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公募基金的2017:過去未去,未來已來

傳統基金退出歷史舞臺,創新型基金曇花一現,貨幣基金控規模,

公募FOF誕生……即將過去的2017,對基金行業來說,註定是濃墨重彩的一年,也是里程碑式的一年。

貫穿全年的,是監管層對市場亂象的頻頻出擊。這邊廂,公募基金扮演著“三好生”的角色,在大資管新規中成為標杆參照;那邊廂,打破剛兌、降杠杆、防套利、嚴防流動性風險、明示產品特徵……行業自身也在市場的滌蕩中不斷淨化升級。

封閉式基金:從傳統走向創新

今年7月,最後一隻傳統封閉式基金基金銀豐退市,

這也意味著中國基金業正式告別傳統封閉式基金。

傳統封閉式基金,指的是1991年至2002年發行的54檔基金,募集總規模為817億元。這類基金成立後就進行封閉,在一定時期內不再接受新的投資,持有者需待到期開放後方能贖回。為了實現封閉式基金的流動性,基金成立後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持有者可在交易所賣出基金,看好基金的投資者則可買入。

由於封閉式基金上市後期大幅折價,基金公司也缺乏新發基金動力,2002年以後就不再有新的封基發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傳統封基已經退出江湖,但封基的優點被市場認可並保留了下來,加以改良推出創新形態,即定期開放式基金。

此類基金兼顧封閉運作和流動性需求,封閉期間基金規模不受干擾,更有利於基金經理專注投資。今年新發基金市場中多隻爆款基金,

包括東方紅睿璽(501049)、中歐恒利(166024)等等即屬於此類形態。

定增基金:500億盛宴成剩宴

定增基金可以視為封閉式基金的創新變種之一。

定向增發是已上市公司向符合條件的少數特定投資者再融資的一種手段,以往的定增門檻較高,至少100萬起步,參與形式以專戶和私募為主。而公募定增產品的引入,讓投資者只需百元即可投資“高大上”的定增。

真實的情況是:雖然定增基金發行火爆,

但好發並不好做。定增項目折價率不斷收窄,越來越多的項目出現股價倒掛。定增基金成立後的整體表現非常平淡,基金淨值大多在發行價之下。

今年2月初,監管層發佈關於上市公司再融資新政,壓縮再融資規模、打擊定增套利,也進一步攤薄了定增基金的折價“安全墊”。5月末,《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發佈,導致定增基金存量專案出現退出難題。

為了在基金開放前保證流動性,新規後首只開放的定增基金財通升級選擇了通過大宗交易管道折價拋售。

種種不利因素導致上市後的基金價格多為折價。既然折價可以買,為何要原價申購?這直接導致了新發定增基金動力不足,最終以募集失敗告終。由此,定增基金走進了封基當年的死胡同裡,現存的產品恐怕也成了絕唱。

也有基金公司試圖轉危為機。作為定增大戶的財通基金推出了首只主打大宗交易策略的基金財通多策略福鑫(501046),尋找減持新規下衍生出的大宗交易機會。該基金成立至今已有兩月,目前收益為0.47%。

分級基金:降杠杆大勢下的孤品

分級基金是基金眾多品種中玩法最複雜的一種。一隻母基金帶著兩隻子基金,母基金走純指數路線,子基金A極度厭惡風險,類似固定收益產品;子基金B則是風險愛好者,加了多倍杠杆在股市裡“蹦極”。

由於玩法複雜,很多玩家只看到高收益,沒搞明白原理就上陣。結果在市場大跌時遇到下折,高溢價被抹平,導致血虧悲劇。

分級基金最終被認定不適合普通投資者。2015年股市大調整之後,針對分級基金陸續出臺了諸多政策,包括將投資門檻提高至30萬、暫停分級基金發行、規模過小的基金擬被強制退市等等。

11月中旬,央行匯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起草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了公募產品不得進行份額分級。分級基金無法再發行,現存分級基金將成孤品。

保本基金:打破剛兌幻象

保本基金的大發展,是2015年股市異動後避險情緒的寫照。而保本基金沒落,打破了剛性兌付的美麗承諾。

此前,由於保本基金發行過熱,其“反擔保”的擔保方式風險愈發明顯,監管層收緊了對新發產品的審批,並對其運作和管理提出了更嚴格的新規。今年年初,監管層發佈《關於避險策略基金指導意見》並施行。從此“保本基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避險策略基金”。

