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古代戰場上的屍體是如何處理的?

先說說古代,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代軍隊的傷亡比例較近現代而言是低一些的。一般認為會戰時傷亡到達10%時軍隊就會不成建制的崩潰,如果到達20%依然還有強烈的作戰意志則堪稱鐵軍。

動輒死傷幾十萬大軍的數字屬於演義小說。當然特例除外,比如白起坑殺的40萬大軍。

那麼戰場上這些屍體有以下幾種處理方法:

1.埋:這是一個非常標準也非常常用的辦法。而且埋的話花樣比較多,比如說埋成金字塔那樣,埋在道路兩邊,

外懾不臣,內安人心。這個辦法主要由比較文明的勝利方採用,同時這個辦法也常常用於有組織,有計劃的屠殺(連帶屍體處理)。

2.燒:由於戰場傷亡實際上並不像小說裡說的死數萬數十萬,所以戰場屍體處理中燒埋都是可行的。

3.棄之不理:野戰之後這種事比較多,

一般在攻城戰之後勝利方都會處理屍體以防瘟疫。

當然如果一整場作戰結束,確定後面沒有作戰任務了,除非死亡人數太多帶不走,否則是會儘量把屍體整個帶回去的,好歹讓家裡人見一面,真的帶不回去的話,一般的做法就是就地掩埋或者燒掉——當然一般是清理不乾淨的。

也有一種情況就是作戰失敗,根本沒有機會帶走屍體,那麼一般會選擇砍一部分帶走。

近代通常是由勝利的一方清理戰場,對於已方的死者,抬出陣地,集中掩埋<通常在烈士陵園>。對於敵方人員,先獲取其身份資料進行編輯造冊,然後就地埋葬。資料會轉交敵方部隊。

如果交戰成僵持狀態,在戰鬥間隙,雙方都會打宣傳彈通知收屍。畢竟屍體腐爛的氣味誰都受不了,而且也是對死者的不敬。

當然敵方大將可能會有別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