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00萬粉絲一天,90後的他怎麼做到的?

小程式誕生至今還未迎來真正的大爆發。可不知不覺中,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

刷屏小程式越來越多:

“匿名聊聊”的小程式,儘管半夜遭到微信封殺,但仍然斬獲,5小時1700萬PV的戰績,

成為首個爆款小程式;

開放“附近的小程式”能力後,“愛鮮蜂閃送超市”日均訂單交易量增長10倍。

有資料顯示十年前中國互聯網線民增速在50%以上,但是現在只有6%左右,微信用戶已經達到9.8億,微信的不再只是滿足社交的成功,更要深入財富的核心,成為商業基礎設施。尤其是今年小程式的上線,預示著移動互聯網進入了下半場。

從微信的誕生到微信公眾平臺再到小程式,每一步都走的都穩紮穩打,每一次都會有部分的傳統行業迎風而上成功與互聯接軌,也有企業被摔打的慘不忍睹。每一次的機遇就如同海上的巨浪,有人能借此巨浪到達成功的彼岸,也有人被巨浪拍進深海,畢竟時機稍縱即逝,還要看個人借勢能力。

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阿裡等互聯網巨頭努力想做的是要連結一切,成為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即使在這樣的互聯網下環境下,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好微信以及他的產品,因為無論公眾號還是小程式基於原有的產品基礎上重在運營。

對於現在的創業者而言,

創業的氛圍非常的濃重,基於小程式在創業路上殺出一片血路的也大有人在。IDS大眼睛放棄原有的APP轉戰小程式,讓公司死灰復燃,有時候成敗只在一念之間。

那麼,小程式能像公眾號一樣輝煌嗎?

小程式帶來的很多變化是可以感知的,而創業者想知道的只有一點:它和我有什麼關係?也就是很多小眾玩家的疑惑所在:小程式能像公眾號一樣輝煌嗎?

公眾號讓人人成為自媒體,

小程式讓人人成為開發者。公眾號興起,是趕上傳統媒體衰落、移動閱讀興起的大環境。而小程式在張小龍的闡述中,是一個不需要下載安裝就可使用的應用,實現了應用觸手可及的夢想,用戶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

雖然微信公眾平臺2012年就已開放,但真正爆發還得益於前兩年的內容創業熱潮。一方面,線下流量成本持續升高。另一方面,內容生產成本降低,公眾注意力轉移到線上。供需兩端都有了爆發條件,公眾號這種低成本引流方式,由此受到資本青睞。

五年後的今天,微信公眾號紅利消失殆盡,線上流量也不夠分了。這時有兩個辦法:

一、將線上線下相互扶持;

二、縮短路徑,提高引流的效率。

對於第一點:

(1)現在比較成功的小程式,幾乎都是原先線上上或線下有一定積累的,比如京東、蘑菇街等購物應用。

(2)因為公眾號+小程式電商的玩法,是目前線上比較順暢的商業模式;

(3)“附近的小程式”相當於擴大了傳統門店的輻射範圍,有利於獲客和提高交易率。

對於第二點:

沒積累的玩家也有活路。此前用H5搞病毒行銷,用服務號做工具的創業者,也是小程式的主力玩家。

延續蹭微信流量的策略,開發了一系列社交+工具小程式。這些小程式得以刷屏,是基於以下兩個條件:

(1)群聊是小程式傳播的重要場景。社交消費平臺心生家族的100多個小程式,50%以上使用者來源都是微信分享。

(2)朋友圈分享功能雖然尚未開放,但已經有多種辦法可以實現,比如說,生成小程式碼。

社群+小程式

微信基於9.8億的用戶,是一個重社交的平臺,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也是行銷推廣的絕佳場所。一般情況下無論是朋友和微信群只能基於某種產品推廣連結,而且群的後期運營,提高群的活躍度也是一個較大問題。社群更沒有辦法做到監督、記錄、管理等功能。然而小程式+社群的結合可以兩者進行有效的互補,更大限度的增加社群和小程式的價值。

