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東京銀座簡史

作者:陳言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703篇原創首發文章

東京銀座不大,總面積不過0.87平方公里,和國內的任何標誌為“新城”的商業區比,只能算小,絕對算不上大。

從歷史看,銀座可以追溯到相當於明代的17世紀。日本在1600年開始進入江戶時代後,銀幣也還是主要通貨。1601年幕府在京都伏見設造幣局——銀貨幣鑄造所,1612年將造幣局遷到江戶,改稱銀座鑄造所,從那時起有了今天的銀座。

造幣並不一定要在鬧市。江戶時代,距離銀座一公里左右的日本橋更是商業中心,

江戶人熱愛的花柳街——向島就更遠了一點,銀座就是一個鑄幣的地方。只有到了明治維新以後,銀幣的鑄造已經不重要,街面上開始使用銀行券——紙幣後,銀座反而異軍突起,其商業、文化價值在日本愈發重要了起來,一個具有文化氣息的商業街冉冉升起,成了東京,更是日本最重要的街區。

銀座的著名最重要的在於其文化特點,僅有幾個時尚商品、外國洋貨,想撐起今天東京這樣的銀座,那是不可能的。

銀座容納的新派主人公

不論是嚴冬還是盛夏,穿一套厚毛料西服,戴一頂圓帽,留著花白鬍子的老派紳士,是銀座的主人,他們喜歡這裡的三越百貨店等商店,哪怕是只有數百日元(幾元到幾十元人民幣)的東西,

也一定要打車或者開車來這裡,在經過幾十分鐘或者幾個小時對商品的審查、定位、評判之後,才會決定買或者不買。而不買的情況還非常的多。

將iPhone手機的屁股對著自己的嘴,然後說一大串話的人,不用多想,那是中國遊客。他們也青睞東京銀座的各種名品,要隨時和國內的親戚朋友討論到底買哪個,買多少。一路風塵僕僕,讓一輩子隻在銀座購物的老紳士,

很有些不滿地看著這些外(中)國人。看著他們手裡提著幾個紙袋,但依舊沒有滿足購物的欲望;看著裝載幾十人的大巴,就停在只准許駐車五分鐘的路邊,幾十分鐘不肯離去。大巴的暖氣、冷氣永遠開得很足,讓外(中)國客人絕對滿意。這是日本的待客之道,沒有半點含糊。但老紳士不是大巴的客人,其心裡有多不滿,可想而知。

其實不用往前推一百年,就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

老紳士的前身,該是一些日語稱之為摩登少年、摩登女的一些人。他們年齡二十來歲,在日式服裝的裡面,套上了黑色長褲,穿黑色牛皮鞋,也是戴一頂厚厚布料做成的帽子,和現在不一樣的是,偶爾會拿一根拐杖。這個拐杖有些武士腰上的長刀的感覺,並不是年老的標誌。

江戶時代去會美女,該去向島找個茶屋,然後是俳句短歌,相互唱和,同時少不了美酒美食,但到了銀座,摩登男女只會手挽手地闊步在銀座大街上。他們開始喜歡談極為沉長的小說,尤其是外國文學,喜歡喝味道有些苦的咖啡,在咖啡屋一坐就是數小時。在穿日式袍子或者和服的日本,街上雖然也有穿西裝的人,但這種東西方結合的服裝方式,讓以喝茶為主的當時的日本人很不以為然。

那時,銀座街上人們看這些摩登男女的時候,其眼光該和現在銀座上的老紳士看著那些只知道對著iPhone屁股大喊大叫的外(中)國人是一樣的。

儘管眼光相當的複雜,但能有如此複雜的眼光,能長久傳承這樣的視線,說明銀座在進步。世界上不缺稱之為“銀座”的商業設施,但很少有對新富豪、新派人物用這樣的眼光看過去的。銀座能,而且經久不衰地傳承這樣的視線。這說明銀座有它的魅力,在不斷地讓新人進來,為新人提供著最新的產品、流行、高級感。你找不到一個以賣便宜、粗製濫造產品為特點的店鋪。在東京去新宿、池袋保不准會遇上訛人的酒館,在銀座消費的就是高價,費用收低了消費者都會不好意思,店家也無需訛人。新來的消費者雖然也不斷掂量兜裡、iPhone裡存入的錢夠不夠,但更珍惜在高品質、有歷史感的商業街上享受消費的時光。

有文化產業的商業街

明治以後,原本在日本橋上的商鋪有不少在銀座開了分號,東京銀座上開始有了五花八門的店鋪,1945年二戰結束後,更多的外國豪華品牌,也開始拼命往銀座擠。創建於1673年的三越、更早一些(1611年)就已經有了店鋪的松阪屋、1869年開始在橫濱設雅號的松屋及有樂町那裡的阪急NEN'S TOKYO(始於1947年)、西武(1962年開始顯露頭角)等等,中國消費者對這些店鋪耳熟能詳,不用筆者多說什麼。

