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走進近代紫砂壺大師顧景舟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

19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

19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祥等人。

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台、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1915年生於江蘇宜興川埠鄉上袁村,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曾自創堂號為自怡軒,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

少時就讀于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

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制坯,承襲家中制壺客師的訣巧,憑藉不凡的文學功底,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顧景舟 大石瓢 (成交價RMB 28,175,000)

20歲左右,曾應上海郎氏藝苑聘請,仿古作陶,所仿清陳鳴遠款的龍鳳把嘴壺和竹筍小盂因技藝高超,

竟被作為陳鳴遠的傳器為故宮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直到幾十年後他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紫砂藏品作鑒定時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作品。這一時期可以說是顧景舟制壺生涯中一個最重要的轉捩點,因為他有幸接觸到了一大批古代名家的珍品,他每遇歷代名作,都反復揣摩,悉心研究,吸取並掌握了中國陶藝的博大精華。據傳顧景舟曾用家傳本山老泥做一枚紫砂茶寵雙獅戲球,
乃不可多得之傳世極品。

顧景舟和紫砂壺

顧景舟先生紫砂壺的藝術風格,體現他個人的文化內涵。紫砂作品是紫砂藝人創造的,從普通日用的飲茶生活用具中昇華的藝術,是他們將茶壺藝術化後的作品,體現的是自身的藝術風格。藝術風格的形成來自藝人在紫砂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漸漸積累的對泥土的經驗和感覺,

對工藝手法的嫺熟和得心應手的流暢表現,對造型的理解和表達,對裝飾之美的認識和把握……實際上,紫砂大師創造出的每一件作品,都融合了其所有的經驗、知識、技能,最後綜合體現出的藝術風格是落實到藝人的藝術修養與藝術追求之中的。只有沈浸在這種藝術感受之中,才能最終領悟出人與壺的結合,心與壺的結合,人與泥的結合,心與泥的結合,制壺者與使用者的結合,才能最終領悟出主題、思想、精神、內涵,才能領略到制壺者獨特的個性和見地,才能最終在壺的形體之中發現體會制壺人的情感和用心。

顧景舟的名號很多,紫砂壺的款式而已很多

顧景舟大師的紫砂作品以茗壺為主

年輕時先由方器入手,兼做圓器,隨著其與書畫界的交往,逐漸偏重光素器型的製作,最後是以幾何形壺奠定其個人風格,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方向。他還與名畫家韓美林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張守智教授合作制壺,為砂壺的發展注入現代美學概念。開創紫砂茗壺造型的新意境。他的代表作有:漢雲、雪華、鷓鴣、提壁、上新橋、鳳嘴壺、僧帽、仿鼓、石瓢、牛蓋蓮子等,其中牛蓋蓮子、鷓鴣壺獲國家金質獎,僧帽、井欄壺獲國家銀質獎,並有許多佳作被國內外收藏家和博物館收藏。

僧帽壺是紫砂壺歷史上最流行的一種造型,特別是在明清時期,該壺式成為了當時的最流行。值得一提的是,明清兩代紫砂壺藝人對該種壺式情有獨鍾。上圖所示紫砂壺是顧景舟大師仿造古人僧帽壺製作而成的,其造型十分獨特,比例也非常勻稱,壺蓋形似僧帽,顧名曰僧帽壺。壺底刻有“景舟制”的方印。

顧景舟高超的壺藝境界

顧景舟高超的壺藝境界與他有著深厚的文化修養是分不開的。有沒有文化積累,是民間藝人從藝歷程中最重要的門檻,也是大家與一般匠人的重要的區別之一。顧景舟重視這個淵源,並為之努力了一生。他甚至還閱讀、鑽研過與矽鹽有關的書籍,從化學成份方面和化學分子式。在制壺實踐中,他對選礦、原料製備、技藝加工,燒成等每個環節都有深入的研究。

