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武當山是道教聖地,歷史上有哪些人在上面修煉過?

尹喜與三天岩

尹喜,字文公,號文始先生、文始真人、關尹。

為函谷關關令時見東方有紫氣西邁,知有聖人將至。不久老子駕青牛薄板車至函谷關,迎入官舍,北面師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辭官,複迎老子歸樓觀本宅,齋戒問道,並請老子著書,以惠後世。於是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老子遂去,不知所終。之後,尹喜乃棄絕人事,按老子所授經法。精修至道,三年後,悉臻其妙。乃著《關尹子》九篇,發揮道德二經。

老子授其道德經並約定“後會蜀之青羊肆”。

之後,喜托疾不仕隱居穀內,後入蜀,歸棲于武當山三天門石壁下。西元五世紀,南朝人郭仲產《南雍卅記》載:“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傳雲尹喜所棲之地”。武當山大頂之北有“獅子峰”,岩壁上有尹喜岩,一名仙岩。其下有澗名牛槽澗、青羊澗。留傳有老子會訪尹喜的神話故事。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尹喜岩“古有銅床玉案,今無”。元代羅霆震呤《尹仙岩》詩曰:

道之所隱即仙靈,

心印函關道德經。

不待邛州乘鶴去,此山仙己是天崖。

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詳細的生平事蹟,但歷代武當山志都記有他在武當山活動的蹤跡。勿庸質疑,尹喜成為第一位來武當山實踐,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並被道教教徒尊稱為“玉清上相”。

戴孟與落帽峰

戴孟,姓燕名濟,字仲微。得道後改姓名。武威(今甘肅民勤縣)人,早期武當山道士。他自幼喜好《道德經》並鑽研體行養生之道。

年少時先喪父他瞻養母親,母喪行大禮服下葬。至西漢武帝(前140—前135)時為殿中將軍。漢武帝遣他入武當山采藥,棄官學道。

相傳,他入華陽山學道,得清靈真人裴君(玄仁)秘傳,得玉佩金璫經,石精金光符及太微黃書。常與仙人郭子華、張季蓮、趙叔達、山世遠遊處,周遊名山,日行七百里。後居武當山修道。在武當山“亦無常處,時有祥雲紫氣蔭其上,或聞芳香之氣徹於山谷”。

後白日上升,落帽于武當山峰之上,稱為“落帽峰”。元代迄今,“落帽峰”均為武當山72峰之一。宋代陳摶詩雲:“我愛武當好,將軍曾得道,升舉入雲霄,高嶺名落帽”。

馬明生與五龍觀

馬明生,東漢時齊國臨淄(今屬山東)人。一作馬鳴生,本姓和,字君賢。《馬明生真人傳》、《詩紀外集》載其少時為縣吏,捕賊受傷,遇太真王夫人,用仙藥治癒,乃棄職隨夫人執役。後受授太清金液神丹,服之後與其徒陰長生俱得仙而去。

《列仙傳》記:小時被賊傷在路上,遇神人與藥救活。後拜安期先生為師,周遊天下,勤苦學經,遂授《太清金液丹經》。後入武當山石室中修煉藥成。先服半劑為地仙,周遊天下。後白日升天。《武當福地總真集》記:馬明生“夫婦輒易其地,今五龍觀自然庵即其地也。”

陰長生求仙與武當

陰長生,新野(今屬河南)人。生富貴之門而不好榮位,潛居隱身,專務道術。聞馬明生得度世之道,乃入名山尋求,後於南陽太和山(即今湖北武當山)中,得與相見,執奴僕之役。

馬明生只朝夕與之高談世務,不教其度世之道。如此二十餘年,終不懈怠。與陰長生一起奉事馬嗎明生的十二人已先後離去獨有他敬禮彌肅。馬明生為其至誠所感,偕赴蜀青城山中,立壇盟誓,授以《太清神丹經》。陰長生得其術,歸家後合丹,舉門皆壽。

謝允與謝羅山

謝允(325-394年),字道通,號謝羅仙。東晉代曆陽(今安徽和縣、金山縣)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周口太康)。精道學,有遁世脫塵之志,仕羅邑宰,後辭官入道武當山。

行走200余裡到了武當山。只見巨大的雲彩橫遮著遠山,就在流動的雲彩裡看到一塊明朗的地方,忽然發現戴孟坐于石上,神采奕奕洞察秋毫。拜見師父之後,給他口口相授“煉神沖虛”之道。這種養生方法在《道德經》第四章有詳盡的解釋,那種“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方法,修養生功應處於深度入靜而又清醒狀態的要領。正是“煉神沖虛”的秘訣。