做企業的話,一定要在銀座有座樓。日本是個鐘錶大國,出售精工表的服部時計店在銀座有了自己的店鋪後,精工表也變得更加高級、時尚了。過去東芝代表著日本綜合家電產業的時候,在銀座有自己的大樓,等東芝經營稍微差了一些,首先賣掉的也是這座大樓。那些年東芝的老闆將這座樓賣了出去,去買了美國的核電企業,自從失去了銀座大樓後,東芝就再也沒有振興過。現在在最顯眼的地方,人們看到的是索尼大樓、日產大樓等等。

最時尚的店鋪,也會在東京銀座擺出陣勢。1971年麥當勞在銀座設下店鋪,那個感覺該是和改革開放以後,前門有了肯德基炸雞一樣,貴不說,主要還是太美國了,太讓人感覺親近美國了。那是美國速食文化的象徵,如今麥當勞也屹立在東京銀座大街上。等美國出現了新貴蘋果公司後,蘋果大樓比麥當勞距離銀座中心更近。而美國企業也依舊保持著簡潔、時尚的特點,讓消費者趨之若鶩。

至於其他奢侈品,如卡地亞、香奈兒、路易·威登、寶格麗等等,更喜歡投入三越、松阪屋等老牌日系百貨店的懷抱,在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80年代開始進入泡沫化時,紛紛在這些店鋪拿下最引人眼目的地方,將超貴的豪華商品賣給銀座的主人,滿足其奢侈的需求。

等泡沫經濟過去以後,人們需要正常的生活時,大眾品牌成為了銀座豐富多彩的一個側面。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星巴克進入到了銀座,至今那裡的咖啡也保持著比北京、上海要便宜不少的定價,讓外(中)國那些在銀座只敢看,不敢剁手買東西的新聞民工等,也能堂而皇之地坐下來,在銀座喝一杯咖啡了。其他日本及國外的大眾品牌,比如在中國可以把價格定得比日本高出很多的優衣庫,在銀座也有旗艦店,價格絕對和普通大眾生活的地方上的店鋪一模一樣。

中國企業中,比較有些魄力的該是海爾。該公司很早就在銀座搶到一塊黃金看板,每天天一黑,海爾的廣告就亮了起來,讓來這裡的中國人很有些豪邁的感覺。可惜的是在東京銀座還買不到海爾的產品,目前也還談不上在這裡設一個海爾產品展廳。

對銀座表面的觀察,不用筆者多說什麼,各種介紹銀座的小冊子、免費的廣告集、網上形形色色的資訊大有氾濫之感,筆者注意的是,和所有商業街不一樣,東京銀座是個文化味道撲鼻而來的地方。

除了銀座中心處設立的北海道新聞、銀座入口的朝日新聞之外,每日新聞、讀賣新聞過去都是在東京銀座編輯出版。到了1923年東京大地震以後,每日新聞、讀賣新聞才搬到距離銀座幾公里的竹橋、大手町等地,現在從那裡乘坐地鐵過來也依舊便利。如果從銀座的中心,比如從三越步行去位於築地的朝日新聞,也就是幾分鐘的事,無需乘坐地鐵或者公車。

有報紙雜誌的地方,便會有廣告公司跟過來。日本最大的廣告公司,那個一年銷售額達到1萬億日元(100億美元)的廣告公司“日本電報通信社”(簡稱“電通”),最初也是在東京銀座辦公,將日本最流行的商品文化、資訊不僅以付費的形式提供給各家報社,也從這裡向地方報紙供稿。

等廣播、電視開始在日本興起後,東京的各家廣播電視臺在銀座設站,地方上的電視臺也一樣。離開了銀座就很難接觸如此濃縮的消費文化。

看東京銀座的歷史,最先看到的是各種消費店鋪、豪華品牌、大眾能夠接受的成功消費品,但更需要看這裡的歷史中,曾經輝煌過的報社。只有有了某種文化底蘊,消費才能變成文化中的一部分,而文化經久不衰,東京銀座也能推陳出新,一直站在日本及世界消費的前列。

中國人在書寫銀座新史

“我準備在東京銀座設立我們公司的分公司”,一家策劃企業的老闆這樣對筆者說。我看看這位該是80後的企業家,兩鬢上塗了淡淡的腮紅,知道這位是很受日本影響的女子。

論房租,當然比北京、上海會貴一些,但也沒有貴得離譜,想想能如此融入日本最新時尚中,每天不用看什麼書,在這裡走上一圈足以將世界最新潮流一一暗記心頭。

在靠近松屋百貨店的一座大樓裡,筆者見到一位差不多90後的中文雜誌主編,去她的編輯部坐了片刻。攝影師、美編都是日本人,歲數也比這位美女主編大了不少。日本的最新流行資訊、中國旅遊情報,由這位年輕的女主編按季節編輯好,製成季刊後,投郵到讀者那裡。

