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誰是贏家?外媒:China!

編者按

2017年向我們揮手告別之際,多家外媒報導了一個“預言”:已故20多年的保加利亞盲眼“靈媒”巴巴·萬加曾預測,2018年將發生兩件大事,一是中國崛起成為“世界超級強國”,二是人類在金星上發現全新能源……這則所謂的預言究竟是真有其事,

還是什麼人杜撰的故事,無從考證,不過能夠被外媒再次翻出來,是因為它確實“應景”——年終歲末,在有關中國的各種盤點中,“持續崛起”正是許多外媒眼中東方巨人身上最顯眼的標籤。從“中國是2017年大贏家”,到“2017年中國確定大國角色”,再到“如何應對中國崛起是門藝術”,透過外界的熱烈討論就可以看出,中國書寫的大國崛起故事對世界影響有多大。
當然,中國過去一年以及未來的道路遠非一片坦途,外部壓力長期存在,邊界矛盾暗藏衝突風險,半島問題危機重重;從內部看,金融風險、貧富差距、生態環境等問題依然突出,社會治理也不時爆出問題。這些正是中國繼續前行必須邁過的坎兒。

大國角色更加確定

美國《國際商業時報》24日報導萬加關於“2018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超級強國”的預言時特地強調,

萬加1996年去世以前,曾成功預言“9·11” 恐怖襲擊、日本“3·11”大地震、美國第44任總統是非裔等重大事件,總體準確率高達80%。報導同時表示,人們對這種預測的可信度存在分歧,有人盲目相信預言,也有人從科學和邏輯角度提出質疑。但另一方面,文章又試圖描述預測有合理性:美國航空航天局將于明年發射“派克”太陽探測器,沿路探測金星,在上面發現新能源也不是不可能;中國經濟近年來不斷增長,
“2018年對全球GDP的貢獻確有可能超過美國”。

拋開萬加預言本身是真是假暫且不論,“中國超過美國”顯然不可能是短時間內能夠實現的,《國際商業時報》在報導中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統計方法。不過,這些報導倒是反映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國際社會對中國持續崛起的關注,“崛起”正是外媒總結中國2017年時最常用的關鍵字之一。

“你害怕中國崛起嗎?”英國《每日電訊報》25日從西方的視角寫道,

整個2017年,憂心忡忡的學者和專家們一直在暗中談論“修昔底德陷阱”,就像斯巴達和雅典一樣,崛起的強國引發當今霸主恐懼,戰爭不可避免。但現在你不必擔心。就像最簡單、最吸引人的分析術語一樣,“修昔底德陷阱”是有缺陷的。除了有選擇性地將現代世界與歐洲臭名昭著的血腥現代化之路進行比較,“陷阱論”的支持者忽略了一些重要觀點。中國目前正在全球化體系中運作,
它的崛起並非來自征服或者殖民,也不直接與美國對立。

新加坡《海峽時報》稱,2017年是危險而充滿考驗的一年,美國飄忽不定,朝鮮不斷“炫耀”。中國是2017年的大贏家。10月中共十九大閉幕時,習近平主席的有力治理得到顯著加強,確保了他為中國設立的全球雄心繼續迅速實現。今年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論壇,吸引了65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中國領導人無需宣佈“中國優先”,但用實際行動做到了這一點。

奧地利《趨勢》週刊近5期連續推出中國報導,分別從“改革實驗開始”“鄧小平與市場經濟”“通往世界工廠之路”“誰致富最快?”以及“世界新主人”等5方面回顧和闡述中國的發展,稱中國在2017年已經崛起為世界大國。“今日俄羅斯”電視臺以“2017年中國確定了大國角色”為題稱,雖然美國仍起著主導作用,但中國緊隨其後。全球化成為中國快速崛起的重要跳板,自由貿易也是解決國際問題的最佳途徑,而美國卻在反其道而行。正是在這一形勢下,2017年美國霸權失色,而中國確定了在世界的大國角色。

“人均GDP從200美元升至8200美元,人均壽命從66歲提升至76歲……”美國《明星論壇報》日前刊文稱,雖然中國崛起在我們眼前發生快40年了,但其對十多億人命運的改變並未得到充分理解和認識。30年、50年乃至100年後編寫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史,我認為主要內容不會是美國的預算赤字、稅收和醫保,也不會是歐盟的歐元之困,甚至也不會是全球化問題。“定義我們這段歷史時刻的,可能是中國驚人的經濟崛起”。

“原則性和靈活性並舉”