《指導意見》取消了存量保本基金普遍採用的連帶責任擔保方機制,這使得基金公司很難找到願意繼續合作的擔保人。這意味著存量基金到期後要麼轉型,要麼清盤。

轉型的基金中,多轉為靈活型基金或偏債型產品,尚無基金轉型為真正的“避險策略基金”。仍在存續期的保本基金也顯得非常雞肋,收益還不如貨幣基金。

歷史上的保本基金共有180只,其中2015年下半年後成立的基金共有96只,目前這批產品中已陸續到期。成立近兩年裡,這批保本基金的平均累計收益不到5%。

貨幣基金:比拼規模的時代將過去

貨幣基金給投資者的印象一直是零風險、穩收益、存取方便。但對基金公司來說,由於要求時時保本,貨幣基金的風險反而是最高的。隨著近年來貨幣基金規模的不斷擴張,潛在的流動性風險也隨之上升。去年年底,還出現過部分基金公司使用自有資金彌補貨幣基金損失的事件。

今年以來對貨幣基金的監管不斷升級。此前出臺的開放式基金流動性新規,對新發和存量貨幣基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將規模與風險準備金掛鉤,限制隨意新發貨幣基金等。有消息稱近期監管層針對貨幣基金召開閉門會議,會議內容包括嚴禁貨幣基金沖規模,尤其是貨幣基金規模超風險準備金200倍的公司;不得公開宣傳、片面宣傳收益率,不得降低費率惡意競爭,不支持快速贖回、T+0、流量導入等任何與嚴控流動性風險或者有違銷售法規的業務;設置科學考核體系,降低基金規模的權重等。

在嚴格監管之下,今年的貨幣基金市場格外冷清。以往貨幣基金都是基金公司年末沖規模的主戰場,今年四季度以來卻無新發貨幣基金成立,存量貨幣基金也紛紛控制申購規模。

與此同時,監管層開始淡化貨幣基金在規模排名中的作用,提出基金評價機構應進一步弱化對公司管理規模的關注,不再公佈包含貨幣基金規模的排名資料。剔除了貨幣規模後,基金公司規模榜將重新洗牌。

滬港深基金:從混沌走向規範

伴隨著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閘,大量滬港深基金應運而生。受益於今年港股牛市行情,大多數滬港深基金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不過,在滬港深基金繁榮生長的另一面,也存在著許多亂象:名字帶“港”而低配甚至不配港股的基金比比皆是,不少基金經理缺乏香港投資經驗。對此,今年年中監管層已下發新產品註冊審核的指引檔,要求名字中帶“港股”字樣的公募基金應當將至少80%以上的非現金基金資產投資港股,且對投資港股的基金經理履歷有了更嚴格要求:應當配備不少於兩名具有兩年以上香港市場投資管理相關經驗的人員(至少一名為基金經理)。

從新發基金市場可以看到,許多基金在投資範圍中設計了一定的港股配置比例,但都不超過50%,且在名稱中均不再體現“港股”字樣。對於存量基金,監管層給予了半年過渡期,過渡期結束後仍不符合規定的基金應暫停申購。近期東證資管旗下兩隻滬港深基金就因此暫停了申購。

隨著滬港深基金的規範化,港股QDII的尷尬角色愈發明顯。費率更高,申贖效率更低,收益卻並沒有更好。從這個角度來說,QDII投資香港市場已經沒有意義,未來應轉向其他地區市場。

FOF:開啟行業新時代元年

基金賺錢而基民不賺錢是公募基金的老大難問題。尤其是時至今日,基金數量已經遠遠超出A股股票。基金多了,投資的坑也就跟著多了。許多偏股型基金的波動率較大,而基民總是在高位買入,又在低谷期賣出,再加上操作頻繁、持有時間短等等因素,在基金上虧錢的現象比比皆是。

基於此,FOF的誕生被寄予厚望。基金業寄希望於FOF帶來行業新風口,投資者寄希望于FOF解決擇基+擇時的難題。不過,FOF對各家公司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內部FOF需調動公司投研平臺的整體資源,對於公司產品線的完備性與標準化要求較高。而外部FOF方面,專業研究基金的人才資源相對匱乏。