從20世紀50年代初收第一個徒弟徐漢棠起,在幾十年間,顧景舟可謂桃李滿天下。他以自己的工作經驗要求跟他學藝的年輕人在基本功上錘煉,做到扎實、深入、不浮華,從選泥錘泥開始,一個個環節,苦練過硬本領。從嚴要求的結果,就是顧景舟的弟子各個都有相當出色的成就,如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錢麗媛,中國陶藝大師李昌鴻、周桂珍,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沈蘧華、潘持平、張紅華等等。

顧景舟先生常年練書法,每天習字兩張紙。直至1995年10月臥床才擱筆。他說練書法既能提高修養,又對做壺有好處,因練書法能使心平氣順手不抖。顧景舟先生晚年也曾書刻過幾件作品,但總的來說量少之又少,早期的更是鳳毛麟角.

1936年,上海古董商“郎氏藝苑”主人郎玉書走訪宜興丁蜀鎮上袁村等地,看中顧景舟所制“矮石瓢”等傳統壺款式,遂聘請顧景舟至上海,請他和一些早就成名的紫砂藝人一起到上海朗氏藝苑工作,從事仿古紫砂器的製作。這對顧景舟而言,確實是得到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習機會。在此期間,他有機會看到古董商們提供的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同時又與當時在上海的十多位紫砂高手競爭,對於年輕氣盛的顧景舟不啻為一段技藝突飛猛進的時光。據說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 在臨摹和仿製中,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紫砂光素之圓形、方形以及仿自然形的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對於砂壺各家流派風格以及印款和陶刻、鑒賞的眼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正是在上海的這一段時光,顧景舟看到了古代紫砂名作中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等人的作品,對著實物進行仿製,對於他而言實在算不得難事。當時他所仿製的作品,有的甚至已經超過了原作的水準。

顧景舟大師作品鑒賞

顧景舟 矮僧帽壺

成交價RMB 7,820,000

底款:生蓮居大彬 壺內款:景記

該壺屬矮僧帽壺,底部刻有“生蓮居大彬”款,壺內暗處藏有“景舟”小印。這雖仿時大彬的壺樣,但我覺得顧老對該壺的製作更加嚴謹,從壺身內外的工藝水準可看到顧老在方器製作上過硬的功力和法度。壺身上下線條變化豐富、比例恰當,特別是壺頸肩部用收緊的雲肩線,使壺的節奏感更加強力。蓮花瓣的比例及暢開的角度,有一種蓮花正在開放的態勢。壺嘴壺把的大小粗細與整體比例協調得體,壺蓋面層次有序加高,正托起了花頂摘手,使其更顯端莊、內斂,製作精緻,用溫潤的紫紅調砂泥製作,更使人愛不釋手,這是顧景舟先生超越前人的精神之作。

此件“紫砂矮僧帽壺”輪廓清晰、鋒芒內斂,各個部分的銜接自然貼切、立面挺刮,造型上節奏緊湊、渾然一體。壺嘴與壺身的連接處、壺頸的肩線線條等細節處都顯現出手工藝的趣味和紫砂傳統造型藝術的精神。底面落款“生蓮居,大彬”,乃是仿照原件所刻,刀工犀利,書法遒勁。在壺把處,顧景舟特意加鈐一枚“景記”印,實則是顧景舟不願將此作品為人所利用去矇騙無知者的良苦用心,也可見老一輩紫砂大師的高尚人品和道德。