忽然,戴孟不見了,也不知他去了什麼地方。於是,謝允便“結茅於石室”。他按照老師口授的方法,要領進行修行,“不數年,得沖寂之妙,能飛行絕壁”。只因他脫離了羅邑宰來武當山,才取得修道真諦而成功,所以便自說其名叫謝羅山。故武當山又有“謝羅山”之稱謂。

孫思邈與飛升岩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生於西元581年(南北朝時代)。少年時常年患病,久治無效。為了治好自己的病,他開始學醫,為自己治病。結果,不僅治好了自己的病,而且成為唐朝著名的醫學家,真可謂是“久病成良醫也”。

孫思邈為了全身心地鑽研醫術、醫藥、藥方,決心擺脫朝廷的糾纏與干擾,便由太白山移居天然藥庫武當,隱居在飛升岩下一岩洞裡。他白天上山採集藥材、收集民間治病的單方,晚上回到岩洞裡進行整理和研究。

時間久了,孫思邈不僅同山裡的村民混熟了,而且同在廟的道人們也相處得十分好。他經常給山裡的老人、婦女、小兒看病,並用針灸療法和自製的藥劑治癒了山民們多少年來患的疑難雜症,令山民們稱奇,稱他為藥王、活神仙,從而深受遠近村民和在廟道眾的喜愛和崇敬。

經過常年累月的採集藥材、收集藥方和看病、治病的實踐,使孫思邈積累了豐富的臨床治療經驗和配置藥方、製作藥劑的經驗。為把這些寶貴的實踐經驗收集整理出來,孫思邈便在武當山的岩洞裡,孜孜不倦地著作聞名於世的《千金要方》。

乃入名山尋求,後於南陽太和山(即今湖北武當山)中,得與相見,執奴僕之役。

馬明生只朝夕與之高談世務,不教其度世之道。如此二十餘年,終不懈怠。與陰長生一起奉事馬嗎明生的十二人已先後離去獨有他敬禮彌肅。馬明生為其至誠所感,偕赴蜀青城山中,立壇盟誓,授以《太清神丹經》。陰長生得其術,歸家後合丹,舉門皆壽。

謝允與謝羅山

謝允(325-394年),字道通,號謝羅仙。東晉代曆陽(今安徽和縣、金山縣)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周口太康)。精道學,有遁世脫塵之志,仕羅邑宰,後辭官入道武當山。

行走200余裡到了武當山。只見巨大的雲彩橫遮著遠山,就在流動的雲彩裡看到一塊明朗的地方,忽然發現戴孟坐于石上,神采奕奕洞察秋毫。拜見師父之後,給他口口相授“煉神沖虛”之道。這種養生方法在《道德經》第四章有詳盡的解釋,那種“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方法,修養生功應處於深度入靜而又清醒狀態的要領。正是“煉神沖虛”的秘訣。

忽然,戴孟不見了,也不知他去了什麼地方。於是,謝允便“結茅於石室”。他按照老師口授的方法,要領進行修行,“不數年,得沖寂之妙,能飛行絕壁”。只因他脫離了羅邑宰來武當山,才取得修道真諦而成功,所以便自說其名叫謝羅山。故武當山又有“謝羅山”之稱謂。

孫思邈與飛升岩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生於西元581年(南北朝時代)。少年時常年患病,久治無效。為了治好自己的病,他開始學醫,為自己治病。結果,不僅治好了自己的病,而且成為唐朝著名的醫學家,真可謂是“久病成良醫也”。

孫思邈為了全身心地鑽研醫術、醫藥、藥方,決心擺脫朝廷的糾纏與干擾,便由太白山移居天然藥庫武當,隱居在飛升岩下一岩洞裡。他白天上山採集藥材、收集民間治病的單方,晚上回到岩洞裡進行整理和研究。

時間久了,孫思邈不僅同山裡的村民混熟了,而且同在廟的道人們也相處得十分好。他經常給山裡的老人、婦女、小兒看病,並用針灸療法和自製的藥劑治癒了山民們多少年來患的疑難雜症,令山民們稱奇,稱他為藥王、活神仙,從而深受遠近村民和在廟道眾的喜愛和崇敬。

經過常年累月的採集藥材、收集藥方和看病、治病的實踐,使孫思邈積累了豐富的臨床治療經驗和配置藥方、製作藥劑的經驗。為把這些寶貴的實踐經驗收集整理出來,孫思邈便在武當山的岩洞裡,孜孜不倦地著作聞名於世的《千金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