FOF究竟能帶來多大改變,還得看最終實踐。目前發行的首批FOF共有6只,以偏債混合型內部FOF為主,發行規模總計超120億元。

附:2017年公募基金十大新聞

2017年公募基金業大事不斷:貨幣市場基金爆發式增長,使得公募基金總規模站穩11萬億大關;價值投資逐漸回歸市場,偏股基金再現賺錢效應;一年間,流動性新規、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委外基金新政加強投資者保護和產品風控;產品創新方面,公募FOF獲批、養老目標基金規劃出臺;分級基金新規、迷你基金加速處置、到期保本基金紛紛清盤轉型,2018年,行業將迎來20周年的發展新征程,一個更加規範、透明、健康、可持續的公募基金行業將推動資本市場不斷完善。

貨基規模猛增

助推公募站穩11萬億大關

4萬億、5萬億、6萬億——今年貨基規模節節攀升。中國基金業協會官網最新資料顯示,截至11月底,貨幣基金總規模高達6.8萬億元,在公募總規模中占比逼近60%大關,貨基總規模和占比雙雙刷新了歷史新高。事實上,貨基規模在今年1~11月累計增長2.52萬億,增幅高達58.97%。

首批公募FOF獲批發行

公募基金進入資產配置時代

2016年9月11日,證監會公佈《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第2號——基金中基金指引》,並自公佈之日起施行,正式開啟了公募FOF大幕。此後,幾十家家基金公司湧入賽道,進入搭建投研團隊、FOF基金經理考試、申報公募FOF產品、產品上評審會、業內基金經理調研等各種準備工作。

今年9月8日,首批公募FOF產品正式獲批,花落南方、華夏、嘉實、建信、泰達宏利、海富通6家公司,隨後均發行成立投入運作。

權益基金賺錢效應明顯

偏股基金“一日售罄”重現

隨著A股市場國際化、監管趨嚴以及投資理念升級,成熟的價值投資理念逐漸回歸A股市場。

今年權益類基金新發市場可以用“贏家通吃”來概括,有業績支撐的東方紅、中歐等少數基金公司接連出現“爆款”產品,東方紅睿豐、中歐恒利等基金受到投資者熱捧:今年三季度末,東方紅睿豐封轉開,一日申購達百億元;由中歐基金明星基金經理曹名長發行的中歐恒利基金一日認購超過74億即宣佈結束募集;嘉實價值精選3天募集規模也達到66.10億元。資料顯示,僅中歐恒利三年定開等十幾檔基金首募規模便占到權益類基金發行總額的57%。

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出臺

基金銷售規範化

為健全投資者適當性制度要求,強化經營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義務,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2016年12月12日,《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及《關於實施〈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的規定》於7月1日起施行。

委外基金新政

規範機構定制基金

今年3月17日,證監會發佈《機構監管情況通報》,通報對公募基金提出了四項要求:公募基金不能淪為特定委託人的通道;單一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比例達到或者超過50%時,不得向個人投資者公開發售;續存產品要審慎確認大額申購;單一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比例出現達到或超過20%的產品,應當定期報告產品特有風險。

養老目標基金規劃出臺

公募將精准服務千億級養老市場

今年11月3日,證監會發佈《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徵求意見稿),擬在公募基金中推出養老目標基金這一新的基金品種。徵求意見稿對養老目標基金應採取的基金形式、投資策略、投資比例及運作方式、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經理任職門檻等要點做出詳細規定。

養老目標基金是指以追求養老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為目的,鼓勵投資者長期持有,採用成熟的資產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資組合波動風險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當前推出養老目標基金對於公募基金行業服務個人投資者養老投資,推進養老金市場化改革,促進公募基金行業健康長遠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和必要性。

分級基金新規施行

今年規模萎縮近千億份

今年5月1日起,《分級基金業務管理指引》正式實施。根據規定,參與分級基金子份額的買入和基礎份額分拆的個人投資者及一般機構投資者,必須滿足“前20個交易日其名下日均證券類資產不低於人民幣30萬元的門檻,並簽署《分級基金投資風險揭示書》”的要求,否則僅能賣出無法買入。

截至今年11月,分級基金新規實施已有7個月時間。7個月中,分級基金規模逐月下降。新規實施當天總份額為1578.66億份,截至12月1日,全市場分級基金規模為826.52億份,比5月1日新規實施初期規模大降752.14億份,總份額萎縮47.64%;若與今年年初資料相比,總份額更是萎縮984億份,降幅高達54.36%。交投的萎縮,令一些小微基金大受衝擊。

