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化自信讓走向世界的中國展現獨特的東方氣質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重要論述,彰顯了文化繁榮興盛對推動中國由大向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特殊重要性。

隨風入夜,潤物無聲。中國倡議和理念被寫入聯合國大會等國際組織決議,中國制度和發展模式成為許多國家探討的內容,研究中國日益成為海外一門“顯學”……這一切,從世界視野注解著我們的文化自信。

今天,伴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心的腳步,展現出獨特東方氣質的中華文化已成為一張燦爛名片贏得國際矚目,更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文化自信讓走向世界的中國展現獨特的東方氣質

■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政治理論教研室主任 郭鳳海

歷史的啟示——

大國崛起的深層根基是文化的繁榮興盛

文化是影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深層精神力量。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不可能有國家的真正崛起。

考查世界近代史,大國崛起至少要有現代資本和貿易驅動下的跨國企業,當年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與東印度公司興起有很大關聯;要有現代軍事,當年西方列強的貿易延伸到哪裡,

他們的軍事影響力就擴展到哪裡;要有現代社會治理,既保持社會穩定有序,又激發發展活力;要有現代文化,有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的繁榮興盛,這是一個國家崛起的深層根基。一句話,國家現代化不單純是經濟現代化,而是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多要素相互聯動、相互推動形成的綜合效應。而文化崛起,則是國家崛起的一個基礎性的先決條件。

回顧近代列強的發達史,

既是一部擴張、掠奪史,也是一部圍繞市場經濟展開的技術與文化創新史。當年的德國,從國王到民眾都特別重視文化教育。後來,首相俾斯麥回顧統一進程得出一個結論——普魯士統一德國的勝利,早在小學課桌上被決定了。1870年前後,俾斯麥結識了兩群東方人:一群來自日本,他們到了德國以後,努力翻譯典籍和制度;另一群來自中國,他們到了德國以後,
大多想著怎麼購物、撈實惠。由此,他斷言30年內那個島國將成為強國,而那個天朝大國將成為弱國。結果不到30年,中國便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於日本。

邱吉爾曾說:“寧可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失去一位莎士比亞。”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意味著滾滾財富。邱吉爾寧可失去滾滾財富,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可以看出他把文化的重要性看到根子上去了。

文藝復興後,歐洲文化的繁榮興盛開創了近代科學發展新時代,推進了大規模、持續性的科技和產業革命,為工業文明興起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繼而推動了新航路的開闢和全球擴張,才奠定了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基礎。實踐表明,從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創造性轉型,對人類工業文明發展起到了重大推進作用。

推進了大規模、持續性的科技和產業革命,為工業文明興起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繼而推動了新航路的開闢和全球擴張,才奠定了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基礎。實踐表明,從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創造性轉型,對人類工業文明發展起到了重大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