1959年作 顧景舟制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

成交價RMB 89,600,000

此套紫砂松鼠葡萄茶具為顧景舟1955年所制,一壺、一缸、四杯、四托,共計十頭,選泥一色,構思新穎,工藝獨到,充滿著濃郁的自然意境。其中,茶壺別致趣雅,圓潤中帶有幾分誘人的可愛;壺蓋如帽,內有篆書印款‘景舟’二字,頂部置一捲曲的葡萄枝為鈕;壺身起唇口,鼓腹,樹枝作壺流,樹藤作壺把,虯枝彎折,生機勃勃,木理癭結刻劃清晰逼真。葡萄枝葉自壺把、壺流、壺鈕蔓延生長,依附全身,枝頭上圓雕有松鼠,或奔或急停,覓食葡萄,憨態可掬,惟妙惟肖。糖缸周正渾圓,小圓唇,鼓腹圈足,兩段葡萄藤對稱為耳,形似明代流行的玉質耳杯。缸蓋與茶壺蓋形制相同,狀如簷帽,亦為一節枝幹為鈕。枝幹與器身銜接流暢,葡萄果葉悄然生長,松鼠嬉戲其中,妙趣天成。四杯、四托如出一轍,杯皆單把,蜿蜒折枝貼附,葡萄甸欲墜,松鼠攀藤而至;杯托敞口折腹,光素大方。壺、缸、杯無論造型、裝飾風格統一,營造出一個愜意、和諧、天然為伴的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品茗之時,欣賞其靜中有動,別有一番情趣。

顧景舟制九頭詠梅茶具

成交價RMB 28,750,000

“九頭詠梅茶具”創作於1970年代,正是顧氏登上創作生涯巔峰的階段。文革前期顧景舟遭受不白之冤,鬱鬱不得志,父母親也先後離世,70年代初期終於逐步走出人生晦暗期。經過長期韜光養晦,飽汲文人藝術養分的顧景舟,多次配合南京大學和南京博物院的專家,跑遍古窯址、文博館,為藝術生涯注入全新生命,迎向創新坦途。

此類壺式原型是1930年代江蘇省宜興陶業職校王世傑校長所設計,1959年範正根、1964年朱可心均有製作。但是由顧景舟所詮釋的這件詠梅壺,全器的輪廓線條,既清新出塵,又能體會出梅枝傲骨不屈的精神,壺身氣度更是飽滿蘊蓄,神采奕奕。將紫砂壺藝中所需蘊含的形、神、態都具體表現出來,樹立了個人風格。正如宋伯胤先生指出的:“丁蜀陶人在以這些生長在他們周圍並且十分熟悉的對象做為題材時,並不是簡單的再現(duplicate)或仿造(copying),而是把它們當作自己的作品,深深蘊含著作者的自我表現與審美觀念。”

九件組巨作 顧景舟的作品主要以單壺創作為主,連杯的套組較為少見,此套“詠梅茶具”多達九頭之多(一壺、四杯、四托),彌足珍貴。顧氏極為重視傳統純手工制壺技藝,從手工捶泥到排窯送燒,一砂一泥、一杯一托,親力親為,毫不取巧,當年銳意創新的顧景舟對此套九頭茶具所耗費的心力與時間,想必殊為可觀,也更甚於其他作品。

1989年 顧景舟制 亞明書畫 矮井欄壺

成交價RMB 17,825,000

從此件矮井欄壺的製作上,可以欣賞到顧老壺藝與亞明書畫的完美結合。在深入研究紫砂的同時,顧老旁涉繪畫、書法、金石、篆刻、等諸多領域,廣采博收,以看似無形的修養注入有形的紫砂實踐中去,以道養器,使顧老在創作這件作品時聚集了獨到的藝術品質與風格。也正因為這些綜合的藝術能力,才使顧老可以親自在壺身、壺底,以刀代筆剛勁流利的刻畫出亞明在壺身所書畫的內容。值得一提的是,據潘春芳教授回憶證實,亞明是在壺身、壺底直接落墨,並無紙本墨稿,所以,二人合作的此壺為絕跡孤品。顧、亞合璧,渾然天成,小小一壺,以高圓形井欄扁壓而成,造型大氣渾樸,調泥及製作水準精湛,撲面而來的是大家氣象與超越凡庸的藝術美感。 亞明在他們合作的這把壺上題寫了「青松本無華」銘款,並在壺身另側配畫青松圖案。紫砂壺是中國文化中家用審美兼具的器物,從古至今,紫砂壺上的裝飾有詠物抒情的作用,而壺體自身,刻、雕、塑、嵌裝飾手法多種多樣,裝飾內容,有花貨類的浮雕、貼雕,光貨類的線條、筋囊類的紋樣,陶刻的詩、文、畫、印章落款,從佈局篇章到用刀韻味等,無一不是欣賞的對象,因此,觀裝飾辯雅俗,也應是欣賞紫砂壺的一個重要方面。自古文人雅士喜用「青松」比喻高潔、高尚的情操,所以「青松」不單單具有吉祥圖案的寓意,更是象徵了顧老堅定的、大朴無華的從藝品格和在紫砂界松柏常青的地位。