“從難以預測的特朗普到多變的金正恩,讓亞洲動盪的元素足夠多,既有南海問題這種長期存在的主權糾紛,又有洞朗對峙這樣的新問題。”香港《南華早報》25日將目光投向中國這一年的外交領域。文章稱,各方密切關注了今年的“習特會”,希望從中看到美國亞洲政策的蛛絲馬跡。隨著中國在國際秩序中的地位快速提升和美國可能在亞洲採取守勢,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柬埔寨和泰國等國政策在發生變化,而對中國崛起的擔憂則影響著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等國的對華關係。

“美國之音”25日稱,2017年,中國和印度陷入邊界對峙。韓國部署美國“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後,中國對韓國實施懲罰以及非正式經濟制裁。有分析人士表示,在南海,北京的“軍事擴張”在繼續,但是中國還是表現出靈活性,致力於制定行為準則。臺灣銘傳大學政治學教授楊開煌說,北京是原則性和靈活性並舉,“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已習慣在很多方面不同程度接觸,優先達到避免衝突和戰爭的目標”。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對環環(ID:huanqiu-com)說,今年中俄關係良好,中歐關係基本穩定。原本沒有把握的是中美關係,因為美國換了新總統,許多人以為兩國關係會有大的變化,結果現在看來還是比較穩定的。周邊來看,南海、東海都大致穩定,東西方向有點問題,西邊是洞朗問題,東邊是朝鮮半島,但截至目前還是處於可控範圍內。

金燦榮

卡達半島電視臺稱,中國穩步擴大自身在亞太乃至更廣闊領域的影響力。華盛頓的變化無常讓北京的魅力攻勢變得更容易,中國甚至籠絡到菲律賓這樣的美國親密盟友。過去一年來,特朗普政府的攻擊性言論不斷升級,中國則在世界政治舞臺上扮演了更平衡的角色。“即便今後不會迎來中國一家獨大的新時代,但後美國秩序還是一天天變得更加明晰起來”。

中國應對周邊局勢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香港“亞洲時報線上”25日以“2017:亞洲空中力量年”為題稱,中國空軍今年多次飛越第一島鏈,並繞臺灣飛行。這樣的飛行現在已經常態化。臺灣對大陸實力的提升想必最有感觸。臺灣TVBS稱,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日前在北京參加座談會時表示,兩岸統一大勢已定,臺灣遲早得和大陸攜手同行。希望過程儘量平順,少些折騰。

“讓人們從經濟增長中受益”

上周,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單位主辦的“漢語盤點2017”揭曉。最終當選年度國內字、詞的分別是“享”和“初心”;當選國際字、詞的分別是“智”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美國“石英”新聞網站稱,“享”的意思就是“分享”,這是對中國“共用經濟”的認可。自從“共乘服務”在世界範圍內流行以來,在中國,帶有“共用”字眼的初創企業迅速增長。然而中國的共用經濟也在等待泡沫破滅,一些規模較小的共用單車公司已經停止業務,並且沒有將押金返還客戶。

德國《明鏡》週刊25日在“總結2017年的世界政治”報導中提到,除應對外部危機,中國還要繼續應對國內的挑戰,如腐敗、貧富差距、債務等問題。另外,金融風險、社會治理不夠完善也是外媒總結中國面臨的挑戰時提到比較多的點,比如應對社會事件缺乏有效溝通、清理流動人口執法粗暴等。

“問題的核心是讓人們從經濟增長中受益。”香港《南華早報》稱,中國不惜代價追求經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習近平主席領導制定了以高品質發展為中心的新政策,防範重大風險。中國仍有增長目標,但實現這些目標將不再是首要任務。最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採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解決經濟上的不足和威脅,同時應對污染、貧困、性別不平等和貧富差距等。新方針受到歡迎,這是國家在發展的關鍵階段必須選擇的方向。

環球時報 李珍 青木 李司坤 魏輝 甄翔 王偉 柳玉鵬

確保了他為中國設立的全球雄心繼續迅速實現。今年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論壇,吸引了65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中國領導人無需宣佈“中國優先”,但用實際行動做到了這一點。

奧地利《趨勢》週刊近5期連續推出中國報導,分別從“改革實驗開始”“鄧小平與市場經濟”“通往世界工廠之路”“誰致富最快?”以及“世界新主人”等5方面回顧和闡述中國的發展,稱中國在2017年已經崛起為世界大國。“今日俄羅斯”電視臺以“2017年中國確定了大國角色”為題稱,雖然美國仍起著主導作用,但中國緊隨其後。全球化成為中國快速崛起的重要跳板,自由貿易也是解決國際問題的最佳途徑,而美國卻在反其道而行。正是在這一形勢下,2017年美國霸權失色,而中國確定了在世界的大國角色。