女主編碩士畢業後就留了下來,在銀座已經打拼了五、六年。編輯部算不上大,但能堅持下來,尤其在出版很不景氣,出版向IT數碼化轉變的時代,還如此執著地在銀座從事雜誌編輯發行工作,讓人肅然起敬。

中國人除了來銀座創業、在銀座延續這裡的文化產業外,每天能看到的是中國觀光客。他們夏天穿著拖鞋、短褲,手裡提著幾個紙袋;冬天早早地穿上羽絨服,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依舊是手裡提著幾個紙袋。服裝上他們與銀座格格不入,讓銀座融入了新的潮流。中國觀光客比日常的銀座,在夏天要表現得要熱一些,冬天更冷一點。這總比清一色的銀座好。

現在,中國的家電企業、出版社、各種公司已經悄悄地進駐到了銀座,一個讓東京銀座更加充滿色彩的時代已經到來。而在東京銀座的成功,會複製回中國,有一天我們能夠找到和東京銀座一樣的中國商業街。有一點是絕對不能缺少的,那就是文化,是傳播文化的能力。沒有這個,東京銀座不能傳承,也不會發揚光大。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 陳言寫于東京

歡迎關注秦朔朋友圈簡史系列。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但到了銀座,摩登男女只會手挽手地闊步在銀座大街上。他們開始喜歡談極為沉長的小說,尤其是外國文學,喜歡喝味道有些苦的咖啡,在咖啡屋一坐就是數小時。在穿日式袍子或者和服的日本,街上雖然也有穿西裝的人,但這種東西方結合的服裝方式,讓以喝茶為主的當時的日本人很不以為然。

那時,銀座街上人們看這些摩登男女的時候,其眼光該和現在銀座上的老紳士看著那些只知道對著iPhone屁股大喊大叫的外(中)國人是一樣的。

儘管眼光相當的複雜,但能有如此複雜的眼光,能長久傳承這樣的視線,說明銀座在進步。世界上不缺稱之為“銀座”的商業設施,但很少有對新富豪、新派人物用這樣的眼光看過去的。銀座能,而且經久不衰地傳承這樣的視線。這說明銀座有它的魅力,在不斷地讓新人進來,為新人提供著最新的產品、流行、高級感。你找不到一個以賣便宜、粗製濫造產品為特點的店鋪。在東京去新宿、池袋保不准會遇上訛人的酒館,在銀座消費的就是高價,費用收低了消費者都會不好意思,店家也無需訛人。新來的消費者雖然也不斷掂量兜裡、iPhone裡存入的錢夠不夠,但更珍惜在高品質、有歷史感的商業街上享受消費的時光。

有文化產業的商業街

明治以後,原本在日本橋上的商鋪有不少在銀座開了分號,東京銀座上開始有了五花八門的店鋪,1945年二戰結束後,更多的外國豪華品牌,也開始拼命往銀座擠。創建於1673年的三越、更早一些(1611年)就已經有了店鋪的松阪屋、1869年開始在橫濱設雅號的松屋及有樂町那裡的阪急NEN'S TOKYO(始於1947年)、西武(1962年開始顯露頭角)等等,中國消費者對這些店鋪耳熟能詳,不用筆者多說什麼。

做企業的話,一定要在銀座有座樓。日本是個鐘錶大國,出售精工表的服部時計店在銀座有了自己的店鋪後,精工表也變得更加高級、時尚了。過去東芝代表著日本綜合家電產業的時候,在銀座有自己的大樓,等東芝經營稍微差了一些,首先賣掉的也是這座大樓。那些年東芝的老闆將這座樓賣了出去,去買了美國的核電企業,自從失去了銀座大樓後,東芝就再也沒有振興過。現在在最顯眼的地方,人們看到的是索尼大樓、日產大樓等等。

最時尚的店鋪,也會在東京銀座擺出陣勢。1971年麥當勞在銀座設下店鋪,那個感覺該是和改革開放以後,前門有了肯德基炸雞一樣,貴不說,主要還是太美國了,太讓人感覺親近美國了。那是美國速食文化的象徵,如今麥當勞也屹立在東京銀座大街上。等美國出現了新貴蘋果公司後,蘋果大樓比麥當勞距離銀座中心更近。而美國企業也依舊保持著簡潔、時尚的特點,讓消費者趨之若鶩。

至於其他奢侈品,如卡地亞、香奈兒、路易·威登、寶格麗等等,更喜歡投入三越、松阪屋等老牌日系百貨店的懷抱,在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80年代開始進入泡沫化時,紛紛在這些店鋪拿下最引人眼目的地方,將超貴的豪華商品賣給銀座的主人,滿足其奢侈的需求。