亞明在壺底寫下一段銘文:「壺自先秦有之,紫砂始於明正德,至今近五百年,高手不過十余人。顧兄景舟當為近代大師。顧壺可見華夏之哲學精神、文學氣息、繪畫神韻」是亞明給予顧老壺藝以極高的評價。壺底鈐「景舟制壺」方印,壺柄鈐「壺叟」印,壺蓋內有「顧景舟」印。二人的合作始於1989年,此年顧老被國家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壺一時風靡海內外。而亞明與顧老的合作及對他的高度評價,無疑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顧老曾這樣說過:「抽象地講紫砂陶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四個要素。在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神即神韻,一種能令人意遠,體現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陶藝所內涵的和諧協調色澤本質的美;態即形態,作品呈現的姿態。觀此壺的形、神、氣、態四個要素,依稀可見顧老對前代大師邵大亨的尊重與繼承。

顧老創作的這件紫砂壺作品既有濃郁的藝術風韻,又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既有較高的藝術性,又具有大眾的通俗性,可謂「雅俗共賞」,深受眾多收藏者的喜愛。其「立足于傳統技藝,融匯現代之神韻,化為自己的藝術語言,創造性地運用於創作實踐」的創作思想,對當代及今後的紫砂壺創作都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此件作品是唯一一件書畫大家亞明先生,對顧老在紫砂行業地位的評價。在二人合作的紫砂壺中,惟此件最能體現二人的藝術風格與特色,亦為顧老與名書畫家合作之傑作。這件矮井欄壺不僅具當代書畫名家與制壺高手合作的最佳見證意義,更可稱之為顧老一生成就的最高藝術濃縮與總結。

顧景舟、韓美林 提梁盤壺

成交價RMB 11,500,000

鈐印:景舟手制、曆下美林(底款);顧景舟(蓋款);壺叟(把款);舟(腹款)

題識: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戊辰三月景舟美林制。

此壺為一九八八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梁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製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字體書寫流暢、嫺熟、功力深厚,為此件作品增添了活力。

顧老的成名作品太多,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下面給大家看下顧老紫砂壺的一些成交記錄

成交記錄

歡迎加 小編 互動 yingshi932348

歡迎關注小編

才能最終領悟出主題、思想、精神、內涵,才能領略到制壺者獨特的個性和見地,才能最終在壺的形體之中發現體會制壺人的情感和用心。

顧景舟的名號很多,紫砂壺的款式而已很多

顧景舟大師的紫砂作品以茗壺為主

年輕時先由方器入手,兼做圓器,隨著其與書畫界的交往,逐漸偏重光素器型的製作,最後是以幾何形壺奠定其個人風格,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方向。他還與名畫家韓美林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張守智教授合作制壺,為砂壺的發展注入現代美學概念。開創紫砂茗壺造型的新意境。他的代表作有:漢雲、雪華、鷓鴣、提壁、上新橋、鳳嘴壺、僧帽、仿鼓、石瓢、牛蓋蓮子等,其中牛蓋蓮子、鷓鴣壺獲國家金質獎,僧帽、井欄壺獲國家銀質獎,並有許多佳作被國內外收藏家和博物館收藏。

