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李翔:2017我的閱讀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克萊頓·克裡斯坦森在管理學領域大名鼎鼎,

最著名的作品是《創新者的窘境》。這本書讓克裡斯坦森躋身管理學大師行列,並讓他受到包括傳奇CEO史蒂夫·約伯斯和安迪·格魯夫在內的商業人士的推崇。

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裡,克裡斯坦森把他一生沉浸其中的管理學理論同個人的人生規劃結合在一起。他想要說明,那些能夠幫助一個公司制定出更好戰略的理論,同樣也能幫助一個人制定出更好的人生戰略。

比如,制定戰略可以交互運用周密戰略和應急戰略兩種方法;比如,要把激勵因素分為基礎因素和動力因素,其中基礎因素是指職位、薪水等可以保證一個人不會不滿意的因素,動力因素則是能讓一個人喜歡上工作的內心因素;再比如,公司會因為資源錯配而錯失對未來至關重要的創新,個人也會因為把時間和錢分配在並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錯失未來。

這是一本可以幫助你更好管理自己人生的傑作。

《自下而上》

此書是英國科普作家馬特·裡德利的新作。馬特·裡德利最有名的一本書是《理性樂觀派》,從理性的角度論證,為什麼我們生活的世界在越來越好,受到包括比爾·蓋茨在內很多人的推崇。《自下而上》裡能讀到很多馬特·裡德利之前作品的影子,可以說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在這本書裡,馬特·裡德利試圖闡述的是一種萬物演化的哲學,

也就是萬物都是從底層開始演化,最終推動一種大變化產生。同這種哲學對應的就是自上而下的規劃哲學,後者認為,可以通過設定目標,認真規劃帶來大改變。馬特·裡德利想要說明,宇宙、道德、生命、基因、文化、經濟、技術、思想、教育、政府、宗教、互聯網等等,無一不遵循著自下而上的演變邏輯。

《我們的孩子》

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派特南是研究“社會資本”最為知名的學者之一,

也是在世的影響力最大的社會學家之一。《我們的孩子》是他的新書。

這本書討論的是美國的機會平等問題。機會平等代表著即使是底層社會的孩子,也和上層社會的孩子一樣,擁有同樣的教育和就業機會,可以實現向上的階層流動。它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美國夢,窮人的孩子可以憑藉努力躋身億萬富翁行列。

但是羅伯特·派特南通過對不同階層家庭父母和孩子的訪談,

再結合宏觀的人口資料,揭示了一個殘忍的事實:在美國,機會平等正在變得越來越難,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也越來越難。他給出了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包含在書名之中。在美國,現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正在越來越變成單個家庭的職責。它的背後是社會資本的衰落。以往,整個社區都會説明一個家庭培養孩子,但現在,整個社會變得原子化。這種情況下,富裕家庭的父母佔有的社會關係,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抵擋社會資本衰落帶來的後果;但是貧窮家庭的父母,就只能品嘗社會資本衰落帶來的惡果了。同樣的問題,其實也在中國發生。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這是一本老書,曾經紅極一時,賣出數百萬本之多。今年重讀這本書,是因為看到了作者羅伯特·波西格去世的消息。

羅伯特·波西格以同兒子以及朋友的一次摩托車之旅為線索,來談論他所思考的哲學,包括人應該如何和技術共處——摩托車就代表著技術;人應該如何和工作共處——從修理摩托車的態度,可以看出一個人是怎麼對待工作的,他是否可以從工作中獲得樂趣;以及人應該如何同自己遇到的問題和困境共處。

波西格提出了一個概念叫“良質”。他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做到心平氣和地去追求“良質”,也就是追求如何把事情做到更好,那麼,一個人就可以融洽地和工作以及世界相處。同時,人也應該和技術、以及自己的工作建立一種真正的“關心之情”,能夠理解和關心技術,而不僅僅是把技術當做工具。

波西格寫作《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時,正是美國社會經歷巨大變化的年代:嬉皮士、搖滾樂、個人電腦等等。今天我們經歷的變化比那時候更快、影響面更廣,所以,重讀這本書,還能讓人得到一些啟發,看看之前的人類思考者在變化中思考什麼。