流動性新規實施

基金流動風險防控加碼

今年8月31日,證監會公佈《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流動性新規總結反思了2015 年股市異常波動以來歷次行業風險事件的經驗教訓,以加強公募基金流動性風險管控為核心,對現有開放式基金的監管規則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修訂。另外,新規也對市場普遍關注的委外定制基金設立規範、流通股投資比例限制、大額申購和巨額贖回、極端情形下的應急工具、貨幣基金分類監管等熱點問題進行了規定。對現有監管規則進行全面“查缺補漏”,要求基金管理人針對性建立完善流動性風險管控機制,強化機構主體的風險管控約束機制。

迷你基金加速處置

全年清盤基金破百

在委外資金和其他資金陸續撤離、迷你基金監管趨嚴以及“先發後清”曲線去庫存模式下,今年迷你基金處置大幅加速:今年已清盤和擬清盤基金數量超過100只,成為歷史上清盤基金數最多的一年,並超過過去多年總和。

避險策略基金指導意見發佈

到期保本基金紛紛清盤轉型

今年1月24日,證監會發佈《關於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為了避免投資者形成對保本基金產品絕對保本的“剛性兌付”預期,將“保本基金”名稱調整為“避險策略基金”,並相應取消了連帶責任擔保機制。因為《指導意見》限制較多,比如限制投資範圍、對保本基金規模進行控制以及擔保機制的改變等,因此,多數保本基金到期後紛紛轉型成其他類型基金或直接清盤。

尋找減持新規下衍生出的大宗交易機會。該基金成立至今已有兩月,目前收益為0.47%。

分級基金:降杠杆大勢下的孤品

分級基金是基金眾多品種中玩法最複雜的一種。一隻母基金帶著兩隻子基金,母基金走純指數路線,子基金A極度厭惡風險,類似固定收益產品;子基金B則是風險愛好者,加了多倍杠杆在股市裡“蹦極”。

由於玩法複雜,很多玩家只看到高收益,沒搞明白原理就上陣。結果在市場大跌時遇到下折,高溢價被抹平,導致血虧悲劇。

分級基金最終被認定不適合普通投資者。2015年股市大調整之後,針對分級基金陸續出臺了諸多政策,包括將投資門檻提高至30萬、暫停分級基金發行、規模過小的基金擬被強制退市等等。

11月中旬,央行匯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起草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了公募產品不得進行份額分級。分級基金無法再發行,現存分級基金將成孤品。

保本基金:打破剛兌幻象

保本基金的大發展,是2015年股市異動後避險情緒的寫照。而保本基金沒落,打破了剛性兌付的美麗承諾。

此前,由於保本基金發行過熱,其“反擔保”的擔保方式風險愈發明顯,監管層收緊了對新發產品的審批,並對其運作和管理提出了更嚴格的新規。今年年初,監管層發佈《關於避險策略基金指導意見》並施行。從此“保本基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避險策略基金”。

《指導意見》取消了存量保本基金普遍採用的連帶責任擔保方機制,這使得基金公司很難找到願意繼續合作的擔保人。這意味著存量基金到期後要麼轉型,要麼清盤。

轉型的基金中,多轉為靈活型基金或偏債型產品,尚無基金轉型為真正的“避險策略基金”。仍在存續期的保本基金也顯得非常雞肋,收益還不如貨幣基金。

歷史上的保本基金共有180只,其中2015年下半年後成立的基金共有96只,目前這批產品中已陸續到期。成立近兩年裡,這批保本基金的平均累計收益不到5%。

貨幣基金:比拼規模的時代將過去

貨幣基金給投資者的印象一直是零風險、穩收益、存取方便。但對基金公司來說,由於要求時時保本,貨幣基金的風險反而是最高的。隨著近年來貨幣基金規模的不斷擴張,潛在的流動性風險也隨之上升。去年年底,還出現過部分基金公司使用自有資金彌補貨幣基金損失的事件。

今年以來對貨幣基金的監管不斷升級。此前出臺的開放式基金流動性新規,對新發和存量貨幣基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將規模與風險準備金掛鉤,限制隨意新發貨幣基金等。有消息稱近期監管層針對貨幣基金召開閉門會議,會議內容包括嚴禁貨幣基金沖規模,尤其是貨幣基金規模超風險準備金200倍的公司;不得公開宣傳、片面宣傳收益率,不得降低費率惡意競爭,不支持快速贖回、T+0、流量導入等任何與嚴控流動性風險或者有違銷售法規的業務;設置科學考核體系,降低基金規模的權重等。

