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中國人打仗用計策,為何歐洲卻傻站成兩排對射呢?原因有二

看過18、19世紀歐美戰爭劇的朋友一定見過這樣的場景:交戰雙方奏著軍樂整齊劃一的進入戰場,然後兩邊兩排人開槍對射,誰隊伍先散誰就算敗了。歐美人這麼打仗不是傻嗎?

18到19世紀時,歐洲軍隊裝備的主要是滑膛燧發槍,這種槍的特點是精度差、裝填慢,一分鐘能射出3發子彈已經算是優秀士兵了,如果單兵作戰,對方騎兵一個衝鋒,那絕對死翹翹。所以,當時排成密集隊形,盡可能的讓子彈覆蓋一整片空域就成了非常有效的作戰方式。

這是有火槍的時代,那麼在此之前呢?還是一樣。我們看古希臘和古羅馬軍隊作戰,依然是結成軍陣在戰場上互砍,區別無非在於指揮官如何靈活運用騎兵和步兵的作戰單元罷了。

那同時期的中國人是怎麼打仗的呢?我們先來看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這場戰爭雙方投入兵力超過百萬,但趙國最後戰敗並不是因為雙方在戰場上互砍被秦軍砍沒了,而是秦軍先用了反間計導致趙軍換帥,

之後又採取誘敵深入戰術,讓趙軍遠離大營,最後以2.5萬人的奇兵切斷了趙軍退路。

最終趙軍在被圍40多天后慘敗失利。秦軍在統一六國時更是把謀略用到了極致。《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但整本書貫穿的戰術計策也從側面反映出,

當時中國人打仗以計策為上,很少直接硬碰硬,不懂謀略兵力再強也會失敗。

而裝備了火槍之後,中國人打仗依然如此。明朝是最早把火器部隊單獨成軍的朝代,但薩爾滸一戰卻被裝備長矛、弓箭的後金軍隊擊敗。

原因就在於努爾哈赤採取了合理的謀略戰術,利用地形對明朝四路大軍分割突襲。試想,如果努爾哈赤的後金軍隊列隊成排和明軍在戰場上交戰,

以後金那點可憐的火器實力,是絕對打不過明軍的。

那麼為什麼中國人把突襲、包圍、斷糧草、反間用的爐火純青的時候,很少聽說歐洲人打仗也這麼幹呢?原因無非是下面2個:

1、古代中國人戰術思想更先進

在春秋及以前,我們打仗方式也跟中世紀的歐洲差不多,

雙方下戰書,約定一個時間地點,然後在戰場上互砍。比如宋國和楚國交戰時,楚軍強大,但宋襄公卻不肯半道襲擊,執意等楚軍渡河列陣後再交戰,結果慘敗。

進入戰國時期後,這種情況就不同了,哪個諸侯國打仗不用點謀略計策,那就是找死。所以中國人才寫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後來雖然歐洲也在戰爭中開始運用迂回偷襲等謀略戰術,但跟當時中國相比,完全不在一個層級。

2、中西方文化差異

古代中國打仗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最大程度減少傷亡和破壞,所謂上兵伐謀,而廝殺攻城則是下等選擇。但西方的思維主要是功利主義,強調征服和掠奪,所以才注重在戰場上廝殺。

此外,宋襄公那種因“仁義”而吃虧的教訓早2000年前就被淘汰,但歐洲直到18世紀時其實還在沿用,比如英法七年戰爭期間,法軍與英軍交戰,在雙方距離只有30碼時,英法雙方都請對方先開槍,最後英國人拗不過先開槍射擊,法軍為此多損失500多人。

但到了近代以後,隨著槍炮的升級,歐洲的戰術逐漸超越並成為主流。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二次鴉☆禁☆片戰爭期間的八裡橋之戰,3萬清軍以近乎瘋狂的衝鋒方式衝擊站成密集陣型的英法聯軍,結果被數千聯軍殺的大敗。

那就是找死。所以中國人才寫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後來雖然歐洲也在戰爭中開始運用迂回偷襲等謀略戰術,但跟當時中國相比,完全不在一個層級。

2、中西方文化差異

古代中國打仗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最大程度減少傷亡和破壞,所謂上兵伐謀,而廝殺攻城則是下等選擇。但西方的思維主要是功利主義,強調征服和掠奪,所以才注重在戰場上廝殺。

此外,宋襄公那種因“仁義”而吃虧的教訓早2000年前就被淘汰,但歐洲直到18世紀時其實還在沿用,比如英法七年戰爭期間,法軍與英軍交戰,在雙方距離只有30碼時,英法雙方都請對方先開槍,最後英國人拗不過先開槍射擊,法軍為此多損失500多人。

但到了近代以後,隨著槍炮的升級,歐洲的戰術逐漸超越並成為主流。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二次鴉☆禁☆片戰爭期間的八裡橋之戰,3萬清軍以近乎瘋狂的衝鋒方式衝擊站成密集陣型的英法聯軍,結果被數千聯軍殺的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