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古代打仗善用計策,為何歐洲卻傻站成2排對射呢?有2個原因

“狼煙起江山北望,龍旗卷 ,馬長嘶,劍氣如霜”每每想起這首歌時,都能想起那些浴血奮戰的將士,想起楊門一家忠烈,楊家兒郎為國捐軀,女子掛帥,巾幗不讓鬚眉。不經讓我們感歎古人的智慧,

古代中國用計策打仗,歐洲卻傻站兩排,這是為什麼呢?

究其原因有兩個:

1、中國在戰國時候就有了《孫子兵法》,戰術思想很先進。

在先秦時期,我們打仗方式並不先進,就跟中世紀的歐洲差不多,。就比如古希臘和古羅馬軍隊交戰的時候,他們就是下戰書,

約定好時間地點,形成一個軍陣,毫無章法在戰場上一通互砍,唯一的不同就是指揮官如何指揮和部署騎兵和步兵的作戰而已。

到了戰國時,改變了這種作戰方式,諸侯國混戰,如果打仗沒有謀略,就是犧牲將士的性命,葬送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才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儘管歐洲也採用了迂回、偷襲等計策,如果要跟中國比,不在一個檔次上。

2、文化不同造就的戰術不同

“不戰而屈人之兵”我們從小就聽說過,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就是盡最大努力去最大程度減少傷亡和破壞,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場戰爭交戰雙方的兵力超過百萬,但最終趙國戰敗了,秦軍並不是靠人數取勝的,

而是用了反間計利用他們之間的不信任讓趙軍換帥,讓敵人深入製造慘敗的假像,以2.5萬人的奇兵使趙軍慘敗。

所謂上兵伐謀是上上簽,而廝殺攻城是下下簽。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本小說,但整本書都貫穿了打仗的戰術計策,書中的中國人打仗講究計策。但西方的還是以功利為主,強調征服和掠奪茹毛飲血的狀態。

看過18、19世紀歐洲戰爭片的人一定知道:交戰雙方還會奏樂進入戰場,

然後廝殺,誰先害怕逃走哪方就輸了。不要以為這是個笑話,其實歷史上就如此,就如英法七年戰爭,即使雙方距離只有30碼,還要請對方先開槍,以法軍損失500多人結束。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18、19世紀,歐洲軍隊用的是滑膛燧發槍,不要覺得槍很先進,

精度差、裝填慢,一分鐘只能射出3發子彈就已經很牛了,你能想像如果一個人去作戰,可能對方騎兵一個衝鋒就不會給他開槍的機會。所以,他們採用排成密集隊形也不是沒有道理,這樣做可以使子彈覆蓋一整片,有一定的效果。

明朝是最早採用火器部隊單獨成軍的戰術,結局可想而知薩爾滸一戰明朝敗了,而對方只裝備長矛、弓箭。採取了合理的謀略戰術,利用地形優勢是關鍵的。

不要只是以簡單的硬碰硬,這樣是不可取的。到了近代以後,不得不說槍炮成為了主流。外國人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八裡橋之戰,3萬清軍被數千聯軍打敗。

我願守土複開疆,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我們的古人做到了,這樣的古人智慧,難到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利用地形優勢是關鍵的。

不要只是以簡單的硬碰硬,這樣是不可取的。到了近代以後,不得不說槍炮成為了主流。外國人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八裡橋之戰,3萬清軍被數千聯軍打敗。

我願守土複開疆,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我們的古人做到了,這樣的古人智慧,難到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