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名90後眼中的《芳華》:被集體排斥的何小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悲喜。馮小剛和嚴歌苓的《芳華》在眾多影評人的闡釋中已經足夠清晰了,可我總覺得還少點什麼。也許,這缺少的部分,正是電影之所以打動我——一個90後的地方。

《芳華》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文工團裡的革命標語、領袖像和活力四射的身體,也不是戰場上的血肉橫飛,甚至不是男主角劉峰在戰爭中丟掉的手,而是女主角何小萍在文工團這一集體中的遭遇:以林丁丁為代表的人對何小萍的“排斥”和嘲笑,以及她個人的反抗。

何小萍在練功

何小萍的爸爸是一個勞改犯,媽媽後來改嫁了。何小萍在新的家庭了受盡了欺淩,終於等來機會去了文工團。她以為終於可以改變命運了,沒想到在集體生活中更大的悲慘在等著她。劉峰帶著何小萍來到軍隊時,正好下著一場暴雨。暴雨是一種隱喻,何小萍的淒風苦雨日子剛剛開始。

在“軍裝事件”中,她成了集體的一個笑話;在“打靶事件”中,

她的笨拙加深了這種印象;在“假胸事件”中,她徹底淪為了大家嘲笑的對象,不管那個假胸是不是她的 ……面對來自集體的惡意,何小萍默默地忍受著,她一個人拼命的練功,身上都餿了。她的努力換不來認可,反而因為餿,沒有一個男生願意做她的舞伴(除了受傷已經不能跳舞的劉峰)。

壓倒何小萍的第一根弦是劉峰的下放。劉峰因為“觸摸事件”,被定性為耍流氓,

下放到了西南戰區。這個唯一幫助過何小萍的男人的遭遇,讓她第一次開始“反抗”集體:她在所有人面前宣揚要給劉峰送行。

壓倒何小萍第二根弦的是她被評為英雄。送走劉峰的何小萍對文工團徹底失望了。她不再期望上臺表演,哪怕機會就放在她的面前。最終,她觸犯了領導,同樣也被下放到了西南戰區。在戰爭中,何小萍救治傷患立了功,她一下子又被評為了英雄。

她不會忘記劉峰也曾被大肆表彰。一直習慣被看地、被排斥的的何小萍,突然被大肆表彰,心理上無法適應,終於瘋了。

何小萍瘋了

瘋了的何小萍作為英雄,坐在觀眾席上,觀看文工團的表演。臺上熟悉的一幕幕表演和音樂激起了何小萍對舞蹈的記憶。

她獨自走向場外,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時。這時,場內觀眾轟鳴般的掌聲響起傳來……與其說是觀眾在為臺上的表演者喝彩,還不如說是導演在為何小萍喝彩。

月下獨舞

在我的感受裡,電影在何小萍“月下獨舞”後就已經結束了。我不關心她接下來的命運,我只記得那個寡言的女孩在黑夜裡的抗爭。

何小萍的遭遇僅僅是時代背景下的個體悲劇嗎?如果剝離了那個時代,何小萍在“軍裝事件”“打靶事件”“假胸事件”中受到的嘲笑就可以避免嗎?

不,遠不是這樣。

這些排斥和嘲笑會換一種面目重新再來。君不見,今天校園裡的欺淩事件還少嗎?

何小萍在集體中遭遇的排斥和嘲笑,在今天這個社會裡仍普遍存在著。只不過,來自集體的排斥和嘲笑再也無法跟時代結合“玩弄”人的命運。

我只記得那個寡言的女孩在黑夜裡的抗爭。

何小萍的遭遇僅僅是時代背景下的個體悲劇嗎?如果剝離了那個時代,何小萍在“軍裝事件”“打靶事件”“假胸事件”中受到的嘲笑就可以避免嗎?

不,遠不是這樣。

這些排斥和嘲笑會換一種面目重新再來。君不見,今天校園裡的欺淩事件還少嗎?

何小萍在集體中遭遇的排斥和嘲笑,在今天這個社會裡仍普遍存在著。只不過,來自集體的排斥和嘲笑再也無法跟時代結合“玩弄”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