僧帽壺是紫砂壺歷史上最流行的一種造型,特別是在明清時期,該壺式成為了當時的最流行。值得一提的是,明清兩代紫砂壺藝人對該種壺式情有獨鍾。上圖所示紫砂壺是顧景舟大師仿造古人僧帽壺製作而成的,其造型十分獨特,比例也非常勻稱,壺蓋形似僧帽,顧名曰僧帽壺。壺底刻有“景舟制”的方印。

顧景舟高超的壺藝境界

顧景舟高超的壺藝境界與他有著深厚的文化修養是分不開的。有沒有文化積累,是民間藝人從藝歷程中最重要的門檻,也是大家與一般匠人的重要的區別之一。顧景舟重視這個淵源,並為之努力了一生。他甚至還閱讀、鑽研過與矽鹽有關的書籍,從化學成份方面和化學分子式。在制壺實踐中,他對選礦、原料製備、技藝加工,燒成等每個環節都有深入的研究。

從20世紀50年代初收第一個徒弟徐漢棠起,在幾十年間,顧景舟可謂桃李滿天下。他以自己的工作經驗要求跟他學藝的年輕人在基本功上錘煉,做到扎實、深入、不浮華,從選泥錘泥開始,一個個環節,苦練過硬本領。從嚴要求的結果,就是顧景舟的弟子各個都有相當出色的成就,如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錢麗媛,中國陶藝大師李昌鴻、周桂珍,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沈蘧華、潘持平、張紅華等等。

顧景舟先生常年練書法,每天習字兩張紙。直至1995年10月臥床才擱筆。他說練書法既能提高修養,又對做壺有好處,因練書法能使心平氣順手不抖。顧景舟先生晚年也曾書刻過幾件作品,但總的來說量少之又少,早期的更是鳳毛麟角.

1936年,上海古董商“郎氏藝苑”主人郎玉書走訪宜興丁蜀鎮上袁村等地,看中顧景舟所制“矮石瓢”等傳統壺款式,遂聘請顧景舟至上海,請他和一些早就成名的紫砂藝人一起到上海朗氏藝苑工作,從事仿古紫砂器的製作。這對顧景舟而言,確實是得到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習機會。在此期間,他有機會看到古董商們提供的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同時又與當時在上海的十多位紫砂高手競爭,對於年輕氣盛的顧景舟不啻為一段技藝突飛猛進的時光。據說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 在臨摹和仿製中,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紫砂光素之圓形、方形以及仿自然形的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對於砂壺各家流派風格以及印款和陶刻、鑒賞的眼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正是在上海的這一段時光,顧景舟看到了古代紫砂名作中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等人的作品,對著實物進行仿製,對於他而言實在算不得難事。當時他所仿製的作品,有的甚至已經超過了原作的水準。

顧景舟大師作品鑒賞

顧景舟 矮僧帽壺

成交價RMB 7,820,000

底款:生蓮居大彬 壺內款:景記

該壺屬矮僧帽壺,底部刻有“生蓮居大彬”款,壺內暗處藏有“景舟”小印。這雖仿時大彬的壺樣,但我覺得顧老對該壺的製作更加嚴謹,從壺身內外的工藝水準可看到顧老在方器製作上過硬的功力和法度。壺身上下線條變化豐富、比例恰當,特別是壺頸肩部用收緊的雲肩線,使壺的節奏感更加強力。蓮花瓣的比例及暢開的角度,有一種蓮花正在開放的態勢。壺嘴壺把的大小粗細與整體比例協調得體,壺蓋面層次有序加高,正托起了花頂摘手,使其更顯端莊、內斂,製作精緻,用溫潤的紫紅調砂泥製作,更使人愛不釋手,這是顧景舟先生超越前人的精神之作。

