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父母對孩子而言都是有效期限的,充滿愛的陪伴,是最好的親子教育

前些天約朋友琿琿一起吃飯,那個在事業上叱吒風雲的女強人卻一臉憔悴,

一臉憂愁。

細細詢問下才知道,原來因為拼事業,她不得不在長達三年多的時間裡,將兒子寄養在奶奶家,每到過年才回家和親人團聚一次。

當現在終於擁有了穩固的事業,能為孩子創造一個更良好的成長環境時,卻發現自己的孩子早已變得自己都快認不出來了。

兒子越來越不聽話,奶奶也管不住了,孩子的成績也一塌糊塗,放假了每天在家打遊戲,

作業也不寫。

她看不下去了,就批評兒子不要整天玩兒遊戲不學習,沒想到兒子卻和她吵了起來,她被氣得膽結石發作,疼了整整一夜。

孩子爸爸則生氣地扇了兒子一巴掌,沒想到孩子不僅不畏懼,反而給他甩臉色,摔門而去,幾天沒有回家。

她很是傷心,這麼多年辛苦地在外打拼,就是想多掙點錢,讓一家人將來能過上好日子。

她現在最懊悔的事情,就是不該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期,

拋下他去為自己的事業闖蕩。

龍應台曾說“我們與孩子的緣分,是一個漸行漸遠的過程。”每個孩子在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都是有限度的,他需要你陪伴的時間可能並不長。

之後漸漸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世界,同學、朋友、學業、理想、愛人......他留給你的時間越來越少,和你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我們常常感慨,不要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卻忘了,父母和事物一樣,

對孩子而言都具有有效期限。

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親子教育。

作為孩子的父母,你有多久沒有好好陪過你的孩子了?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父母們面臨著最複雜、最不知所措的難題:

我們是飄一代:和父母,和愛人,和孩子,時常演繹著雙城甚至三城故事。

我們是“421”一代:四個老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的家庭結構,讓教育方式充滿了代際衝突。二胎的開放,也許可以緩解,但不易解決。

我們是手機黨一代:人人都有網路和手機依賴症,生活退化為網路社交生態,周圍遍佈點贊黨。

世界越來越大,家庭越來越小。網路社交越來越活躍,陪伴家人越來越稀缺。牽著孩子的手,和孩子一起大笑,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童年期、青春期,

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父母的陪伴都不能缺位。

父母陪伴的缺席,會極大的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然而,我們平時又是怎麼陪伴孩子的呢?

帶孩子去遊樂場所,讓孩子自己去玩,自己找朋友玩,而父母卻盯著手機專心致致,一副全然忘了孩子的樣子。

參加某些親子活動,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或讓孩子獨自研究什麼新奇的小項目,而父母則忙於接電話,忙於安排工作,忙得讓孩子不敢打擾。

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很多孩子看似笑靨如花,幸福快樂,沒有留守的傷痛,也沒有物質的匱乏,但卻無比“孤獨”,無比“焦躁”。因為雖然父母在身邊,但依然缺陪伴、缺關注、缺愛。

我們的陪伴,僅是保證了孩子的安全,滿足了孩子的吃喝,驅趕了孩子的黏擾及依賴,但這些都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質滿足,更不是說教和監督。

那麼,什麼樣的陪伴,才是好的陪伴呢?

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認為,好玩的陪伴一定是好的陪伴。如果這個陪伴裡缺乏娛樂精神,那麼這個陪伴一定是無效的。

父母在與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應該更注重與孩子更多的趣味性,而不應該過於嚴肅。

曾被大家稱為“最拉風的父親”貝克漢姆,即使在忙到不可開交的時候,仍舊會抽空回家與孩子一起玩模型。

在他看來,用遊戲的方式與孩子相處,不僅可以引導孩子的興趣,而且還可以在遊戲的過程中可以更快的加深父母與孩子的感情。

忙於安排工作,忙得讓孩子不敢打擾。

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很多孩子看似笑靨如花,幸福快樂,沒有留守的傷痛,也沒有物質的匱乏,但卻無比“孤獨”,無比“焦躁”。因為雖然父母在身邊,但依然缺陪伴、缺關注、缺愛。

我們的陪伴,僅是保證了孩子的安全,滿足了孩子的吃喝,驅趕了孩子的黏擾及依賴,但這些都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質滿足,更不是說教和監督。

那麼,什麼樣的陪伴,才是好的陪伴呢?

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認為,好玩的陪伴一定是好的陪伴。如果這個陪伴裡缺乏娛樂精神,那麼這個陪伴一定是無效的。

父母在與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應該更注重與孩子更多的趣味性,而不應該過於嚴肅。

曾被大家稱為“最拉風的父親”貝克漢姆,即使在忙到不可開交的時候,仍舊會抽空回家與孩子一起玩模型。

在他看來,用遊戲的方式與孩子相處,不僅可以引導孩子的興趣,而且還可以在遊戲的過程中可以更快的加深父母與孩子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