪些生活方式能夠把老年人團結在一起?

老年社會即將到來,但是我們卻還沒有太多適合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呈現出來,年輕人在嘲諷廣場舞的時候,也許需要考慮,當你老了,你應該怎麼辦。

編輯:新吾 實習生:李瀚偉 校對: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