例如打卡小程式,爽姐在鉛筆道上瞭解了一位90後CEO創建了打卡小程式,已經圈粉100萬用戶,小打卡創始人徐佳義是一位從大二就開始創業的創業者。

小打卡是一款基於朋友間相互監督的小程式,能交互、功能多、又比微信群有秩序。從春節創立之初到8月底,他已經獲得了真格基金的天使輪投資,有20多萬個打卡群和100多萬用戶的必備品,印象筆記、新世相讀書會、新東方都是其用戶,所取得的成績是非常優異的。

公眾號+小程式

公眾號的優勢基於高品質的內容輸出,跟使用者的互動性較弱,所以通過公眾號最終達到用戶轉化的效果微乎其微。小程式作為羽量級的應用,操作簡單,方便,更能直接快速的帶來轉換,基於流量而言還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公眾號+小程式有一定的互補性,尤其基於公眾號一定大流量,兩者的結合無疑不是錦上添花的事情。

本身具有大流量的企業,比如某某拜,比如某某街,通過原有的公眾號、APP等流量池向小程式進行引流,第一月就能獲得非常可觀的成績,這是有“資本”的企業。對於小企業,原本只有小流量池或者完全沒有任何的流量的小程式也是有春天的,我們需要時間來積累流量,通過自身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給客戶更優質的體驗。

對於第一點:

(1)現在比較成功的小程式,幾乎都是原先線上上或線下有一定積累的,比如京東、蘑菇街等購物應用。

(2)因為公眾號+小程式電商的玩法,是目前線上比較順暢的商業模式;

(3)“附近的小程式”相當於擴大了傳統門店的輻射範圍,有利於獲客和提高交易率。

對於第二點:

沒積累的玩家也有活路。此前用H5搞病毒行銷,用服務號做工具的創業者,也是小程式的主力玩家。

延續蹭微信流量的策略,開發了一系列社交+工具小程式。這些小程式得以刷屏,是基於以下兩個條件:

(1)群聊是小程式傳播的重要場景。社交消費平臺心生家族的100多個小程式,50%以上使用者來源都是微信分享。

(2)朋友圈分享功能雖然尚未開放,但已經有多種辦法可以實現,比如說,生成小程式碼。

社群+小程式

微信基於9.8億的用戶,是一個重社交的平臺,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也是行銷推廣的絕佳場所。一般情況下無論是朋友和微信群只能基於某種產品推廣連結,而且群的後期運營,提高群的活躍度也是一個較大問題。社群更沒有辦法做到監督、記錄、管理等功能。然而小程式+社群的結合可以兩者進行有效的互補,更大限度的增加社群和小程式的價值。

例如打卡小程式,爽姐在鉛筆道上瞭解了一位90後CEO創建了打卡小程式,已經圈粉100萬用戶,小打卡創始人徐佳義是一位從大二就開始創業的創業者。

小打卡是一款基於朋友間相互監督的小程式,能交互、功能多、又比微信群有秩序。從春節創立之初到8月底,他已經獲得了真格基金的天使輪投資,有20多萬個打卡群和100多萬用戶的必備品,印象筆記、新世相讀書會、新東方都是其用戶,所取得的成績是非常優異的。

公眾號+小程式

公眾號的優勢基於高品質的內容輸出,跟使用者的互動性較弱,所以通過公眾號最終達到用戶轉化的效果微乎其微。小程式作為羽量級的應用,操作簡單,方便,更能直接快速的帶來轉換,基於流量而言還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公眾號+小程式有一定的互補性,尤其基於公眾號一定大流量,兩者的結合無疑不是錦上添花的事情。

本身具有大流量的企業,比如某某拜,比如某某街,通過原有的公眾號、APP等流量池向小程式進行引流,第一月就能獲得非常可觀的成績,這是有“資本”的企業。對於小企業,原本只有小流量池或者完全沒有任何的流量的小程式也是有春天的,我們需要時間來積累流量,通過自身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給客戶更優質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