“人均GDP從200美元升至8200美元,人均壽命從66歲提升至76歲……”美國《明星論壇報》日前刊文稱,雖然中國崛起在我們眼前發生快40年了,但其對十多億人命運的改變並未得到充分理解和認識。30年、50年乃至100年後編寫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史,我認為主要內容不會是美國的預算赤字、稅收和醫保,也不會是歐盟的歐元之困,甚至也不會是全球化問題。“定義我們這段歷史時刻的,可能是中國驚人的經濟崛起”。

“原則性和靈活性並舉”

“從難以預測的特朗普到多變的金正恩,讓亞洲動盪的元素足夠多,既有南海問題這種長期存在的主權糾紛,又有洞朗對峙這樣的新問題。”香港《南華早報》25日將目光投向中國這一年的外交領域。文章稱,各方密切關注了今年的“習特會”,希望從中看到美國亞洲政策的蛛絲馬跡。隨著中國在國際秩序中的地位快速提升和美國可能在亞洲採取守勢,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柬埔寨和泰國等國政策在發生變化,而對中國崛起的擔憂則影響著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等國的對華關係。

“美國之音”25日稱,2017年,中國和印度陷入邊界對峙。韓國部署美國“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後,中國對韓國實施懲罰以及非正式經濟制裁。有分析人士表示,在南海,北京的“軍事擴張”在繼續,但是中國還是表現出靈活性,致力於制定行為準則。臺灣銘傳大學政治學教授楊開煌說,北京是原則性和靈活性並舉,“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已習慣在很多方面不同程度接觸,優先達到避免衝突和戰爭的目標”。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對環環(ID:huanqiu-com)說,今年中俄關係良好,中歐關係基本穩定。原本沒有把握的是中美關係,因為美國換了新總統,許多人以為兩國關係會有大的變化,結果現在看來還是比較穩定的。周邊來看,南海、東海都大致穩定,東西方向有點問題,西邊是洞朗問題,東邊是朝鮮半島,但截至目前還是處於可控範圍內。

金燦榮

卡達半島電視臺稱,中國穩步擴大自身在亞太乃至更廣闊領域的影響力。華盛頓的變化無常讓北京的魅力攻勢變得更容易,中國甚至籠絡到菲律賓這樣的美國親密盟友。過去一年來,特朗普政府的攻擊性言論不斷升級,中國則在世界政治舞臺上扮演了更平衡的角色。“即便今後不會迎來中國一家獨大的新時代,但後美國秩序還是一天天變得更加明晰起來”。

中國應對周邊局勢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香港“亞洲時報線上”25日以“2017:亞洲空中力量年”為題稱,中國空軍今年多次飛越第一島鏈,並繞臺灣飛行。這樣的飛行現在已經常態化。臺灣對大陸實力的提升想必最有感觸。臺灣TVBS稱,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日前在北京參加座談會時表示,兩岸統一大勢已定,臺灣遲早得和大陸攜手同行。希望過程儘量平順,少些折騰。

“讓人們從經濟增長中受益”

上周,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單位主辦的“漢語盤點2017”揭曉。最終當選年度國內字、詞的分別是“享”和“初心”;當選國際字、詞的分別是“智”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美國“石英”新聞網站稱,“享”的意思就是“分享”,這是對中國“共用經濟”的認可。自從“共乘服務”在世界範圍內流行以來,在中國,帶有“共用”字眼的初創企業迅速增長。然而中國的共用經濟也在等待泡沫破滅,一些規模較小的共用單車公司已經停止業務,並且沒有將押金返還客戶。

德國《明鏡》週刊25日在“總結2017年的世界政治”報導中提到,除應對外部危機,中國還要繼續應對國內的挑戰,如腐敗、貧富差距、債務等問題。另外,金融風險、社會治理不夠完善也是外媒總結中國面臨的挑戰時提到比較多的點,比如應對社會事件缺乏有效溝通、清理流動人口執法粗暴等。

“問題的核心是讓人們從經濟增長中受益。”香港《南華早報》稱,中國不惜代價追求經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習近平主席領導制定了以高品質發展為中心的新政策,防範重大風險。中國仍有增長目標,但實現這些目標將不再是首要任務。最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採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解決經濟上的不足和威脅,同時應對污染、貧困、性別不平等和貧富差距等。新方針受到歡迎,這是國家在發展的關鍵階段必須選擇的方向。

環球時報 李珍 青木 李司坤 魏輝 甄翔 王偉 柳玉鵬