在嚴格監管之下,今年的貨幣基金市場格外冷清。以往貨幣基金都是基金公司年末沖規模的主戰場,今年四季度以來卻無新發貨幣基金成立,存量貨幣基金也紛紛控制申購規模。

與此同時,監管層開始淡化貨幣基金在規模排名中的作用,提出基金評價機構應進一步弱化對公司管理規模的關注,不再公佈包含貨幣基金規模的排名資料。剔除了貨幣規模後,基金公司規模榜將重新洗牌。

滬港深基金:從混沌走向規範

伴隨著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閘,大量滬港深基金應運而生。受益於今年港股牛市行情,大多數滬港深基金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不過,在滬港深基金繁榮生長的另一面,也存在著許多亂象:名字帶“港”而低配甚至不配港股的基金比比皆是,不少基金經理缺乏香港投資經驗。對此,今年年中監管層已下發新產品註冊審核的指引檔,要求名字中帶“港股”字樣的公募基金應當將至少80%以上的非現金基金資產投資港股,且對投資港股的基金經理履歷有了更嚴格要求:應當配備不少於兩名具有兩年以上香港市場投資管理相關經驗的人員(至少一名為基金經理)。

從新發基金市場可以看到,許多基金在投資範圍中設計了一定的港股配置比例,但都不超過50%,且在名稱中均不再體現“港股”字樣。對於存量基金,監管層給予了半年過渡期,過渡期結束後仍不符合規定的基金應暫停申購。近期東證資管旗下兩隻滬港深基金就因此暫停了申購。

隨著滬港深基金的規範化,港股QDII的尷尬角色愈發明顯。費率更高,申贖效率更低,收益卻並沒有更好。從這個角度來說,QDII投資香港市場已經沒有意義,未來應轉向其他地區市場。

FOF:開啟行業新時代元年

基金賺錢而基民不賺錢是公募基金的老大難問題。尤其是時至今日,基金數量已經遠遠超出A股股票。基金多了,投資的坑也就跟著多了。許多偏股型基金的波動率較大,而基民總是在高位買入,又在低谷期賣出,再加上操作頻繁、持有時間短等等因素,在基金上虧錢的現象比比皆是。

基於此,FOF的誕生被寄予厚望。基金業寄希望於FOF帶來行業新風口,投資者寄希望于FOF解決擇基+擇時的難題。不過,FOF對各家公司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內部FOF需調動公司投研平臺的整體資源,對於公司產品線的完備性與標準化要求較高。而外部FOF方面,專業研究基金的人才資源相對匱乏。

FOF究竟能帶來多大改變,還得看最終實踐。目前發行的首批FOF共有6只,以偏債混合型內部FOF為主,發行規模總計超120億元。

附:2017年公募基金十大新聞

2017年公募基金業大事不斷:貨幣市場基金爆發式增長,使得公募基金總規模站穩11萬億大關;價值投資逐漸回歸市場,偏股基金再現賺錢效應;一年間,流動性新規、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委外基金新政加強投資者保護和產品風控;產品創新方面,公募FOF獲批、養老目標基金規劃出臺;分級基金新規、迷你基金加速處置、到期保本基金紛紛清盤轉型,2018年,行業將迎來20周年的發展新征程,一個更加規範、透明、健康、可持續的公募基金行業將推動資本市場不斷完善。

貨基規模猛增

助推公募站穩11萬億大關

4萬億、5萬億、6萬億——今年貨基規模節節攀升。中國基金業協會官網最新資料顯示,截至11月底,貨幣基金總規模高達6.8萬億元,在公募總規模中占比逼近60%大關,貨基總規模和占比雙雙刷新了歷史新高。事實上,貨基規模在今年1~11月累計增長2.52萬億,增幅高達58.97%。

首批公募FOF獲批發行

公募基金進入資產配置時代

2016年9月11日,證監會公佈《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第2號——基金中基金指引》,並自公佈之日起施行,正式開啟了公募FOF大幕。此後,幾十家家基金公司湧入賽道,進入搭建投研團隊、FOF基金經理考試、申報公募FOF產品、產品上評審會、業內基金經理調研等各種準備工作。