此件“紫砂矮僧帽壺”輪廓清晰、鋒芒內斂,各個部分的銜接自然貼切、立面挺刮,造型上節奏緊湊、渾然一體。壺嘴與壺身的連接處、壺頸的肩線線條等細節處都顯現出手工藝的趣味和紫砂傳統造型藝術的精神。底面落款“生蓮居,大彬”,乃是仿照原件所刻,刀工犀利,書法遒勁。在壺把處,顧景舟特意加鈐一枚“景記”印,實則是顧景舟不願將此作品為人所利用去矇騙無知者的良苦用心,也可見老一輩紫砂大師的高尚人品和道德。

1959年作 顧景舟制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

成交價RMB 89,600,000

此套紫砂松鼠葡萄茶具為顧景舟1955年所制,一壺、一缸、四杯、四托,共計十頭,選泥一色,構思新穎,工藝獨到,充滿著濃郁的自然意境。其中,茶壺別致趣雅,圓潤中帶有幾分誘人的可愛;壺蓋如帽,內有篆書印款‘景舟’二字,頂部置一捲曲的葡萄枝為鈕;壺身起唇口,鼓腹,樹枝作壺流,樹藤作壺把,虯枝彎折,生機勃勃,木理癭結刻劃清晰逼真。葡萄枝葉自壺把、壺流、壺鈕蔓延生長,依附全身,枝頭上圓雕有松鼠,或奔或急停,覓食葡萄,憨態可掬,惟妙惟肖。糖缸周正渾圓,小圓唇,鼓腹圈足,兩段葡萄藤對稱為耳,形似明代流行的玉質耳杯。缸蓋與茶壺蓋形制相同,狀如簷帽,亦為一節枝幹為鈕。枝幹與器身銜接流暢,葡萄果葉悄然生長,松鼠嬉戲其中,妙趣天成。四杯、四托如出一轍,杯皆單把,蜿蜒折枝貼附,葡萄甸欲墜,松鼠攀藤而至;杯托敞口折腹,光素大方。壺、缸、杯無論造型、裝飾風格統一,營造出一個愜意、和諧、天然為伴的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品茗之時,欣賞其靜中有動,別有一番情趣。

顧景舟制九頭詠梅茶具

成交價RMB 28,750,000

“九頭詠梅茶具”創作於1970年代,正是顧氏登上創作生涯巔峰的階段。文革前期顧景舟遭受不白之冤,鬱鬱不得志,父母親也先後離世,70年代初期終於逐步走出人生晦暗期。經過長期韜光養晦,飽汲文人藝術養分的顧景舟,多次配合南京大學和南京博物院的專家,跑遍古窯址、文博館,為藝術生涯注入全新生命,迎向創新坦途。

此類壺式原型是1930年代江蘇省宜興陶業職校王世傑校長所設計,1959年範正根、1964年朱可心均有製作。但是由顧景舟所詮釋的這件詠梅壺,全器的輪廓線條,既清新出塵,又能體會出梅枝傲骨不屈的精神,壺身氣度更是飽滿蘊蓄,神采奕奕。將紫砂壺藝中所需蘊含的形、神、態都具體表現出來,樹立了個人風格。正如宋伯胤先生指出的:“丁蜀陶人在以這些生長在他們周圍並且十分熟悉的對象做為題材時,並不是簡單的再現(duplicate)或仿造(copying),而是把它們當作自己的作品,深深蘊含著作者的自我表現與審美觀念。”

九件組巨作 顧景舟的作品主要以單壺創作為主,連杯的套組較為少見,此套“詠梅茶具”多達九頭之多(一壺、四杯、四托),彌足珍貴。顧氏極為重視傳統純手工制壺技藝,從手工捶泥到排窯送燒,一砂一泥、一杯一托,親力親為,毫不取巧,當年銳意創新的顧景舟對此套九頭茶具所耗費的心力與時間,想必殊為可觀,也更甚於其他作品。

