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舟曲縣這些“第一書記”打call

在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中,有這麼一批人,他們從舒適的機關樓裡走出來,走進貧困鄉村,奔波於村裡村外、田間地頭,訪村情、聽民聲、講政策、獻計謀,為選派村的各項工作積極作為,

得到群眾肯定和好評,值得為他們打call。

社情民意的“晴雨錶”

在村裡的大街小巷,平時都可以看到手提公事包、一身運動裝的年輕幹部,他們串街走巷、進村入戶開展工作,用腳步丈量村裡的房前屋後、溝溝坎坎,這是“第一書記”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

為了識准貧困農戶、找准致困原因、制准幫扶計畫,他們任勞任怨,不顧嚴寒酷暑、風吹雨淋,堅持到村開展工作,詳細瞭解情況、認真記寫台賬、積極收集意見,及時撰寫上報調研報告,為上級部門制定政策提供有益參考。

基層建設的“推動器”

積極履行協助抓黨建的工作職責,

健全完善基層黨建工作制度,認真督促落實“三會一課”,不斷加強黨員教育管理,大力整頓提升軟弱渙散黨組織,做好基層配套組織建設,為夯實基層基礎作出了一定成績。尤其是在村級換屆中,“第一書記”積極宣講政策、開展研判、化解矛盾、強化組織,促進了選派村的“兩委”換屆工作。充分發揮自身行業、專業優勢,致力於基層治理,認真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教育,
耐心調處矛盾、化解糾紛,弘揚文明新風、推進移風易俗,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政策宣傳的“小喇叭”

發揮自身有文化、懂法律、知政策、明規定的優勢,自覺擔負起宣傳黨的政策、法律法規的責任,尤其是為群眾詳細講解了脫貧攻堅有關政策規定,

使群眾對貧困戶認定依據、扶貧政策享受條件、資金幫扶政策有了深入瞭解,消除了群眾顧慮和疑問。黨的十九大召開後,“第一書記”迅速行動起來,深入選派村召開宣講會,將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到每位黨員。

脫貧攻堅的“生力軍”

群眾眼裡的“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