今年9月8日,首批公募FOF產品正式獲批,花落南方、華夏、嘉實、建信、泰達宏利、海富通6家公司,隨後均發行成立投入運作。

權益基金賺錢效應明顯

偏股基金“一日售罄”重現

隨著A股市場國際化、監管趨嚴以及投資理念升級,成熟的價值投資理念逐漸回歸A股市場。

今年權益類基金新發市場可以用“贏家通吃”來概括,有業績支撐的東方紅、中歐等少數基金公司接連出現“爆款”產品,東方紅睿豐、中歐恒利等基金受到投資者熱捧:今年三季度末,東方紅睿豐封轉開,一日申購達百億元;由中歐基金明星基金經理曹名長發行的中歐恒利基金一日認購超過74億即宣佈結束募集;嘉實價值精選3天募集規模也達到66.10億元。資料顯示,僅中歐恒利三年定開等十幾檔基金首募規模便占到權益類基金發行總額的57%。

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出臺

基金銷售規範化

為健全投資者適當性制度要求,強化經營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義務,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2016年12月12日,《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及《關於實施〈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的規定》於7月1日起施行。

委外基金新政

規範機構定制基金

今年3月17日,證監會發佈《機構監管情況通報》,通報對公募基金提出了四項要求:公募基金不能淪為特定委託人的通道;單一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比例達到或者超過50%時,不得向個人投資者公開發售;續存產品要審慎確認大額申購;單一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比例出現達到或超過20%的產品,應當定期報告產品特有風險。

養老目標基金規劃出臺

公募將精准服務千億級養老市場

今年11月3日,證監會發佈《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徵求意見稿),擬在公募基金中推出養老目標基金這一新的基金品種。徵求意見稿對養老目標基金應採取的基金形式、投資策略、投資比例及運作方式、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經理任職門檻等要點做出詳細規定。

養老目標基金是指以追求養老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為目的,鼓勵投資者長期持有,採用成熟的資產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資組合波動風險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當前推出養老目標基金對於公募基金行業服務個人投資者養老投資,推進養老金市場化改革,促進公募基金行業健康長遠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和必要性。

分級基金新規施行

今年規模萎縮近千億份

今年5月1日起,《分級基金業務管理指引》正式實施。根據規定,參與分級基金子份額的買入和基礎份額分拆的個人投資者及一般機構投資者,必須滿足“前20個交易日其名下日均證券類資產不低於人民幣30萬元的門檻,並簽署《分級基金投資風險揭示書》”的要求,否則僅能賣出無法買入。

截至今年11月,分級基金新規實施已有7個月時間。7個月中,分級基金規模逐月下降。新規實施當天總份額為1578.66億份,截至12月1日,全市場分級基金規模為826.52億份,比5月1日新規實施初期規模大降752.14億份,總份額萎縮47.64%;若與今年年初資料相比,總份額更是萎縮984億份,降幅高達54.36%。交投的萎縮,令一些小微基金大受衝擊。

流動性新規實施

基金流動風險防控加碼

今年8月31日,證監會公佈《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流動性新規總結反思了2015 年股市異常波動以來歷次行業風險事件的經驗教訓,以加強公募基金流動性風險管控為核心,對現有開放式基金的監管規則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修訂。另外,新規也對市場普遍關注的委外定制基金設立規範、流通股投資比例限制、大額申購和巨額贖回、極端情形下的應急工具、貨幣基金分類監管等熱點問題進行了規定。對現有監管規則進行全面“查缺補漏”,要求基金管理人針對性建立完善流動性風險管控機制,強化機構主體的風險管控約束機制。

迷你基金加速處置

全年清盤基金破百

在委外資金和其他資金陸續撤離、迷你基金監管趨嚴以及“先發後清”曲線去庫存模式下,今年迷你基金處置大幅加速:今年已清盤和擬清盤基金數量超過100只,成為歷史上清盤基金數最多的一年,並超過過去多年總和。

避險策略基金指導意見發佈

到期保本基金紛紛清盤轉型

今年1月24日,證監會發佈《關於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為了避免投資者形成對保本基金產品絕對保本的“剛性兌付”預期,將“保本基金”名稱調整為“避險策略基金”,並相應取消了連帶責任擔保機制。因為《指導意見》限制較多,比如限制投資範圍、對保本基金規模進行控制以及擔保機制的改變等,因此,多數保本基金到期後紛紛轉型成其他類型基金或直接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