1989年 顧景舟制 亞明書畫 矮井欄壺

成交價RMB 17,825,000

從此件矮井欄壺的製作上,可以欣賞到顧老壺藝與亞明書畫的完美結合。在深入研究紫砂的同時,顧老旁涉繪畫、書法、金石、篆刻、等諸多領域,廣采博收,以看似無形的修養注入有形的紫砂實踐中去,以道養器,使顧老在創作這件作品時聚集了獨到的藝術品質與風格。也正因為這些綜合的藝術能力,才使顧老可以親自在壺身、壺底,以刀代筆剛勁流利的刻畫出亞明在壺身所書畫的內容。值得一提的是,據潘春芳教授回憶證實,亞明是在壺身、壺底直接落墨,並無紙本墨稿,所以,二人合作的此壺為絕跡孤品。顧、亞合璧,渾然天成,小小一壺,以高圓形井欄扁壓而成,造型大氣渾樸,調泥及製作水準精湛,撲面而來的是大家氣象與超越凡庸的藝術美感。 亞明在他們合作的這把壺上題寫了「青松本無華」銘款,並在壺身另側配畫青松圖案。紫砂壺是中國文化中家用審美兼具的器物,從古至今,紫砂壺上的裝飾有詠物抒情的作用,而壺體自身,刻、雕、塑、嵌裝飾手法多種多樣,裝飾內容,有花貨類的浮雕、貼雕,光貨類的線條、筋囊類的紋樣,陶刻的詩、文、畫、印章落款,從佈局篇章到用刀韻味等,無一不是欣賞的對象,因此,觀裝飾辯雅俗,也應是欣賞紫砂壺的一個重要方面。自古文人雅士喜用「青松」比喻高潔、高尚的情操,所以「青松」不單單具有吉祥圖案的寓意,更是象徵了顧老堅定的、大朴無華的從藝品格和在紫砂界松柏常青的地位。

亞明在壺底寫下一段銘文:「壺自先秦有之,紫砂始於明正德,至今近五百年,高手不過十余人。顧兄景舟當為近代大師。顧壺可見華夏之哲學精神、文學氣息、繪畫神韻」是亞明給予顧老壺藝以極高的評價。壺底鈐「景舟制壺」方印,壺柄鈐「壺叟」印,壺蓋內有「顧景舟」印。二人的合作始於1989年,此年顧老被國家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壺一時風靡海內外。而亞明與顧老的合作及對他的高度評價,無疑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顧老曾這樣說過:「抽象地講紫砂陶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四個要素。在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神即神韻,一種能令人意遠,體現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陶藝所內涵的和諧協調色澤本質的美;態即形態,作品呈現的姿態。觀此壺的形、神、氣、態四個要素,依稀可見顧老對前代大師邵大亨的尊重與繼承。

顧老創作的這件紫砂壺作品既有濃郁的藝術風韻,又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既有較高的藝術性,又具有大眾的通俗性,可謂「雅俗共賞」,深受眾多收藏者的喜愛。其「立足于傳統技藝,融匯現代之神韻,化為自己的藝術語言,創造性地運用於創作實踐」的創作思想,對當代及今後的紫砂壺創作都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此件作品是唯一一件書畫大家亞明先生,對顧老在紫砂行業地位的評價。在二人合作的紫砂壺中,惟此件最能體現二人的藝術風格與特色,亦為顧老與名書畫家合作之傑作。這件矮井欄壺不僅具當代書畫名家與制壺高手合作的最佳見證意義,更可稱之為顧老一生成就的最高藝術濃縮與總結。

顧景舟、韓美林 提梁盤壺

成交價RMB 11,500,000

鈐印:景舟手制、曆下美林(底款);顧景舟(蓋款);壺叟(把款);舟(腹款)

題識: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戊辰三月景舟美林制。

此壺為一九八八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梁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製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字體書寫流暢、嫺熟、功力深厚,為此件作品增添了活力。

顧老的成名作品太多,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下面給大家看下顧老紫砂壺的一些成交記錄

成交記錄

歡迎加 小編 互動 yingshi932348

歡迎關注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