《上癮:讓使用者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

這是一本互聯網產品經理圈非常推崇的書。從書名就可以看出,這本書講的是如何設計出能夠讓使用者上癮的產品。越多用戶上癮,就意味著公司可以從中獲益越多。

成癮性產品其實一直都存在,你可以想像自己是否曾經對某些產品有欲罷不能的感覺。只不過,移動互聯網讓成癮性產品變成了每個人日常都要接觸和使用的一部分,例如大家在智慧手機上的時間越來越多。

這本書把一個成癮性產品的設計過程劃分為四個步驟:觸發、行動、多變的籌賞和投入。觸發就是通過廣告或者媒體報導,提醒使用者產品的存在,並且鼓勵用戶去使用;行動是通過儘量降低用戶使用的門檻,來讓使用者開始使用這款產品;多變的籌賞就是在使用者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給予變化不定的激勵;投入就是鼓勵使用者為產品做一些貢獻。整個過程中,都融入了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最新研究。比如,不確定的籌賞更能激發人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而人往往會對自己有參與的產品評價更高等。

即使你不是產品經理,也可以看一下,那些精明的科技企業家是如何一步一步引誘你沉迷在他們的產品中的。

(作者系《李翔商業內參》主理人)

這種情況下,富裕家庭的父母佔有的社會關係,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抵擋社會資本衰落帶來的後果;但是貧窮家庭的父母,就只能品嘗社會資本衰落帶來的惡果了。同樣的問題,其實也在中國發生。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這是一本老書,曾經紅極一時,賣出數百萬本之多。今年重讀這本書,是因為看到了作者羅伯特·波西格去世的消息。

羅伯特·波西格以同兒子以及朋友的一次摩托車之旅為線索,來談論他所思考的哲學,包括人應該如何和技術共處——摩托車就代表著技術;人應該如何和工作共處——從修理摩托車的態度,可以看出一個人是怎麼對待工作的,他是否可以從工作中獲得樂趣;以及人應該如何同自己遇到的問題和困境共處。

波西格提出了一個概念叫“良質”。他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做到心平氣和地去追求“良質”,也就是追求如何把事情做到更好,那麼,一個人就可以融洽地和工作以及世界相處。同時,人也應該和技術、以及自己的工作建立一種真正的“關心之情”,能夠理解和關心技術,而不僅僅是把技術當做工具。

波西格寫作《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時,正是美國社會經歷巨大變化的年代:嬉皮士、搖滾樂、個人電腦等等。今天我們經歷的變化比那時候更快、影響面更廣,所以,重讀這本書,還能讓人得到一些啟發,看看之前的人類思考者在變化中思考什麼。

《上癮:讓使用者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

這是一本互聯網產品經理圈非常推崇的書。從書名就可以看出,這本書講的是如何設計出能夠讓使用者上癮的產品。越多用戶上癮,就意味著公司可以從中獲益越多。

成癮性產品其實一直都存在,你可以想像自己是否曾經對某些產品有欲罷不能的感覺。只不過,移動互聯網讓成癮性產品變成了每個人日常都要接觸和使用的一部分,例如大家在智慧手機上的時間越來越多。

這本書把一個成癮性產品的設計過程劃分為四個步驟:觸發、行動、多變的籌賞和投入。觸發就是通過廣告或者媒體報導,提醒使用者產品的存在,並且鼓勵用戶去使用;行動是通過儘量降低用戶使用的門檻,來讓使用者開始使用這款產品;多變的籌賞就是在使用者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給予變化不定的激勵;投入就是鼓勵使用者為產品做一些貢獻。整個過程中,都融入了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最新研究。比如,不確定的籌賞更能激發人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而人往往會對自己有參與的產品評價更高等。

即使你不是產品經理,也可以看一下,那些精明的科技企業家是如何一步一步引誘你沉迷在他們的產品中的。

(作者系《李翔商業內參》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