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千古謊言!唐太宗和李世民的真實關係是什麼樣子?

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征這對“聖君良臣”,二者相互塑造,使得君成了聖君,臣成了良臣,兩人之間那份千古難遇的君臣情誼,一千多年來,在史海上空中一直經久不息傳頌著,為後世君臣所效仿,

為人們所溢美。魏征以捨得一身剮的勇氣以“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為信條;“犯顏直諫”,敢拂逆主子的逆鱗,而主子不以為忤逆,因而成就了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貞觀盛世”。

君臣相悅

唐太宗曾問魏征道:“怎麼樣才算得上是明君和暗君?”魏征回答:“明君是兼聽各方意見;昏君是偏信自己寵信的人的話。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還不知道。”太宗深表贊同。

不說好聽話

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自命為“真龍天子”,傳說龍喉下有逆鱗,凡撫摸的人就要被殺,因此批評皇帝也叫“犯龍鱗”,後果很嚴重。魏征不畏“犯龍鱗”,剛直敢言,勇於諫諍,這是需要腦袋別在腰上的勇氣。

魏征經常直諫,有時讓李世民覺得很沒面子。一次,太宗對魏征說:“你可以當時應付一下,等別的時候再來提意見不行嗎?”魏征說:“以前舜告訴大臣,

叫他們不要當面服從,背後卻有意見。假如臣當面答應了,以後又來提意見,這就是背後有意見。這可不是稷、契對待堯、舜的態度。”魏征表現的是毫不畏懼依然如故。

令人瞠目結舌的後話

唐太宗之所以怨恨魏征,是因為魏征曾給太宗出了一個兩難的選題:魏征請求太宗要讓他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太宗詢問二者的區別,魏征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

這就是說:如果魏征因直諫而殺了他,魏征就做了忠臣,但君主就成了暴君;如果魏征因直諫身獲美名,成為良臣,則君主成為明君。

魏征這一邏輯很可怕,他將自己置於不敗之地,使唐太宗處於守勢,太宗只有成全他的直諫,君臣二人才能雙贏。這使太宗騎虎難下欲罷不能,只能打掉牙咽進在肚子裡,接受魏征的進諫。

其實,唐太宗不會不明白魏征玩的這個智力遊戲,或許正因為魏征自為得意的作法,才使得唐太宗從心底深處加深了對他的忿恨。

魏征死後唐太宗親自撰寫碑文,並在碑石上書丹,這絕對是千古難得一見的禮遇。可是,後話讓人瞠目結舌真不敢相信:太宗竟然親自下令“推倒碑石,磨滅碑文”,摔碎了自己的“鏡子”。至於下旨解除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征長子魏叔玉的婚約更不在話下,讓魏公子的駙馬夢成為泡影。

據新唐書記載,魏征在生前越位薦相犯了李世民的大忌,魏征曾向唐太宗極力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說二人均有宰相之材。因魏征的推薦,杜正倫被提拔為兵部員外郎,後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也官至檢校吏部尚書。兩人都因牽連到太子李承乾密謀反事件,一個被流放,一個下獄被殺。魏征難辭薦人失當之責。這是魏征死後受辱的根本原因。因魏征生前舉薦的人參與了太子承乾謀逆,唐太宗便懷疑魏征有營私結黨的勾當。後來又有人奏報,魏征寫給皇帝的奏摺都留有副本,交給了史官褚遂良以求錄之國史,魏征一心想要留名青史,不管唐太宗會怎麼想。唐太宗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他認為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聲,開始後悔給魏征的一些至高賞賜,便下旨解除婚約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征長子魏叔玉。這還不解氣,下令對已入黃土的魏征進行“推倒碑石”“磨滅碑文”的侮辱,推倒親自為魏征書寫的墓碑,親自下手摔了自己的“鏡子”,相當於給他“鞭屍”的懲罰。

傳誦千古的一段君臣佳話,竟上演了這樣一幕最終的結局,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大跌眼鏡。

這絕對是千古難得一見的禮遇。可是,後話讓人瞠目結舌真不敢相信:太宗竟然親自下令“推倒碑石,磨滅碑文”,摔碎了自己的“鏡子”。至於下旨解除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征長子魏叔玉的婚約更不在話下,讓魏公子的駙馬夢成為泡影。

據新唐書記載,魏征在生前越位薦相犯了李世民的大忌,魏征曾向唐太宗極力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說二人均有宰相之材。因魏征的推薦,杜正倫被提拔為兵部員外郎,後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也官至檢校吏部尚書。兩人都因牽連到太子李承乾密謀反事件,一個被流放,一個下獄被殺。魏征難辭薦人失當之責。這是魏征死後受辱的根本原因。因魏征生前舉薦的人參與了太子承乾謀逆,唐太宗便懷疑魏征有營私結黨的勾當。後來又有人奏報,魏征寫給皇帝的奏摺都留有副本,交給了史官褚遂良以求錄之國史,魏征一心想要留名青史,不管唐太宗會怎麼想。唐太宗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他認為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聲,開始後悔給魏征的一些至高賞賜,便下旨解除婚約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征長子魏叔玉。這還不解氣,下令對已入黃土的魏征進行“推倒碑石”“磨滅碑文”的侮辱,推倒親自為魏征書寫的墓碑,親自下手摔了自己的“鏡子”,相當於給他“鞭屍”的懲罰。

傳誦千古的一段君臣佳話,竟上演了這樣一幕最終的結局,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大跌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