等泡沫經濟過去以後,人們需要正常的生活時,大眾品牌成為了銀座豐富多彩的一個側面。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星巴克進入到了銀座,至今那裡的咖啡也保持著比北京、上海要便宜不少的定價,讓外(中)國那些在銀座只敢看,不敢剁手買東西的新聞民工等,也能堂而皇之地坐下來,在銀座喝一杯咖啡了。其他日本及國外的大眾品牌,比如在中國可以把價格定得比日本高出很多的優衣庫,在銀座也有旗艦店,價格絕對和普通大眾生活的地方上的店鋪一模一樣。

中國企業中,比較有些魄力的該是海爾。該公司很早就在銀座搶到一塊黃金看板,每天天一黑,海爾的廣告就亮了起來,讓來這裡的中國人很有些豪邁的感覺。可惜的是在東京銀座還買不到海爾的產品,目前也還談不上在這裡設一個海爾產品展廳。

對銀座表面的觀察,不用筆者多說什麼,各種介紹銀座的小冊子、免費的廣告集、網上形形色色的資訊大有氾濫之感,筆者注意的是,和所有商業街不一樣,東京銀座是個文化味道撲鼻而來的地方。

除了銀座中心處設立的北海道新聞、銀座入口的朝日新聞之外,每日新聞、讀賣新聞過去都是在東京銀座編輯出版。到了1923年東京大地震以後,每日新聞、讀賣新聞才搬到距離銀座幾公里的竹橋、大手町等地,現在從那裡乘坐地鐵過來也依舊便利。如果從銀座的中心,比如從三越步行去位於築地的朝日新聞,也就是幾分鐘的事,無需乘坐地鐵或者公車。

有報紙雜誌的地方,便會有廣告公司跟過來。日本最大的廣告公司,那個一年銷售額達到1萬億日元(100億美元)的廣告公司“日本電報通信社”(簡稱“電通”),最初也是在東京銀座辦公,將日本最流行的商品文化、資訊不僅以付費的形式提供給各家報社,也從這裡向地方報紙供稿。

等廣播、電視開始在日本興起後,東京的各家廣播電視臺在銀座設站,地方上的電視臺也一樣。離開了銀座就很難接觸如此濃縮的消費文化。

看東京銀座的歷史,最先看到的是各種消費店鋪、豪華品牌、大眾能夠接受的成功消費品,但更需要看這裡的歷史中,曾經輝煌過的報社。只有有了某種文化底蘊,消費才能變成文化中的一部分,而文化經久不衰,東京銀座也能推陳出新,一直站在日本及世界消費的前列。

中國人在書寫銀座新史

“我準備在東京銀座設立我們公司的分公司”,一家策劃企業的老闆這樣對筆者說。我看看這位該是80後的企業家,兩鬢上塗了淡淡的腮紅,知道這位是很受日本影響的女子。

論房租,當然比北京、上海會貴一些,但也沒有貴得離譜,想想能如此融入日本最新時尚中,每天不用看什麼書,在這裡走上一圈足以將世界最新潮流一一暗記心頭。

在靠近松屋百貨店的一座大樓裡,筆者見到一位差不多90後的中文雜誌主編,去她的編輯部坐了片刻。攝影師、美編都是日本人,歲數也比這位美女主編大了不少。日本的最新流行資訊、中國旅遊情報,由這位年輕的女主編按季節編輯好,製成季刊後,投郵到讀者那裡。

女主編碩士畢業後就留了下來,在銀座已經打拼了五、六年。編輯部算不上大,但能堅持下來,尤其在出版很不景氣,出版向IT數碼化轉變的時代,還如此執著地在銀座從事雜誌編輯發行工作,讓人肅然起敬。

中國人除了來銀座創業、在銀座延續這裡的文化產業外,每天能看到的是中國觀光客。他們夏天穿著拖鞋、短褲,手裡提著幾個紙袋;冬天早早地穿上羽絨服,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依舊是手裡提著幾個紙袋。服裝上他們與銀座格格不入,讓銀座融入了新的潮流。中國觀光客比日常的銀座,在夏天要表現得要熱一些,冬天更冷一點。這總比清一色的銀座好。

現在,中國的家電企業、出版社、各種公司已經悄悄地進駐到了銀座,一個讓東京銀座更加充滿色彩的時代已經到來。而在東京銀座的成功,會複製回中國,有一天我們能夠找到和東京銀座一樣的中國商業街。有一點是絕對不能缺少的,那就是文化,是傳播文化的能力。沒有這個,東京銀座不能傳承,也不會發揚光大。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 陳言寫于東京

歡迎關注秦朔朋友圈簡史系列。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